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地铁逐渐“去英文化”?美媒却着急了:外国人看不懂怎么办?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在之前冬奥会期间,北京地铁里兴起了一阵令人拍手称快的规定,那就是把曾经使用英语表示的地名尽数换成了汉语拼音字母。此举引起了我国民众的拥护,但是美国媒体却不乐意了。

  

  在外网上谴责我国考虑不周,没有照顾到外国人的感受,对此我国地铁部门不予理睬。

  众所周知,汉语和英语都属于国际官方语言,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注重使用英文标注,但是在美国却很少使用过汉字。我国此举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来找出答案。

  

  前文中提到的“北京地铁”改换英文地名,实际上是我国目前文化自信战略中“去英语化”的主要表现。

  众所周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公共场合都会使用双语标识,比如公共厕所、地铁站和火车站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来到我国工作或旅游的外国友人能够读懂信息,感觉宾至如归。

  

  “去英语化”并不是要把日常生活中所有涉及英文标识的内容全部删去,而是主要要把一些本土译名给改正过来。

  其实“去英语化”并不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一种倾向,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去英语化”的现象。

  就拿我们小时候使用的课本来说,现在的语文课本封面,一般是两个大字“语文”,然后在这两个大字之下标示“YU WEN”的字样。其实这已经是经过修改得来的结果,最开始我国标示的不是汉语拼音,而是“语文”的中文译名,即“CHINESE”。

  

  教育部当初之所以做出这种改变,是因为语文作为我国的传统学科,使用双语标识的时候也应该继续保持其本音,不应该使用外国译名。

  毕竟字母也不是只有外国人才有,我国的拼音也是字母,这样改正之后,有利于外国人掌握我们中国人的学科名称。

  

  这次冬奥会期间地铁的“去英语化”,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并没有把地铁里涉及到的所有英文标识全部删去,比如“安检”还是标记为“Security”。

  发生改动的只有一些地名的翻译,比如“北京站”以前翻译为“BEIJING STATION”,但是现在翻译为“BEIJING ZHAN”,把英文译名完全改换为了拼音。

  

  我国这样改的目的相信大家都很清楚,就是为了让外国人读我国自己的名字,而不是经过翻译的“四不像译名”。

  但是美国媒体可不这样想,他们根本没有看到事情的全貌,一听到我国要“去英语化”,不分青红皂白就要加以谴责。

  很多美国媒体在国际上说我国苛待国内的外籍人员,说我国这样改动英文标识会给在我国生活工作的外国人带来理解上的障碍。

  这简直是胡搅蛮缠,且不说我国改动的只有地名,就算我国把地铁里所有的英文标识一一删去,也没有什么大错。

  美国媒体向来都喜欢“双重标准”,走在美国街头上,除非在唐人街里,要不然很难会看到汉字标识。

  

  为什么在美国的中国人能在没有汉字的环境里生存,而在中国的美国人却在我国改换了一下地名的情况下就不能生活了呢?这实在是令人气愤。

  

  在“去英语化”于美国掀起舆论波澜的时候,国内也有很多人在讨论这次我国文化部做出的“去英语化”的选择有没有必要。

  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人都知道,文化强则国强。如果外国人到我国来旅游,指着我们的文化遗产说一个本地人根本不熟悉的英文名字,那这才算是文化上的失败。

  

  既然美国人能用“CT、WC”等英文名称来代替我国本土的“核磁共振、公共厕所”等名称,我们为什么不能用“BEIJING ZHAN”来进行文化输出呢?从这个维度上来看,我国实行“去英语化”是非常必要的。

  

  文化自信不是别人给我们的,而应该是我们自己赢得的,这次我国“去英语化”给外国媒体给了一记耳光。让他们清楚了我国有传播自己文化的权力,他们要想了解中国,也必须拿出一定的诚意。

  你对以上内容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东22款霸道4000真皮版XLT多少钱
下一篇:杭州铭师堂携手会同一中,助力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