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环大学创新生态圈打通创新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4-21
手机版

  重庆市先进轻金属研究院(以下简称“轻金属研究院”)位于沙滨路“创客港·未来科技园”。站在研究院大门,可以看到位于园区背后的重庆大学主教学楼——从这里到重庆大学,步行只需十多分钟。

  近水楼台先得月。目前,该研究院已汇聚了潘复生院士、蒋斌教授等20余名专家在此从事镁合金等轻金属工程化应用的研究,并为相关领域的企业提供咨询。

  通过深化校地合作,沙坪坝已与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聚焦智能科技、生命健康等产业,形成“创客港·未来科技园”“华宇城·生命科技园”“拾光格·数字软件园”以及黄金湾·智谷、青凤高科产业园创新孵化中心、1491未来设计创意中心等环大学创新生态圈“3+N”园区。通过提供空间载体、启动资金,建立成果转化机制,着力打通创新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推动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拾光格·数字产业园。通讯员 郭晋 摄

  “呼呼大睡”被唤醒,激活创新成果转化

  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塔科智感”)坐落于中梁山下、沙坪坝区土主街道的黄金湾智谷。公司实验室内,设有混凝土、石子、沙子等不同材质的模拟试验箱,每个试验箱内都安设了管道以及与管道并行的光纤监测设备。

  “通过这条光纤,可以检测80公里内光纤附近的微震动以及温度、应力应变的变化,形成高效的结构化感知网络,再结合AI智能算法,为油气水等长输管道安全运行提供实时监测和预警,可广泛应用在油气、电力、交通和结构健康等领域。”该公司总经理马渊介绍,这也是重庆大学朱涛教授团队转化的科研成果之一。

  这项科研成果的转化,经历了漫漫长路。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朱涛教授所在团队便从事光纤传感技术研究;2010年,团队已攻克了解决光纤分布式领域的三大技术瓶颈,形成较成熟的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体系,并获得50多项发明专利。

  “但由于市场原因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发明专利在实验室里‘沉睡’直至过期。”此前,朱涛教授在一次采访时曾深表痛惜,但要真正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不容易。

  以前,像朱涛教授这样成果“沉睡”的情况并不鲜见。沙坪坝区曾对位于区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创新成果因缺乏转化条件,只能在实验室里“呼呼大睡”,于是沙坪坝积极做好高位嫁接各方资源的文章,“唤醒”实验室的创新成果走向市场。

  “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优化创新生态

  “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大市场,需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一公里’。”沙坪坝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吴瑶熙表示,在推动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建设中,该区秉持“养鱼先养水、养花先养土”的理念,为科研人员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

  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期间必经的“中试”阶段需要一定面积的空间作为转化载体。

  ▲创客港·未来科技园。通讯员 伍北海 摄

  位于“拾光格·数字软件园”的西太深海量子科技(重庆)公司(以下简称“西太深海”),有一款采用了量子密钥、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支付终端产品,近期将投放到农村市场,服务于乡村振兴。

  “在这里发展,让我们如鱼得水。”西太深海负责人表示,软件园背靠大学校园、面朝车水马龙的三峡广场,不仅交通便利,还可充分利用重庆师范大学师生的智力资源为企业研发提供支撑。

  西太深海所在的大楼,是重庆师范大学主体搬迁后,沙坪坝区与该校合作,利用东部校区富余的教学楼资源打造出的软件园。围绕软件信息产业,目前该软件园已引入飞象星球、西太深海、猎杰科技等90多家企业,去年获市级“满天星”示范楼宇、市级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称号。

  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中,沙坪坝梳理高校周边闲置资源,实现城市更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结合。“创客港·未来科技园”所在空间曾是破产缝纫机厂厂房,如今已成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的重要平台之一;利用毗邻西南医院、新桥医院的优势,华宇城还建起“华宇城·生命科技园及器官智能生物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成果转化空间。

  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进行中试、组建企业化运营的团队。

  “90后”的董汶鑫是重庆大学资源与安全学院弘深青年教师、重庆金沙产业技术研究院智慧能源研究中心团队负责人。去年才从海外学成归来的他,带领团队利用膨润土等非金属矿物材料进行产业化开发利用。

  “作为才入职、想做科技成果转化的年轻老师,最缺乏的是启动资金。”董汶鑫坦言。他申报沙坪坝区60万元种子基金,用于添置多项实验仪器设备,组建研发、运营团队,为其进行膨润土改性、优化等研究、应用开发提供了可能。

  “这些启动资金数额不大,但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了机会。”重庆金沙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总经理陈建军表示,在实验室萌发的“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在前期通过扶持展现出一定“钱景”后,才能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作为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平台之一,该研究院内五大中心下属的多个研究平台和企业已获得政府资助。

  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中,沙坪坝通过完善科技金融链条、完成种子基金组建,去年共向86家企业发放科信贷1.2亿余元,引导发放商业贷款3515万元;通过链接创投基金,帮助新型通用型CAR-NK细胞治疗研发与临床应用等7个项目实现成果落地变现。

  实现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还需要通过建立机制,让更多工程性的科研成果能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李珊是沙坪坝区科技局创新科科长,每天往来于高校与创新生态圈,持续梳理和跟进高校重点创新成果、帮助企业申报政策支持、寻找潜在客户。“我的工作就是将区里促进成果转化的机制、政策落到实处。”李珊说。

  在发展环大学创新生态圈中,沙坪坝已出台《重庆市沙坪坝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十条措施》《重庆市沙坪坝区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十条举措》等政策,并形成“五个一”成果转化机制。这些政策与机制有力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成果就地在“3+N”的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内实现转化。

  “四链融合”,推动资源转化变现

  春天的中梁山,生机勃勃。山脚的塔科智感厂房内,员工们正加班加点生产。

  由于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钱景”看好,目前该团队已获得1400万元的风险投资,成为沙坪坝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金额项目。去年5月才成立、当年9月正式运营的塔科智感,目前已获得700余万元订单,今年销售收入有望超过1600万元。

  沙坪坝区环大学创新生态圈的发展,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同时,还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

  距轻金属研究院不远处,是一家新入驻的顺镁生物材料(重庆)有限公司。轻金属研究院办公室主任向冬霞介绍,该企业以镁合金为原材料,研发的“可降解心血管支架”通过大动物实验,目前实验效果良好。投产后,可填补国内全降解心血管支架的空白,此项目也是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潘院士、佘加教授等研发团队的科研成果转化。

  ……

  “以产业为导向,沙坪坝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更加明显。”吴瑶熙表示,该区正在实施环大学创新生态圈迭代升级方案,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快推动优势资源转化变现。未来,创新空间载体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20家左右,今年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年产值将力争达到45亿元。

  举报/反馈

上一篇:以优异成绩绘就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下一篇:八大专业有何亮点?学长学姐讲述与南大强基的故事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