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黄探“绿”①|新村台上,农民换了活法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4-12
手机版

  ■编者按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聚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沿黄9市呈现出浑厚蓬勃的发展活力。600余公里黄河奔涌,随着我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步伐加快,黄河沿岸乡村逐渐变得更富、更绿、更和美。

  近日,农村大众报多路记者分赴沿黄各县市,深入村庄,蹲点调查,记录新变化、展现新发展,生动讲述山东沿黄流域乡村绿色发展、百姓安居故事。

  到菏泽旅行,许多人会首选东明,因为这里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想想那画面:头上蓝天白云,脚下波涛滚滚,回首千里沃野、村庄错落……画面粗犷、野性又质朴。这样的体验是有的,在东明县焦园乡。

  

  在黄河入鲁第一县俯瞰黄河。

  辛庄:

  发展乡村旅游底气足

  3月22日,93岁的毛兆臣骑上自行车,要去老村转转。“我隔三岔五就回去一趟,在老宅子里种点东西,吃起来方便。”

  老人念念不忘的老村指的是辛庄村,又被称为“黄河入鲁第一村”。2021年5月,滩区迁建,辛庄村搬到了现在的黎明新村。

  

  滩区农民搬进新村。

  黎明新村是由辛庄、王夹堤、南兰通3个村组成的一个村台新村,整个新村统一规划设计,一栋栋联排别墅、古朴典雅,整齐划一。

  “在这里生活很方便。学校、幼儿园、超市、卫生室、饭店……啥都不缺。更重要的是,以前需要到镇上、县城办的业务,如今大部分在村里就能办了,不用再多跑腿了。”60岁的村民陈国胜说。

  在新村的党群服务中心,记者见到了刚从老村回来的村支书李占胜。“没人住的房子坏得快,这几天风大,我就去转转看看。”李占胜告诉记者。

  

  陈国胜一家搬进了小别墅。图为陈国胜和孙女在一起。

  老村位于黄河东岸,距离黄河只有4里地。它的东、南、北三面被河南省兰考县包围,西面与河南省长垣县隔河相望,是一个“鸡叫听三县、炮响两省闻”的奇特地方。

  辛庄又被称之为斜辛庄,“斜”从何而来?“传说北宋时穆桂英征北,在此与辽国大将萧天佐展开大战。后来,村庄以排兵布阵的布局建设,道路斜向连通,不熟悉的外村人进村都会迷路。”李占胜一脸自豪。

  传说是当地津津乐道的话题,也增添了这里的神秘色彩。凡是来东明采风或者旅游的人,往往会来一睹“黄河入鲁第一村”的风采。

  也正因为如此,全村整体搬迁后,辛庄村的老房子没有拆除,他们准备用来发展旅游,也想建一座影视城。

  “我们和不少资本接触过,希望他们能来投资。”李占胜认为,发展乡村旅游,辛庄村还是有不少优势的,“当年垫村台,村南、村北挖了两条4米深、20多米宽的深沟,清理清理,引来黄河水,沟里可以种藕养鱼,游客来了能摇船、赏景。”

  离辛庄村不远是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公园占地4000多亩,里面植物园、动物园、采摘园、水上乐园、千亩湿地、拓展训练基地等景点,已成为感受黄河生态和风情的好去处,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年平均收入超过300万元。

  这让辛庄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底气更足。

  

  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里的柳树已经发芽。

  李占胜的想法是辛庄村的明天。今天的辛庄村,还是以种粮为生。只是春耕时节,地里不见一人。“现在沟里一沟水,4天前全村的地就全部浇完了。”李占胜说。

  对李占胜反复强调“沟里一沟水”,记者表示不解,李占胜解释说,以前一家单独浇不了地,要多家“接龙”才行。村民们要先把黄河水抽到沟里,沉淀后再从沟里抽水浇地。距离远,管道就长,一家一户没有那么多机器、水管,只能多家联合。平时沟里没水,谁用谁抽。

  后来,村里投资打了30多眼机井,又修了一个提灌站,解决了村民的浇水难题。“现在村里把沟里灌得满满的,村民推上电闸就能从沟里抽水浇地。原来4亩地要浇2天,现在半天就够了。”陈国胜说。

  娄寨:

  村台上多了个健身俱乐部

  离开黎明新村,驾车沿着宽敞的水泥路北行。大片麦田中,不时有斑斑黄色映入眼帘。“别看现在一片黄,过几个月你再来,保准一片绿!”焦园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王杰华望着拾掇得展展妥妥的土地,脸上写着舒展。

  做好旧村址复垦是黄河滩区迁建后半篇文章的重要一页,村庄搬迁刚一开始,焦园乡便把这一工作提上日程。

  “我们前娄寨、后娄寨复垦面积为534亩,已经全部完成复耕。”娄寨村村主任娄付田介绍说。如今这些农田全部流转给了河南的一家公司种粮食,合同签了3年。“刚复耕的土地地力差些,第一年的流转价低些,600元,后面两年分别是900元和1050元。”娄付田说。

  据介绍,焦园乡的旧村复垦项目涉及24个行政村,总面积9285亩。要将这些土地整理成农田并不是一件轻松事,要经过坑塘填埋、残次林平整、表层覆土、土地推平、机井道路配套、耕地培肥等步骤。目前,全乡土地已全部整平并流转完毕。

  土地流转后,村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走在娄寨村所在的雨露新村,学校、超市、幼儿园……和别的新村别无二致,只是这里多了一个健身俱乐部。

  走进俱乐部,几个年轻人正在打台球。“节假日时中小学生多,中学生打乒乓球,小学生来轮滑。每天的客流量在200人左右。”31岁的老板娄全结是一家装修公司的老板,去年开了这家健身俱乐部。

  俱乐部的场地归新村所有,娄全结以每年4.9万元的价格租下,目前还没有达到盈亏平衡,但他有信心,“村台上住着6个村的6400多人,其中常住的有3000多人,而且条件改善了,回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总有一天会扭亏为盈的。”

  好巧,在俱乐部的楼上,记者就遇见了一个回乡青年,他叫胡永攀,今年30岁,是楼上这家吨包袋加工厂的老板。

  吨包袋也叫集装袋,生产投入少,成本低,风险小,还能带村民一起致富,在外打工多年的胡永攀便回乡创办了这家企业。

  

  吨包袋加工厂里工人正在制作吨包袋。

  “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中,40多名村民在有条不紊地制作着吨包袋。“别看规模不大,我们每天都有100元左右的收入呢。”说起现在的生活,村民杜香满意得很,“从建厂干到了现在,离家也近,既挣到了钱又照看了家。”

  “现在规模还小,下一步打算扩大生产,自己赚钱的同时,让滩区更多的兄弟姐妹不出家门跟着有钱挣。”谈起未来,胡永攀笑着说。

  单寨:

  去年分红180万元

  汽车继续向北行驶,春天的黄河滩空气温润,阳光明媚,路边的柳树抽出了新芽,地里的麦苗也铆足劲努力生长。一切的一切,都由内到外释放出了生机,在迎接着一个全新的到来。

  10多分钟后,记者到达单寨村的渔业养殖基地。

  

  单寨村渔业养殖基地里养殖的锦鲤。

  春日暖阳下,红白、正红、黑白等各色锦鲤在鱼池里自由游弋,犹如一幅流动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锦鲤寓意着富贵吉祥,也成为单寨名副其实的“富贵鱼”。

  “我在这里养观赏鱼有一年多,除了养殖金鱼、锦鲤,还有热带鱼,共10多个品种……”在弓发渔业的养殖基地内,总经理弓发亮娓娓道来。

  靠滩吃滩,靠水吃水。单寨村是滩区西南部的一个偏远村庄,有耕地705亩、河滩地4230亩。这几年,单寨村发挥当地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渔业养殖,走出了一条兴村富民之路。

  单寨村的养殖区有1800亩,除了观赏鱼还养殖鲤鱼、黄鳝等。去年村集体年收入近200万元,其中180多万元用于村民分红。“俺家6口人,去年分了6000多元。”说起去年的收入,村民徐中杰很是满意。

  观赏鱼养殖基地的发展,带动了当地村民实现就业,有的从事养殖、销售等工作,有的村民则学起了网络直播,成为“观赏鱼网红”。“我这基地年均销售五六万斤观赏鱼,其中30%是线上销售,大部分是村民们卖的。”弓发亮说。

  最先做观赏鱼直播的是马厂村。一开始,村民们在基地内做直播,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村里建起了直播间,还给他们配发了手机,现在基地周边的直播间已达到20多个。

  记者正参观,一个中等个头的男子走进了养殖基地。弓发亮说,这位是单寨村的党支部书记单文起,他是来谈合作的,因为单寨村的村民们“闹着”也要直播卖鱼。“直播间的地方已经找好了,下个星期就进行装修。”单文起说。

  目前,焦园乡渔业养殖基地已发展到2000多亩,年产红草、锦鲤、草鱼、鲤鱼等800吨,年销售收入2800多万元。

  “今年俺村又开发了1000多亩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到年底分红一定会更多。”徐中杰笑得格外灿烂。

  告别“水窝子”,搬进新房子,奔向新生活。大河奔流远,幸福歌未央。一幅幅新的画卷正在黄河滩区徐徐展开……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向雨瑶 通讯员 代明 刘汉功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关于露华浓,“狼来了”的故事终成真
下一篇:东莞市民 2023年儿童故事大王比赛桥头初赛开始报名啦!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