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戴红丽:基层人社战线的“拼命三郎”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3-29
手机版

  基层人社战线的“拼命三郎”

  ——记重庆市潼南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戴红丽

  初见戴红丽,一头利落短发,做事雷厉风行,讲起话来总是笑盈盈。

  从一名基层民警成长为重庆市潼南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戴红丽总是说:“要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将群众合理需求千方百计落实到位,让人社服务办好办快,就业和人才中心获全国人社系统2014—2016年度优质服务窗口,人社行政执法支队获全国人社系统2017—2019年度优质服务窗口;奔走在送工返岗现场,确保18.7万名农民工疫情后应出尽出;开展根治欠薪“冬病夏治春防”行动,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连续四年获全市A级评价……她是工作中的“拼命三郎”,是大家口中的“戴妈妈”,她带领团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奋力打造成渝中部人社事业先行者、示范者、排头兵。

  图为戴红丽。

  拼在队伍建设日常

  做人社服务“带队先锋”

  人社工作政治性、专业性强,戴红丽着力打造“学习型机关”。

  “坚持‘每周一讲评’,每个人上去讲讲业务晒晒工作,上一周做得怎么样,下一周要怎么做,促使大家将工作抓实抓细,把目标记在心里。”她笑呵呵地说。

  基层人社工作直面百姓,服务性强,戴红丽带领人社局在优化人社服务、推进行风建设上下功夫。

  有一次,一位窗口工作人员在离开座位拿取档案的时候忘记放“暂停服务”的牌子,虽然只有三分钟,但被反映后戴红丽便下来进行批评整顿。“我不说你们工作做得好不好,我要让老百姓和企业来评价,自己说好不行。行风是人社最大的招牌,一定要做到位。”

  2018年夏天,气温炎热,有老百姓推着轮椅来办理验证码业务,到了门口竟然没有人管。戴红丽见状火冒三丈,当时就把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全部叫下来看看。当时人社局门槛高出一块,戴红丽就让办公室砌个斜坡,方便轮椅慢慢推上来。

  做工伤鉴定的老百姓拄着拐杖上楼不方便,她就找到市里要资金,想办法为老百姓打造“民心电梯”;看到办事的老百姓没地方坐,就要求每层都摆上凳子……

  “群众的合理要求,要千方百计落实到位,办好办快;群众的不合理要求,要千方百计解释到位,让群众满意。”这就是戴红丽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工作法。她轻声念叨,有时候老百姓脾气大,我们不能有脾气,要将心比心。嗓子都说疼了还能笑着面对老百姓,做到这样才能真的把工作做好。

  戴红丽与贫困户亲切交流。

  作为团队领头人,她关心每位员工,尤其是来自外省的。她最爱给单身女干部介绍对象,笑称原来在妇联的时候,她办的相亲品牌也当当响。前几年再忙她都要张罗编排“春晚”,大家自编自演,展示人社干部形象,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她低调谦逊,谈到工作成绩,她总归功于集体,提到自己她总不好意思地将声音压得低低的。

  “戴局长中午从不睡觉,有时候周六周日还在批文件,今天的事情办完不过夜。”“拼命三郎”是同事们给她的称呼。“很多时候为了办事而错过饭点,她就吃干粮、喝牛奶。她艰苦朴素的作风、敬业拼命的劲头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使人社局各项工作都有口皆碑。”副局长陈文华分享戴红丽的工作日常。

  拼在送工返岗现场

  做纾困解难“拼命三郎”

  “老百姓不能按时返岗复工,丢掉了工作怎么办,脱贫户也有返贫的风险!”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面对农民工滞留在家、企业停工停产,戴红丽心急如焚。

  她随即组织开展“敲门”行动,组织所有干部摸排潼南返岗复工需求,制定“进家门、上车门、到厂门”闭环式服务体系,发动人员上门宣传,联系返岗专车,落实防疫和生活物资。每天一早风雨无阻地坚守在发车现场,发放“返岗礼包”,鼓励劳动者战胜疫情、安心工作,从清晨第一辆专车发出,到当天最后一名劳动者安全到厂方才放心。

  戴红丽送工人复工返岗。

  但是在重庆企业招聘现场,有一批人因为害怕竟然又跑回来了。于是她又和区、村书记、镇长等干部一起把他们送回厂里,让他们安心。“有一次我带着老百姓,还有书记、镇长去富士康看工作环境,晚上回来都9点多钟了,天特别冷,方圆三公里都没有饭吃,只能喝牛奶、吃泡面。”经过多方努力,15天内,潼南18.7万名务工人员稳稳当当地出去了,她心里的石头才一下子落地。

  疫情过后,戴红丽提前很早就联络区里和四川的重点企业收集岗位,亲自直播带岗,去企业宣讲人才、就业、维权政策。为对接163家重点企业和专尖特精企业需求,她安排人社干部担任38个企业的贴心服务专员,并留下电话实时解决问题,当好就业“保姆”和“红娘”。

  戴红丽直播带岗。

  家住观音村的杨中学,有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工作不稳定的孩子。戴红丽知道后到他家里询问困难情况,并推荐了一份离家近的环卫工作。“这份工作能够兼顾家里老人,解决了大难题。”他感激地说,“戴局长关心我们,有问题只要跟她说就能解决。”戴红丽常说:“如果不能解决群众难题,我就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拼在为农民工讨薪一线

  做维护劳动者权益“坚强卫士”

  “人社干部要守好心中公平秤,守好群众养命钱。”戴红丽出身军人家庭,家庭熏陶和政法工作经历造就了她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敢于“亮剑”、恪守公平的良好品质。

  戴红丽在人社局的8个年头有7年都在做农民工讨薪工作。2021年,有件企业老板欠薪的案子,虽然只有3万多元,但涉及20多个老百姓。她亲自跟领导报告并督办,企业老板当天就把钱打过来了,那天晚上老百姓高高兴兴把钱拿回去了,最后核实后又退给老板1万多块钱。“当时区里准备动维稳资金,把几万块钱先拿去过年。我说不行,今年拿了3万块钱,明年企业就要我们拿300万、3000万,该谁拿就谁拿。”

  48岁的吕利华在外打零工,因缺乏维权意识,没有打欠条,大大增加了讨薪难度。戴红丽获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工作人员成立专项小组,联合其他部门去外地走访、收集线索,查证后帮助讨要薪酬,最后老板用抵押的钱付了3.8万元欠薪,从上报到解决只用了5天时间,后来戴红丽还打电话关心钱是否收到。“戴局长把我们放在第一位,她有担当有责任,做事很公道。”吕利华笑着说道。

  为了从源头上根治欠薪问题,戴红丽组织开展“冬病夏治春防”,变被动“灭火”为事前预防。每次普法宣传从年初开始做,落实到村一级,让老百姓、企业有法治意识。原来每年有1000多件劳动仲裁的案子,现在有500多件。案子减少了,是预防宣传做得好。

  拼在引进人才身旁

  做高层次人才“知心朋友”

  随着潼南经济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支撑。2017年,戴红丽主动扛起“千名硕士进潼南”重要任务,10月份她把区里四大班子领导请到重庆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大学帮忙“吆喝”,但效果并不理想,春节过后才正式签约了30个人。

  “当时我都傻眼了,还有不到五年的时间,心想可能完不成了。”于是戴红丽做计划出方案,请区领导带队,到北京等地20余所大学里招聘。在她的推动下,后来区里提出提质升级版的“三百三千”人才培养集聚计划。

  有一次听说潼南区环保局需要博士,当时在北大遇到了合适的人才,戴红丽专门给他打电话。“一开始他很感动,但来到潼南后可能觉得环境不如其他地方好,后来电话也不接了。”她笑着说,“筑巢引凤首先要把巢筑好,引进高层次人才,我们既要拼政策,更要拼服务。”

  2020年9月,戴红丽到怡和家园人才公寓,发现楼外路面不平,凹陷处积水较深,出行造成不便,她立即组织安排将凹陷处填平,对工作人员说:“要办好每一件小事,用真心真情将人才引进留住用好。”后来她牵头出台服务人才“黄金八条”和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二十四条”,以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谈到人才引进,她笑称,“原来我们到大学招人才,去的考核组面试考官有五六个,来看的人只有一两个。到了2020年,英才大会发布30个硕士研究生岗位,网上报名的有400个硕士研究生。”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她认为这个转变得益于潼南的人才环境发生了变化,宜居宜业,引才政策、服务很接地气。“引进人才,要与人才交友,将人才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人才心坎上。”

  2017年以来,潼南累计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1060人,是“十二五”时期的6倍多。还建成了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和6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戴红丽心里很自豪,说还要做“英才潼行”提升版。

  潼南是杨闇公的故乡,她常说杨闇公那“人生如铁马掌,磨灭方休”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她勤奋学、拼命干。“我今年55岁了,还有5年就退休。很感谢党给了我成长的机会,感恩人民对我的信任。”

  (图片由重庆市潼南区人社局提供)

  原标题:《【榜样】戴红丽:基层人社战线的“拼命三郎”》

  阅读原文

上一篇:邹城市税务局:税务服务助力企业打造“智能工厂”
下一篇:尚德机构四季度营收微降1.7% 净利润1.81亿元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