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云南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4-02
手机版

   

  

  哈尼梯田的春耕 拍摄者:墨江县融媒体中心 杨攀 周钰华

  春来,哈尼梯田迎来春耕好时节。阳光穿透了云层,把蓝天白云、青山绿树、村庄炊烟描摹在灌满了水的梯田上。勤劳的农人们在这春日风景里犁田、耙田、灌水、育秧……恍若人在画中。

  这幅春耕图在哈尼梯田上已经保存了1300多年,真正惊艳世界已经有10年时间。

  2013年6月在柬埔寨金边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通过投票,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10年来,云南人在哈尼梯田这一千年农耕文明的奇观上,探索着关于保护、研究、开发的种种路径。哈尼梯田雕刻的,不仅是大地,更是当地人心中的文化、自我和自然。

  

  云景元阳。资料图

  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对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四素同构”系统到底是如何运转的,能被世界遗产委员会称赞“精密复杂”。

  所谓“四素同构”,是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的完美结合,具体呈现为,在梯田上方是元阳县观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内保存了复杂多样、原始完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为梯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这些水源穿越村寨后,将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人畜粪便转化为农家肥流入梯田,梯田就此净水、产粮。

  

  位于元阳县垭口村的用于“木刻分水”的水槽。新华社记者 曾维 摄

  在这一层层流转、生生不息的系统中,哈尼人还发明了“木刻分水”——在沟渠中设置横木,横木上凿出开口宽度不一的凹槽,以凹槽的大小宽度控制支渠水流的大小,让其刚好能满足下游的梯田灌溉需要。

  带着凹槽的横木是当地哈尼人分配水源的一把“尺子”。哈尼人用其量水、分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既体现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敬,也可以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避免村寨、村民之间因用水发生纠纷。为此,当地还诞生了“赶沟人”一职,“赶沟人”常年在各条沟渠上进行巡查,疏通堵塞的地方。因为长时间缺水会导致田埂倒塌,因此一年四季梯田都不能停水。

  

  春天的元阳梯田。供图

  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之间的生态循环类似,哈尼人还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稻草喂牛,牛粪晒干做燃料,燃料用完做肥料,肥料养育稻谷;屋旁的沟箐、池塘用来养鱼,鱼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养浮萍,浮萍喂猪,猪粪喂鱼;梯田里也养鱼、鸭,鱼、鸭扑食害虫,吃稻叶、稻花,粪便又肥沃梯田……

  

  当地村民在哈尼梯田中耕作,资料图。

  因此,哈尼梯田的“周边”极多——

  红米。红米是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的主要农作物,米色红润,米粒细长,松软可口,清香回甜,富含钙、铁、锌、硒、铜、镁、钾等微量元素,营养丰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元阳红米”走俏,创造了多项“秒光”记录。不仅如此,当地保持着因地而异种植稻作品种的习俗,平均每户种植2个以上品种。据了解,哈尼梯田有限的种植面积内保存了近100个传统水稻品种,目前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重要的种质资源研究基地。

  

  哈尼梯田稻田鱼丰收,资料图。

  鱼、鸭。在层层叠叠的梯田里,鱼、鸭吃的是稻花、稻叶、昆虫……绿色生态的养殖模式下,哈尼梯田出产的鱼、鸭以及鸭蛋等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元阳县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引入农业企业,流转土地,发展“稻鱼鸭”综合种养,帮助群众增收致富。

  

  《哈尼古歌》表演现场,资料图。

  哈尼四季生产调。哈尼族四季生产调起源时间不晚于唐代,是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其礼仪禁忌的百科大典,按季节顺序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与之相应的天文历法知识、自然物候变化规律、节庆祭典知识和人生礼节规范等,见证了哈尼族梯田稻作文明的变迁历程。以《哈尼族四季生产调》《哈尼哈巴》等为素材创作的原生态歌舞《哈尼古歌》曾在世界各地演出,好评如潮。

  

  元阳梯田。刘建华 摄

  当然,作为IP本身,哈尼梯田本身就极为吸睛。梯田之美,美在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春来,梯田里水平如镜,天光云影摇曳;耕作时,农夫老牛相伴,一点点勾画大地,唤起多少人骨子里的耕种情结;待秧苗初绿,冒着斜风细雨插秧,在水与泥中播下希望,也把嬉笑撒满了天地;丰收时节,不同的色块顺着山势排列,宛若幸福的诗行……2023年春节小长假七天,元阳县共接待游客24.191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8549.96万元,哈尼梯田核心区的阿者科村共接待游客4662人,实现旅游总收入约13.4万元。

  

  红河县宝华镇至甲寅镇沿途杨柳梯田风光。 陆光汉 摄

  哈尼梯田总面积约100万亩,分布于元阳、红河、金平、绿春四县,元阳县哀牢山是哈尼梯田的核心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山岭雕刻”。

  申遗成功10年来,元阳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不断擦亮“世界文化遗产、千年哈尼梯田”靓丽名片。

  据统计,申遗成功10年来,元阳县累计投入28.16亿元,大力在哈尼梯田核心区及缓冲区实施荒山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等工程,遗产区植被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67%和49.6%,先后恢复老虎嘴、螺蛳田片区等水改旱梯田3433亩,生态环境恢复成效显著。

  

  元阳梯田风景。顾彬 摄

  全县不断加大对传统民居和村落的保护力度,改造传统村落64个、挂牌保护传统民居1603户、累计修缮保护遗产区民居4500余幢,使民居和村寨留住了原真、特色与乡愁。

  大力推广实施“稻鱼鸭”综合种养示范4.52万亩,持续投入水利配套设施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67平方千米,控制灌溉面积可达6670亩,解决了遗产区水田灌溉及6万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哈尼梯田水资源永续利用得到全面保障。

  加快梯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将哈尼梯田成功打造为基础设施更完善、生态环境更美、文化特色更明、服务品质更优、综合效益更好、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通过“数字梯田”赋能哈尼梯田保护利用。投资1000万元建成元阳县数字哈尼梯田项目(遗产区数字监管平台),采取数字化手段监测哈尼梯田,强化哈尼梯田保护利用。

  

  2023年春节期间,哈尼梯田观景台上人头攒动。李少福摄

  截至目前,元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先后荣获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天然氧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多项殊荣,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世界农耕文明的典范。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元阳县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助推可持续发展。按照梯田保护与粮食安全、群众增收并重和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并重的原则,建立健全哈尼梯田保护利用长效机制,扛牢扛实大抓哈尼梯田保护责任,全面提升遗产区生态环境和景区品位,打造元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新形象。

  素材来源于云南网、新华社、云南新闻网、中国网、《求是》杂志等

  策划:范春艳

  编辑:范春艳

上一篇: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是双一流大学吗?
下一篇:考研复试需要准备哪些资料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