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许但不提倡私塾教育孩子一直躲在家里,将来怎样走上社会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4-11
手机版

文丨孩童教育
当同龄人在为新学年兴奋忙碌时,16岁的阿菌(化名)及其弟弟妹妹,却端坐在广州市一德路某居民家中,听父亲讲授一些小学课本上的知识。

这一情形已经延续了好几年。阿菌的父亲20世纪70年代上山下乡回到广州后,一直没有固定工作,妻子在家里帮人缝缝补补,收入也不多。由于3个孩子都是农村户口,就读公办学校需要缴纳4500元的借读费,所以只好作罢。
就这样,阿菌的父亲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可却是3个孩子的全科老师,课本都是借来的。他不在时就由老婆客串。
阿茵的父亲只读了一年初中就遇上了“十年运动”,后来他取得过北京大学某逻辑函授班、河南省旅游学校烹饪班、北京师范大学酒店经营管理函授班的毕业文凭。他认为,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可以走这条路。

这位父亲的想法听起来颇有“道理”,孩子将来可以走一条自学成才的道路,可是其中却有许多令人担心的地方。
有人问他:“孩子一直躲在家里,将来怎样走上社会?”他回答说:“我每天都在教他们《三字经》和《千字文》,这里面有很多人生哲理。
显然,只读《三字经》和《千字文》之类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完全照搬照抄学校的教学,也可能会因为长期不生活在同龄人群体中、体验不到集体的互助互爱,而无法锻炼孩子处理各种复杂人事关系的能力。
在美国,根据2001年美国教育部公布的资料,全国3000万名学龄儿童中有85万人在家接受这样的私塾教育,比例达到1.7?

这些家庭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在城市里,父母接受过良好教育,非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两人中一个在外挣钱,一个在家教育孩子。
究其原因,绝大多数家庭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少部分是因为宗教原因。
能够取得高分,却无法学会生存
曾经,12岁的中学生D,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文凭。D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离婚了,父亲一直没有正式工作,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
从4岁开始,D就跟父亲自学英语。从小学2年级开始,D出现在各种自学考试的夜大辅导班上,与此同时,去学校上课时间越来越少。以至于到后来取得大专文凭的同时,却面临着难以初中毕业的窘境。

在D的头脑中,所有功课都被分作3个部分:感兴趣的、不感兴趣但是用得到的、没有兴趣也没有用的。私整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偏差这样的私塾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偏差是显而易见的。
私整教育的最大好处是因材施教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曾经是教育的主要模式,这种几乎一对一”的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因材施教,照顾到被教育者的个性发展。

那么这种私塾教育模式为什么后来灭绝了呢?根本原因在于,这是有钱人教育孩子的专利——普通人家的家长要么为生计所迫,不可能专职在家教育孩子;要么本身就没有受过良好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
总之,让孩子接受学校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降低“教育成本”,最大的坏处就是无法因材施教。

国家为了让贫困人家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基本教育,便通过开办公立学校、实施《义务教育法》,强迫所有适龄儿童都要接受规定年限的国民教育。
然而,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不可能做到“标准化”。不管什么施教对象,都采用标准化的课本来进行教学,弊端显而易见。

上一篇:中国零售20年:未来零售必须践行小数据战略
下一篇:21世纪教育的2020年:内生增长强劲,聚焦“京津冀和长三角”迎发展机遇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