永远不要疗愈原生家庭,而是重塑一个幸福的自己!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3-26
手机版

   原标题:永远不要疗愈原生家庭,而是重塑一个幸福的自己!

  文:夏小忧、白马时光图书

  有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那就是:“养儿方知父母恩”,意思是说,只有当自己有了孩子,才能体会到为人父母的不容易。

  的确,要把一个襁褓中的小婴儿养育成人,其中的艰辛自不必多说。但说到“养儿方知父母恩”,却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甚至有人表示,有了孩子后,突然意识到自己从未被父母好好爱过。

  某书上有网友说,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没办法像别人那样和妈妈亲近。她记得小时候,有一年生日,刚好有亲戚结婚,妈妈过去帮忙,根本没顾上她。

  到了晚上,她委屈地提醒妈妈,说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妈妈却指责她不懂事,自己忙了一天累死了。这种感觉一直留在她的心中,以至于以后的生日她都不再主动提起。

  那条帖子下面,很多网友表示感同身受,并讲述了自己的“同款”经历,有说父母从不和自己交心的,有说父母重男轻女很严重的,有说父母经常对自己说一些难听话的……

  还有人留言说,以前以为或许父母就是那样的,直到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因为同样作为父母,自己根本不舍得对自己的孩子冷漠。

  不得不说,幸福的“原生家庭”还真是可遇不可求啊。

  一个扎心的事实是,父母那一代可能得到来自原生家庭的爱更少,他们真的无法将自己心中没有的东西给予我们。

  不曾被父母无条件爱过的孩子当然是不幸的,但我们更要明白:“原生家庭”决定不了什么,成年后的我们有能力对自己进行“二次养育”。

  千万别灰心,那些父母给不了的,我们可以自己给。

  新加坡心理学家陈永康在《自我养育》一书中说:

  与其等待父母改变,不如趁早进行自我养育,学会用你一直希望被爱的方式爱自己,毕竟在所有的关系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一旦处理好和自己的关系,对“原生家庭”的执念就会瓦解,那时候,我们不再是渴求父母满意的孩子,不再需要从他们那里寻求爱和认可,他们的言行举止自然也不会再影响我们。

  也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告别“原生家庭”之殇,蜕变为内心丰盈、人格独立的个体,才有能力为自己的孩子创造幸福的、健康的“原生家庭”。

  那么,我们该怎么对自己进行“二次养育”呢?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一、承认父母永远不会用你期望的方式爱你

  承认父母并不爱自己,或是起码不那么爱自己,或者是他们无法以我们想要的方式爱自己……难吗?很难。

  父母是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的人,我们和他们血脉相连,所以我们打心底认为,父母一定是这世间最爱我们的人,任何人不爱我们都可以理解,唯独父母不爱我们,就太扎心了。

  曾经听朋友倾诉,她刚生完孩子那年,得了轻微的产后抑郁,所有人都觉得导火索是婆媳矛盾。但她跟我说,婆婆再不体谅,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亲妈的不在乎才最让人心寒。

  还没出院前,朋友和另一半商议找个月嫂,妈妈听了连忙阻止,说:“花这冤枉钱干吗,孩子只愁生不愁长,月子里的娃稍微难带点,但我和你婆婆都在,放心吧”,朋友听完只好作罢。

  没想到出院后不久,因为看不惯婆婆做事磨蹭,朋友妈妈突然对朋友说:“我回去了,本来带孩子就是奶奶的事,我在这帮忙岂不是便宜她了”,虽然朋友极力劝阻,但还是无济于事。

  妈妈回去后,婆婆的态度更加敷衍了,不但三餐不及时,营养也跟不上。有一次朋友不过说了句:“妈,你明天弄点汤吧”,婆婆就炸了,哭闹着跟儿子告状,说自己伺候不了。

  最让朋友崩溃的是婆婆的那句:“亲妈都不管她,我一个做婆婆的能对她这样不错了。”

  确实,后来她找妈妈帮忙,得到的都是无情的拒绝,理由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给女儿带孩子就是便宜婆家,自己还要赚钱给儿子娶媳妇呢,哪个女人不是这么过来的……

  独自熬过了最煎熬的日子,朋友无不感慨地说:女人生孩子就是一面照妖镜,可以看到丈夫有没有担当,婆婆有没有同理心,也能看到自己的父母爱不爱自己。

  比起其他人,父母总能伤我们最深,这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太爱他们,也太渴望他们的爱。

  《自我养育》里说,责怪父母是最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根本不会承认,与其耗费精力和他们纠缠,不如承认“父母可能永远不会用我们期望的方式爱我们”,接受“他们就是这样的”,永远也不会改变。

  放下对父母的期待,其实也是放过自己。

  二、读懂父母的语言,允许人与人生而不同

  每个人因为生长时代、成长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教育等等,对爱的理解都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父母觉得,不缺衣少食就是爱孩子;也有父母认为,爱孩子要满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自我养育》中分享了三个家庭、三对父母,他们同样爱自己的孩子,但因为对“爱”的理解不同,所以是完全不一样的父母。

  第一个是亚当一家,这对父母的爱简单粗暴。爸爸经常把亚当从路边拽走,打骂道:“跟你说过多少次啦?在马路附近跑来跑去多危险,被车撞了怎么办?你想死吗?”

  亚当的妈妈则是控制欲很强,试图插手亚当的每件事,总问亚当跟谁一起玩,还替亚当规划了职业道路,在她看来,这些事亚当自己搞不定。

  亚当说,他知道父母本意是为他好,但依旧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阴影。

  第二个是贝蒂一家,这对父母使用的方法温柔且有力量。

  有一次,贝蒂朝马路上跑,爸爸及时拦住了她。爸爸虽然害怕,但却没有朝孩子发火,而是蹲下身跟她解释:

  “我的小公主,你这样乱跑,司机叔叔很可能来不及刹车,那样就会撞到你,让你摔倒,前天你摔了一跤,还记得很疼吧?被撞的话比这疼多了,你不想受伤吧?那下次可要小心了。”

  贝蒂的妈妈也是一样,虽然很关心贝蒂的学习,但却给足贝蒂空间,坚信她会自己完成地很好。只在发现贝蒂遇到困难,或是贝蒂主动求助时伸出援手。

  贝蒂妈妈坚信,犯错也是学习的一部分。贝蒂长成了自信独立的模样。

  第三个是卡尔一家,这对父母坚信爱就是给孩子自由,所以对卡尔完全不设限,卡尔可以看电视到半夜,成绩再差也不会被责备。长大后卡尔完全没有规矩,也没有一技之长。

  如果可以选择,相信大家都会选择第二对父母。但很可惜,我们并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利,要不怎么说投胎是门技术活呢。遇到不会爱的父母,身为孩子的我们根本束手无策。

  但成年后的我们,其实是有很多选择的,最好的选择就是读懂父母的语言,看清父母的局限性,接受人和人的差异,消除怨恨,治愈“内心的孩子”,走出童年阴影,完成自我蜕变。

  三、成为自己的父母,去疗愈“内在的小孩”

  想要彻底走出“原生家庭”给予的伤痛,光是不再对父母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读懂他们爱的语言还不够,我们还要成为自己的父母,好好安抚“内在的孩子”。

  “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孩子”是心理学上两个相对的概念,它们是两种“潜隐人格”。

  “内在的孩子”指的是我们内在那个本真的、需要被照顾引导的孩子,TA从童年起就储存着各种情感情绪,包括那些背负着的、没能解决的伤害,一直存在于内在小孩的心灵深处。“内在的父母”则像是我们父母的潜隐人格,他们无时无刻都在评判我们,就像小时候那样。

  作者拿自己举例,他毕业后曾经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会计工作,原因也没什么新奇的,就是父母觉得这个工作稳定又体面,但听从父母的建议、做了一段时间会计后,作者发现自己很厌烦这份工作,迫切想要转行。

  这时候,他“内在的孩子”和“内在的父母”就出现了分歧。

  “内在的孩子”认为会计工作太枯燥,而且短时间内要处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压力特别大,一天都不想干了。“内在的父母”却觉得这工作挺好,认为年轻人身在福中不知福、眼高手低。

  每当他想听从“内在的孩子”建议,“内在的父母”就会跳出来指责他;但向“内在的父母”妥协后,“内在的孩子”又感到万分委屈,打不起精神好好工作。

  这样是绝对不行的。

  作者认为:“尽管他们的意图是好的,但如果听从他们的建议,我就会不快乐。”“父母的快乐不该由我们负责,这是他们自己的课题。”

  虽然也曾受困于“内在的父母”,但作者终于还是成功摆脱父母的责备,辞去了会计工作,成了作家、心理学专家、正念教师,活成了自己渴望的、而并非父母期待的模样。

  他说,想要变得跟他一样,最重要的就是成为自己的父母,做任何事之前先询问“内在的孩子”有何感受,理解并满足他的需求,对他释放同理心、耐心和爱心。

  当“内在的小孩”得到足够多的爱和理解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充满力量。最重要的是,疗愈“内在的孩子”会让我们停止埋怨,避免把经历过的痛苦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平衡”内在的孩子“和”内在的父母“的关系,照顾不代表放纵,需要内在的父母以成年人的智慧去耐心引导内在的孩子。作者在书中给出了科学的、可实操的方法,教你一步步认识自己的内心、重塑自我,成为一个内心充满能量和爱的人。

  甩锅给“原生家庭”纵然简单,但却会反噬我们,不如对自己进行“二次养育”,重塑自己,放过自己。

上一篇:公告〕山东东平宏达矿业改扩建一期斜坡道地表段掘砌工程
下一篇:宝宝成长过程中,补充全面营养不可少~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