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劝邓颖超好好治病,身体好了生个孩子,邓颖超:没有必要
在《孟子·离娄上》有这样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从古代开始,为家族繁衍子嗣、生儿育女便就深种在每个家庭之中,于他们而言,不孕育孩子便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同时也是对家族长辈期望的辜负。
所以华夏子孙绵延至今,便形成了一种“子孙为大”的观念,一旦家中女人生育不出孩子,或是拒绝生孩子,便会落人口舌,不仅会受到街坊邻居的非议猜忌,也会遭到家中公婆的排挤和催促。
而在中国近代,却就有这么一位伟大的女革命家,为了革命、为了中国放弃身为人母的权利,而她便就是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
赠信之情
张爱玲曾经在《倾城之恋》中写过这么一句话:“这些炮弹炸毁了多少故事的结尾?炸死了你,我的故事算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得继续”,这句话将民国那时候,炮火纷飞中艰涩求生的爱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但越是苦难与悲痛中生长的美,便愈发显得弥足珍贵与刻骨铭心。
而相似地,在中国近代那个混乱的年代里,意气风发的周总理爱上了“五四青年女学生”邓颖超。而他们的相识便就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期间,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周总理毅然返回祖国,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学术威望,联合天津学生会一同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在报纸中周总理的文字才干以及蓬勃意志感染了一批又一批新思想学者,他们或是学生、或是老师、又或是劳动人民,但无独有偶的是当他们阅读完周总理的信后,都纷纷表达自己的支持和观点。
其中有一个署名叫“小超”的读者,深深吸引了身为主编的周总理,小超在信中写到:“同志,我是你忠实的读者,不要向恶势力低头,要为真理而奋斗到底。”她的文字像是一声激励的呐喊,鼓舞着周总理继续坚持自我、发出人民的声音。
而这封信也是周总理与邓颖超漫漫相识的第一封信件,那时候的周总理并不知道来信的小超是男是女,直到1919年9月,周总理与邓颖超在爱国主义觉悟社第一次相遇。
而正是这一次契机,让周总理看到了这位爱国主义宣告者内心的澎湃与激情,也让他对眼前这个小个子女孩心生好感。
后来,为了寻求真知和更好的科学理论,1920年11月7日,周总理前往法国留学,而邓颖超则作为觉悟社的领导者在国内与周总理进行联络,在两个人分别之际,邓颖超为周总理披上了一件她亲手缝制的外套,在外套领子的内侧还亲手绣有一行小字“给你温暖小超”。
周总理带着人民的祝福以及邓颖超的温暖,远赴重洋前往了欧洲,在欧洲他明确了人生的两大重要决定。首先他在欧洲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信仰,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岁月都赋予了马克思共产主义。
其次,他也在欧洲明确了自己一生的挚爱,而那个人便是邓颖超,在欧洲的4年里,无数个伏案写信的日日夜夜、每个文字流露的温暖与鼓励,都让周总理对这个雪中送炭、寒夜温暖的女孩心生情愫。
于是在1923年的一个夜晚,周总理首次向邓颖超吐露了自己爱的心声、更表达了自己想与其结为夫妇的意愿。他在信中写道:“我与你是萍水相逢,不是一见倾心,更不是恋爱至上。我们是经过无意的发展,两地相互通信的了解,到有意的、经过考验的结婚,又经过几十年的战斗,结成这样一种战友的、伴侣的、相爱始终的、共同生活的夫妇。……我们的爱情是深长的,是永恒的。”
收到信件后的邓颖超不免脸红心跳,但是一番激动过后,她便匆匆回信,写道:“我愿意。”
无数封信串联起他们无数个分别的夜晚,无数个文字承载着他们对彼此的深情,而也正是这种若即若离的相守、互相体谅的温暖,才让这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活成了最美好爱情的模样。
无儿无女
根据周总理与邓颖超的邻居和朋友表露,结婚后很少有过冲突,甚至也没有争吵,二人总是相敬如宾、琴瑟和鸣,同时,周总理对小自己6岁的邓颖超也是百般宠爱,呵护有加。
但事实上,周总理与邓颖超在新婚燕尔之际,便有过一次剧烈的冲突,当时周总理被中央调往广州任职,独留下邓颖超一人开展妇女工作,每天辛劳的工作、外部的强压让邓颖超的身体每况愈下,最终她前往医院,却意外得知自己已然怀了身孕。
但是丈夫远在广州,而自己还有这么多工作需要去继续开展,所以邓颖超认为这个孩子来的不是时候,她不想因为这个孩子而耽误了自己的工作与进程的实施,便自作主张服下了堕胎药。
周总理知道后,大发雷霆,因为那是他第一个素未谋面的孩子,也是他与夫人第一个爱情的结晶,但是妻子居然为了革命热情与自己的工作,扼杀了这么一个幼小而又单纯的生命,这是他无法接受的,所以他指责妻子:“孩子不是你一个人的,是我们两个人的后代,你应该跟我商量。而且你怎么可以把革命和生儿育女对立起来呢,我们的革命就是为了孩子们的生活更好,而且我们的革命也是需要有接班人的,你怎么可以把孩子说打就打掉。”
周总理的斥责像是一把利剑,狠狠地扎在邓颖超的心上,她满怀愧疚地答应丈夫,会为他孕育新的生命,留下他们爱情的结晶。
所以当邓颖超发现自己第2次怀孕的时候,她便格外小心,并且十分注重营养,但没有想到过多的营养补给让胎儿过大,导致邓颖超难产。
而当时医疗水平有限,没有剖腹产,所以只能用产钳将胎儿夹出,但由于胎儿的颅骨过于脆弱,用产钳夹出后,胎儿已然死亡,邓颖超的身体也在这一次难产中元气大伤。
男婴的夭亡让邓颖超再次失去了做母亲的权利,同时,频繁的漂泊征战以及转移阵地让邓颖超的身体也吃不消了,最终落下了病根,二十年来与周总理无儿无女。
劝诫无果
1949年,在好友的劝解下,邓颖超用李明的化名前往协和医院问诊著名的“妇科妙手”林巧稚医生,当时林巧稚医生看她是一个普通人,却挂了特等号,于是便劝诫她下一次改挂普通病号,将特等号留给更有需要的人,这才开始了对李明的问诊。
在林巧稚医生医生的询问下,李明将自己两次流产的经历说了出来,同时也将自己这20多年来的妇科病患坦露无余,林巧稚医生一听便说道:“你的输卵管已然堵塞,但如果你需要治,我可以帮你疏通,有一定的可能还会怀上孩子的。”
可是李明却笑着摇了摇头说:“我都四十五了,不用治了,没必要”,看见病患态度坚决,林巧稚医生也没有强迫下去。
后来,林巧稚医生在朋友口中得知这位李明便就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时,心中不免充满懊悔和焦急,因为对于周总理以及他的夫人,她的心中都是怀着无比的崇敬与爱戴的。所以她再次找寻机会问诊邓颖超,并且告诉她:“只要好好治病,将输卵管疏通,一定能怀上孩子的。”
可是邓颖超却依旧笑着拒绝,她说:“都20多年了,哪有那么好疏通?没必要那么大费周章的。”
后来时间慢慢磨平了邓颖超心中对于孩子的亏欠和感伤,她和周总理依旧保持着伉俪情深的感情。
抗日战争期间,她曾为无数的孤儿、幼婴提供庇护所,并且还建立了许多小学,为其教授知识,于她而言,全中国的儿女都是她的儿女,她从不是孤单一人。
小结:
或许,邓颖超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与心结便就是没能成为一名母亲,但是她却成功诠释了大爱与小爱的关系。
正如尼采所言:“以大爱而爱,以大蔑视而爱。”大爱不是小爱,它不仅仅是单单爱一个人,也不仅仅单单爱一个家庭,它爱的是抽象的人类、是整个群体社会与生命自然。而邓颖超便就将自己对于孩子的执着化为了对世间全部弱小生命以及单纯心灵的保护和关爱。
她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奉献的美德与广阔的气魄,更用自己的小爱筑起了全社会的大爱。
上一篇:小变化带来大惊喜!八周课程助你提升生活品质
下一篇:吃海,青岛顶流美食文化!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