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长大后,发现和外公有很多相似之处,李敏:下巴那颗痣最像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4-15
手机版

  孔东梅出生的时候,正是社会经济动摇的关键时期,再加上毛主席身体不好,她和自己的外公没有见过一次面,即便如此,十分怀念自己的外公。

  实际上,在李敏怀二胎期间,曾就“要不要生下这个孩子”请示过父亲,毛主席坚定地说:“必须生下来”,李敏生了孩子后,高兴地给父亲寄去了一张照片,毛主席看后非常高兴,并亲自给孩子取了名字。

  图 | 孔东梅和妈妈李敏在北京

  毛主席逝世那年,孔东梅4岁,懵懂而稚嫩,好在她的童年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外婆贺子珍的身边度过的,她对外公毛泽东的了解,也都是从外婆口中得知的。日后,等孔东梅长大,李敏发现女儿竟然和毛主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下巴那颗痣。

  童年都生活在外婆身边

  1893年12月25日晚上,在湖南韶山的韶山冲上屋场,毛顺生就感觉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了,是不是妻子要生孩子了呢?

  毛顺生在外做生意,妻子临产已经近在眼前,毛顺生感觉日子快到了,马上告别了岳父母,披着蓑衣就往回赶,当天的雨下得很大,棠佳阁(唐家坨)距离上屋场足足二十多里地,毛顺生回到上屋场已经是下半夜。

  图 | 韶山冲

  果然,接生婆已经在忙前忙后,毛顺生在屋外等着焦急难耐,俗话说,人有三急,这等待妻子生产便是其中一急。

  文七妹此前已经生过两个男娃,无奈全部夭折,毛顺生心里觉得十分愧对妻子,他不断地念叨着:菩萨保佑,一切平安。

  随着一声娃娃的尖叫,接生婆朝着门外喊着:恭喜毛老爷啊,生了个伢子,母子平安!

  不一会儿,毛顺生情不自禁地接过孩子,高兴万分,毛家有后了。毛顺生看到这天色将白,晨曦初露,东方欲晓,毛顺生已经为自己的儿子想好了名字。

  图 | 文七妹和孩子

  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毛顺生想着当年娶文七妹的时候,文七妹就是比自己大三岁,今天看到这个健康的孩子,毛顺生打心底里高兴。

  几天后,毛顺生请来了很多亲朋好友,一起给孩子做“三朝酒”,按照毛家的族谱,这个孩子应该是“泽”字辈,毛顺生没有请什么算卦先生,也没有请什么取名先生,他说这个伢子出生的时候东方日出,我觉得叫“东”就不错。

  随后,“毛泽东”这个名字就定下了,亲朋长辈一听,都连连夸赞这个名字好。

  “顺生起的这个名字很大气,自古都以东西南北对伯仲叔季,就是老大的意思,孩子虽然排行老三,但却是兄弟中居长,理应是‘东’啊。”

  毛顺生听到朋友们都这样说,这个名字就定下来了,随后毛顺生又给孩子取字:润之。

  图 | 少年毛泽东

  生了娃娃自然是高兴的事,可是文七妹听到“孩子虽排行老三,却在兄弟中居长……”这句话的时候,触及到了心中的伤痛,同时心里也越加担忧。

  晚上,毛顺生和妻子商量,把孩子送到毛泽东的外婆家,一方面,外婆教导有方,另一方面,文家条件也不错。文七妹听了丈夫的话觉得有道理,便同意了。就这样,还不到2岁的毛泽东被送到了文家。

  毛泽东的外婆为了让毛泽东长大后很坚强,便拜了村子里的“石观音”为干娘,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三伢子”的前面加个“石”的意思。以前的人虽封建迷信,但却在韶山成为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毛泽东的童年时代,从2岁到8岁都是居住在外婆家,和韶山冲有一山之隔的棠佳阁,就是外婆家住的地方,外婆家务繁忙,很少陪伴毛泽东,便让文运昌和文南松带着毛泽东到私塾里玩,也正是这段经历,让毛泽东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在同龄孩子中,聪明伶俐。

  童年的毛泽东有惊人的记忆力,还没有八岁,就已经似懂非懂地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启蒙书籍,还有《千字文》《神童诗》等等。

  1902年,毛顺生把8周岁的毛泽东从文家接回来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学会不少东西,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求学生涯里,经常和老师闹别扭,因为老师教的那些东西,毛泽东已经会了。这在韶山是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然而,70年后,在毛主席的身边又有了相同的事情发生,那就是毛泽东自己的外孙女的出生。

  图 | 孔东梅

  毛泽东的第一个外孙出生的时候,是1962年,听说女儿李敏怀孕了,正在外地工作的毛泽东一夜未眠,隔几分钟就让秘书去打电话问问医院的情况。毛泽东等待自己的小外孙来到人间,费了不少心力。

  10年后,李敏生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娃,消息传到中南海的时候,毛泽东正在办公室办公。此时的毛主席身体情况不容乐观,吃饭成了问题,睡眠也成了问题,毛泽东在书房一个人看着书。

  李敏生孩子这个消息,毛主席是有心理准备的,此前李敏就告诉过父亲,说想把这个孩子生下来,毛主席表示了支持。如今正在和身体作斗争的时候,传来了这样的好消息,毛主席真是喜笑颜开。

  工作人员拿着一张照片给毛主席看,这是刚出生的婴儿,眼睛不大不小,脸上肉肉的。工作人员说:“李敏的意思,是想让您再给起个名字。”毛主席沉沉一思,给孔继宁取了名字,给毛新宇取了名字,还没给女娃起过名字呢,作为外公,毛主席来了兴致。

  时年正是全国经济不好的时期,李敏此前曾怕养不起孩子,请示过父亲。毛主席想到这里,心里难免感伤,随口朗诵起了自己几年前发表的一首诗: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是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梅花凌寒独自,代表着坚强,这个女娃出生在这个时期,用“梅”字再好不过了。

  毛泽东问工作人员:“梅”怎么样?

  工作人员说:梅好啊,高洁,坚强。

  毛主席一锤定音,那就用‘梅’字吧。沉思许久,毛泽东又说:“把我的东字也给了她。”

  毛主席给人取名,把自己名字中的字取出来还是头一次,孔东梅这个名字就诞生了。消息传到上海,李敏也非常喜欢。

  图 | 李敏夫妇和孩子孔东梅

  日后,孔东梅这样说:和大多数20世纪70年代出生者一样,没有见过我的外公,妈妈曾拿着我的照片给他看,也把他的照片带给我看。她给我起名“孔东梅”,“梅”是他最喜欢的梅花,“东”是他的名字里面的字,怎么样,够大方吧?

  然而因为毛主席的身体原因,李敏一直没有带着女儿来看望父亲,毛主席也没有见过这个女娃,而是一直嘱咐李敏,要让孩子多陪陪她外婆。

  就这样,孔东梅小时候一直在自己的外婆贺子珍身边成长,直到开始上小学,李敏才把孩子接回家,孔东梅对外婆的了解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而她对自己的外公毛泽东的了解,也是从外婆的身上开始了解的。

  图 | 孔东梅和外婆贺子珍

  孔东梅长大后曾说,外公的童年经历,居然和我的童年与外婆在上海的经历颇为相似。李敏告诉孔东梅,你和外公身上相似的地方还有很多呢,比如下巴那颗痣。

  和外公一样从小热爱学习,擅于创新

  毛主席逝世的时候,孔东梅才4岁。遗憾的是,毛主席一直没有亲眼见到照片上那个乖巧可人,和他一样下巴长了一颗痣的外孙女。

  贺子珍曾教育孔东梅:“不要管你自己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别人怎么生活你也一样”。

  孔东梅在外婆贺子珍和妈妈李敏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李敏发现,这个小女孩和她外公一样从小就喜欢读书看书,毛泽东在8岁的时候,也同样喜欢阅读。

  图 | 孔东梅

  1936年10月,经不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要求,毛主席亲自叙述了自己的童年经历。他说:

  我8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所小学读书,一直在那里读到13岁。清早和晚上我在地里劳动,白天我读儒家的《论语》等四书。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

  毛主席说的小学并不是后来仿效西方建立的小学校那样,能读新式的课本,有新式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乡间里流行已久的只传授初级儒家学问的私塾。

  由此可见,毛主席的童年读书时期,正好是处在中国教育在发生变革的时期,传统的《三字经》和 《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小学的教材也无法适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所以,陪伴毛泽东童年的读书大多数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这些都是他喜欢看的书,但在同龄的其他孩子眼中,这种书都是家长 眼中的“禁书”。

  图 | 毛主席

  毛泽东在1906年,大概是13岁的时候,即他认识的字累计到可以自己看书时,借助于舅舅送的《康熙字典》,开始阅读一些乡间流行的古典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富于侠义反抗精神的《水浒传》和传奇宏大的《三国演义》这两部书成了毛泽东钟爱的读物。

  在农忙之余,毛泽东总会抽出时间来读一读。乡间读过书的人少,一些懂三国的老人都是从听戏、听故事中听来的三国段子,所以少年毛泽东在阅读之后与他们谈论三国时,反而有更多情节和知识。而同龄人一样爱听这类故事,读书的毛泽东渐渐在同龄人中成为了有名的“三国故事大王”。

  在那个年代,不能阅读先进的书籍,对于毛泽东来说是非常“委屈”的,直到他17岁的时候,表哥文运昌给他带来了一本著名的《盛世危言》,打开了毛泽东要探索新知的大门,也就是受到表哥的影响,毛泽东朝着东山学堂而去。

  图 | 青年毛泽东(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去东山学堂第一天,毛泽东就认识到了萧子升等人,萧子升把一摞已经过期的报纸打算扔掉,毛泽东当即拦住,他看了又看,觉得这上面的东西好新鲜,便问:“这是什么?”因为这时候的毛泽东还没有见过报纸。

  萧子升告诉他说,这是报纸,也叫新闻,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都会写上去。毛泽东高兴极了,把这摞报纸收下了,然后通宵达旦全部读完了,对于毛泽东来说,再没有什么事情比阅读更重要的了。

  也正是毛泽东热爱阅读,喜欢阅读,他才一路求学,最后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虽说相比北京大学这些高等学府而言,学历并不高,但毛泽东渴望读书,他的学识和创新精神,远远超过那些曾经海外留学的人。

  图 | 孔东梅和爸爸妈妈

  而对于他的外孙女孔东梅,虽然没有见过外公,却在外婆和妈妈的影响下,也喜欢上了阅读,如果毛主席知道是自己的外孙女和自己小时候一样,如此喜欢阅读,一定会很高兴的。

  孔东梅成绩优秀,从小就喜欢阅读各种书刊和报纸,毛主席生前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比如李敏李讷上大学后,毛主席专门列了书单,这份书单李敏一直保留,并传给了孔东梅。

  李敏曾说,父亲先让我们几个孩子读《水浒传》因为这本书好读,故事也比较引人入胜。然后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诗词。毛主席还将自己选编的诗词打印成册,装订了好几本,每个孩子一本。

  孔东梅在毛家家风的影响下,深深爱上了阅读,不仅喜欢中国的四大名著,还很喜欢外国文学,李敏说,孔东梅从小喜欢文学,因为天生对油墨纸张一类的事物感兴趣。

  1994年,孔东梅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对李敏来说,是无限的骄傲,为了让女儿继续深造,打算让她去美国学习。当时孔东梅虽然不够成熟,但已经知道要传播毛主席的思想。

  她在美国刚开始只是学习,直到李敏把自己的一本书寄给她,彻底打开了她追寻外公外婆事迹的道路。李敏把追忆父亲的一本书寄给孔东梅,孔东梅读完好几天睡不着觉,激动的心情难以平复,甚至夜夜痛哭。

  已经长大的孔东梅越来越感受到外公的伟大,越来越感受到外公外婆在革命道路上的不易,还有革命的来之不易。

  图 | 孔东梅在韶山

  从那以后,孔东梅有了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以一个现代女性的角度讲述关于外公外婆的故事。

  1999年,孔东梅考上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因为学业繁重,每次和妈妈李敏打电话都非常不容易,她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妈妈,得到了妈妈的支持。

  图 | 孔东梅在外走访

  回国以后,孔东梅到处走访,她去了延安,去了韶山,为了了解长征路上的艰辛,她去了各种地方,先后来到江西省井冈山、永新县、市中心城区以及吉安县、吉水县等父辈曾经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她还采访了很多老前辈,最后写了几本关于纪念外公的书。

  孔东梅是热爱阅读的,这点她和她的外公毛主席很像很像。在孔东梅心里,这不是让她最欣慰的,而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一直在怀念着自己的外公,原来外公的影响是这样的大。

  图 | 一个老爷爷因孔东梅和毛主席长得很像,激动落泪

  在一次图书签售会上,孔东梅遇到了一个老爷爷,递书的时候这个老爷爷居然盯着她一直打量着,老爷爷激动地说:“我见过毛主席,你跟毛主席长得很像。怀念我们的毛主席呀!”老爷爷突然就泪流不止。原来老爷爷觉得她和毛主席长得很像,勾起了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不禁落泪。

  这样的情况很多,孔东梅不知道怎么安慰这些前辈,她自己也是十分想念自己的外公外婆,她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有无数次因为想念外公外婆而在灯下落泪,如今听到“怀念毛主席呀!”这句话,孔东梅也眼眶湿润了。

  实际上,除了孔东梅,和毛新宇也在讲述毛主席、学习毛主席的道路上一直行走着,他们致力于传播毛主席思想,红色文化,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

  她说,我想从第三代后人,同时也是现代女性的角度来看,希望呈现一个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的毛泽东,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也是一个平凡的人。

  作为毛家的后人,一定会秉承着毛家家风,把毛主席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毛主席于中国于世界来说,影响力很大,她也会不断地讲述下去,让更多的出生在新时代的孩子们了解伟人的故事,学习伟人的精神。

上一篇:Office2021办公软件安装教程
下一篇:购房资格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