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史|通州走出个刘绍棠
1950年一二月份,在北京新民报文艺副刊“萌芽”编辑办公室,晏明正埋头审阅案头上一大堆来稿。从中,他发现了一篇署名刘绍棠的北京二中初中二年级学生写的小说。笔迹虽有些稚气,但语言生动、简练、清新。一种不能抑制的兴奋涌上了晏明的心头。他一口气读完了这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自言自语地说:“初中二年级学生写的?太神了!”他兴奋地对同事们说:“神童,发现了神童!”邻桌的编辑问:“哪儿来的神童?”晏明回答:“来自北京二中,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刘绍棠。”
1950年,14岁的刘绍棠上面的情节,是1997年3月12日刘绍棠逝世之后,晏明同志在一篇题为《忆绍棠》的回忆文章中自己披露的。晏明当时立刻给刘绍棠写了一封信。不几天,收到了刘绍棠的回信。从刘绍棠回信中得知:他十三岁,少先队员,已在报上发表过一篇小说,这次寄给“萌芽”的是第二篇小说。不久,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少年——刘绍棠,到报社来拜访晏明。从此,刘绍棠走上了文坛。
刘绍棠走上文坛后大展才华,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很快,在文艺星空里他成了一颗耀眼的新星。1957年的一场“反右”斗争,把他打入了“地狱”中,让他受了二十二年的苦难。直到1979年他被“平反”,才又回到了文坛。刘绍棠复出后,他被禁锢了多年的创作激情,如同爆发的火山一样,一下子喷突了出来。一部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一篇篇散文,从他的笔尖上似清泉一样汩汩地奔泻而出。到1997年3月12日逝世,他出版了大量的作品。《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有皇皇巨著十大卷,其前八卷是他1979年复出以后出版的长篇、中篇小说。
其长篇小说有《地火》《春草》《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敬柳亭说书》《这个年月》《十步芳草》《野婚》《水边人的哀乐故事》《孤村》《村妇》,中篇小说有《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花街》《草莽》《荇水荷风》《渔火》《小荷才露尖尖角》《烟村四五家》《黄花闺女池塘》等等。第九卷是他早年的作品,其中有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夏天》以及《红花》《青枝绿叶》《摆渡口》《大青骡子》《山楂村的歌声》《瓜棚记》《私访记》《田野落霞》《西苑草》等二十一篇短篇小说。第十卷则是他写的文艺短论、随笔、回忆录等。在他六十一年的人生中,竟创作了这么多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个令人敬佩的奇迹。
1936年2月29日,刘绍棠出生在通州北运河东岸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儒林村。在他童年的生活里,大运河“哗啦、哗啦”的流水声,船夫的说笑声,摇船的桨声,一声声飘进了绍棠的耳朵里;运河东岸的沙滩,河边的荷花、蒲草,随风飘摆的垂柳,碧绿的庄稼等,都摄入了绍棠的视野里;家乡父老捕鱼、赶大车、耕耘、抵抗外国入侵者、与旧势力斗争,都深深地印进了绍棠的心灵中。所有这些,都先后涌入了刘绍棠的作品里。
刘绍棠的祖上很贫穷。他的曾祖父当过大车把式和轿夫。他的祖母原来也是一户贫苦人家的女儿,嫁到刘家后依然贫苦。后来,她的大哥到口外贩卖鸦片发了大财。大哥心疼妹妹,把一百亩地以极便宜的价格租给了刘绍棠的祖父。刘绍棠的祖父经营不了这么多地,就雇起了长工,家中富裕起来。1944年,抗日民主政府实行二五减租,刘家把那一百亩地分租给了贫农耕种,刘家又恢复了劳动者的本来面貌。刘绍棠的祖父对自己极端聪明的小孙子非常宠爱,祖孙俩的感情很深。祖父的性格豪爽,给小绍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刘绍棠的《蒲柳人家》中,那个豪爽侠义的何大学问,正是他祖父的化身。
1942年春节过后,刘绍棠还不满六周岁,便背着个小书包,拉着爷爷的手,到邻村供给店去上小学。教他的老师名叫田文杰,在教学上很有一套。他每讲一篇国文,都精心地编一个形象感人的故事,以诱发学生们的想象力。从中,刘绍棠获益良多。刘绍棠在后来的文学创作里,以田文杰为生活的原型,塑造了好多个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的形象,他还写了《老师领进门》《严师门下》等多篇散文,缅怀田文杰老师对他的培育。
1946年,十岁的刘绍棠到通州城内的县立模范小学读高小。年级主任老师戴鸿珍对聪明的刘绍棠格外厚爱。一次作文课,在得到戴老师允许后,小绍棠自己命题作文。他以通州城里的西海子公园为题材,一口气用五册作文本写出了一篇散文《西海子游记》。戴老师对小绍棠的才华十分惊喜,把这篇作文给了个满分。后来,刘绍棠在写中篇小说《蒲剑》和《渔火》时,还把《西海子游记》中的一些段落稍作加工,写进了两篇作品的故事情节里。
1948年夏天,刘绍棠高小毕业,到北平城参加市立第二中学的考试。在五千多名考生中,刘绍棠考了个第一名。他的国语、算术、常识三门功课,各得了100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北平市立第二中学,有潘逊皋等不少有名的老师;1949年后,则有王兆榛等老师。他们对聪明的小绍棠,都格外精心培养与呵护。潘逊皋先生的作文课上,允许刘绍棠写小说。利用作文课,刘绍棠写下了《高粱地中》、《合家欢》等描写运河风情的小说。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掌握语言的功力,他遵从潘先生的教导,在古典诗词及古文上下功夫。
绍棠在运河东岸的家乡,从抗日战争到解放前,一直是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和政权活动的地方。绍棠从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到北平市立第二中学后,他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青年联盟”,参加了对国民党腐朽政权的斗争。北平和平解放后,他先后加入了少儿队和青年团,努力追求政治上的进步。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享受公费生待遇的刘绍棠为了维持学习,不得不去当报童。他每天天不亮就去趸报,然后沿街呼喊叫卖。刘绍棠这一段的报童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后来写进了他的长篇小说《孤村》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就在这年十月,只有十三岁的刘绍棠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反映学校生活的小小说《邰宝林变了》。这是刘绍棠发表的第一篇小说。1950年春天,他又在北京新民报上发表了第二篇小说。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又连续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小说。他的作品在京津地区、在河北省不断发表。他的名字被人们叫得很响。
1950年底,时任河北省文联秘书长的著名诗人远千里亲自给刘绍棠写信,邀请他到河北省文联工作。经北京二中领导同意,1951年2月,还未满十五周岁的刘绍棠告别了母校北京二中的老师和同学,赶到了当时的河北省会保定。在河北文联,刘绍棠结识了一批年轻文友,更得到了远千里等前辈的帮助和培养。在文联,他的正式工作是在《河北文艺》编辑部当编辑。他在河北文联工作了半年时间,除了出色完成了编辑任务之外,还对抗日战争时搞的一次“冀中一日”征文活动的稿件进行了重新审阅和初选。此书后来出版发行,反响极好。这半年里,他还发表了九篇小说和一篇散文,平均每两个星期,就有一篇作品问世。后来,由于他的小说《红飘带》受到一些人不正确的批判,使他决心离开河北文联。
1951年初秋的一天,十五岁的刘绍棠带着河北省文教厅和河北省文联的保送信,踏进了当时属于河北省的著名学府通州潞河中学,开始了他三年的高中学习。
1951-1954年,刘绍棠在通州潞河中学学习。
在这三年中,他除了学习好高中的各门课程外,更频繁地参与了文学活动。他得到了团中央以及孙犁、康濯、沙汀、邵荃麟、严文井等众多文学前辈的帮助和培养。1952年元旦,在《中国青年报》上他发表的小说《红花》,占了整整一版。从此,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经常请他去听报告,学习文件,安排他到各地去参观、体验生活。孙犁主持的《天津日报·文艺周刊》成了他发表作品的主要园地。他青少年时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中的两篇《摆渡口》和《大青骡子》,就是在《天津日报·文艺周刊》上刊发的。1952年7月,学校放暑假,刘绍棠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儒林村。暑假里,他依据看到的村中互助合作化的现实,加上艺术的想象、构思,写出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寄给了《中国青年报》。该报文艺部主任吴一铿和总编辑陈绪宗审阅后一致认为很好。让沙汀、周立波、严文井等老作家看了,他们也连连称赞。1952年9月5日,《中国青年报》又以整整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青枝绿叶》。该作品立刻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不久,臧克家主编的《新华月报》文艺栏予以转载;著名作家、大教育家叶圣陶看过《青枝绿叶》后大加赞赏,立刻决定:把它收入高级中学语文教材。截止到1956年之前,《青枝绿叶》连续四年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之中。
刘绍棠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同志的培养和热情帮助。胡耀邦多次和刘绍棠谈话。1953年5月27日,刘绍棠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1年6月,一位美丽的华侨姑娘从仰光归国。1952年,她结束了在华侨补习学校的学习,慕刘绍棠之名,特意来到通州的潞河中学读书。她就是曾彩美。在这里,他俩互相爱慕,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保护下,他俩正式确定了爱情关系。1955年8月他们俩结了婚。此后,他们生儿育女,相濡以沫,直到1997年刘绍棠去世。
1954年7月,潞河中学高三党小组成员合影。后排左二为刘绍棠,右二为曾彩美。
1954年9月,十八岁的刘绍棠考入了北京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大学生活。在北大,他一边学习,一边写作。他系统地学习了中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还创作了中篇小说《运河的桨声》和《夏天》。由于刘绍棠感到上大学与他习惯的文学创作不是一个路子,有些课程与他的小说创作没有多少用处,于是他给中文系的领导递交了退学报告。1955年7月,他离开了北京大学。
1956年3月,第一次全国青年文学作者创作会议在京召开,刘绍棠参加了这次会议。由于他的年龄和文学创作的成就,他成了这次会议上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这次会后,由康濯和秦兆阳介绍,二十岁的刘绍棠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这年4月,在胡耀邦同志关怀下,共青团中央正式批准他从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出版了《夏天》《中秋节》《瓜棚记》三本书。
正当刘绍棠春风得意之时,1957年5月,因为他在《文艺学习》杂志上发表了《我对当前文艺问题的一些浅见》一文,引来了全国性的狂风暴雨般的批判。8月21日,以“猖狂反对毛泽东思想”的罪名,把他划为右派,他成了“青年作家堕落反党的典型”。1958年2月,他被开除出党。从此,他开始了二十多年的苦难生涯。
1958年5月12日,刘绍棠回乡务农,回到了通州的儒林村。此后,他到门头沟永定河挖过砂,到百子湾火车站工地干过活儿,到西直门木材厂抬过木料,到大兴县凉水河工地挖过河。1961年底,他被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1962年春天,他回到了北京,住在光明胡同三合院他的家中。
被摘掉“右派”帽子后,胡耀邦同志把刘绍棠找到家中谈话,问他的想法。由于胡耀邦同志的关照,这年夏天,刘绍棠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教研室工作。由于精简机构,他未能到学校报到。1963年4月,他的短篇小说《县报记者》刊登在第4期的《北京文艺》上。这一年,他开始了长篇小说《狼烟》的创作。这时,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刘绍棠的名字又被列入了治安对象的花名册。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红卫兵造反,作家们被揪斗,著名作家老舍自杀,北京城内大乱起来。刘绍棠根据“小乱进城,大乱入乡”的民谚,为避祸又回到了通州的儒林村。
在家乡,他得到了乡亲们的热心保护和照顾。他不会做饭,他的堂嫂(也是他的表姐)唐静如主动为他做饭。堂嫂每天收工后,忙过了全家人的饭食,又过来给刘绍棠做饭,还为刘绍棠洗衣服、缝被褥。他的这位堂嫂,成了刘绍棠多部小说中妇女的生活原型。还有丫姑一家,对刘绍棠关怀备至。在一个冬夜,丫姑给绍棠做了葱花摊鸡蛋,端上了花生米,让刘绍棠坐在炕头上喝酒。她对绍棠说:“从小家里、家外娇惯你,哪儿会自个儿过日子?要不是有个好媳妇,换个无情无义的跟你离了婚,我就把女儿嫁给你。”丫姑和绍棠的聊天儿,躺在旁边被窝里的女儿都听到了。她没有言声,就是心里同意她妈的话。后来,这姑娘入了党,一直给绍棠通风报信。丫姑母女成了刘绍棠写小说时塑造妇女形象的重要生活原型。《蒲柳人家》中的望日莲、《花街》中的蓑嫂、《孤村》中的丫姑、《两草一心》中的菊婶等人物的身上,都有丫姑的影子。《含羞草》里的合欢、《芳草》里的黄莲儿、《乡风》中的桂香等人物身上,则都有丫姑女儿二妹子的身影。
当地的两派虽然斗得挺厉害,但却都不斗刘绍棠。外边来的造反派想要来村里揪斗刘绍棠,村里的人都为刘绍棠辩护、抗争,使外来势力不能得逞。为了不让绍棠卷入两派斗争的漩涡,队干部分配他一个人放牛、拾粪、赶小驴车、看场院一类的活儿。跟大伙儿一块儿干活儿时,他落到了后边,人们就去帮助他。由于他处处得到乡亲们的关照,使他顺利地度过了十三年的苦难光阴。这期间,条件虽然艰苦,但他又拿起笔,开始了长篇小说的创作。先后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地火》《春草》和《狼烟》。最后,终于迎来了粉碎“四人帮”。
1978年中秋节前的一天,一辆黑色的小汽车开到了儒林村。原来,这是胡耀邦同志派人来接刘绍棠回城。此前,刘绍棠给老领导胡耀邦写了一封信。1977年6月8日,胡耀邦同志给刘绍棠写了一封长长的回信。这次,他又派秘书来接。1979年1月下旬,团中央对原来本系统的右派错划问题作了处理。1月27日,在《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刘绍棠和其他同志一块儿被平了反,他终于又回到了文坛。从此,刘绍棠又焕发了青春,他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中。1979年一年,他修改了《地火》《春草》《狼烟》三部长篇小说,并最后定稿。从1980年到1983年,他一连写作发表了二十七部中篇小说。从1984年到1988年8月他大病前,他出版了六部长篇小说。他大病初愈后,虽然已“倒了半壁江山”,却又开始了拼命的写作。他给笔者主持的《五色土》副刊上开辟的一个文学专栏,叫“留命察看”。
除了写作,他还下功夫培养文学新人。王文平、刘颖南、张宝瑞、倪勤等几十人,都是在他的帮助下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原中国作家出版社副主编王文平是笔者的朋友,说到自己在写作上的进步与提高,他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之一便是刘绍棠。还有通州及京东的一大批业余文艺作者,在刘绍棠和浩然的帮助下,一个个都成长了起来。
刘绍棠是一位以写作为自己第一生命的人。中学上晚自习时,他在教室里写,在宿舍的硬板床上写;节假日在故乡的土炕上写,在运河的沙滩上、柳棵子里写。
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他经常到未名湖畔的石台上、石椅上去写,在临湖轩旁边的枫树林里、在宁静的朗润园里写。有时,到了吃饭的时候也不离开,大饭厅关了门,他只好买个馒头充饥。
“文革”时,他避难回到了儒林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仍拿起了自己心爱的笔。他后来回忆自己写作长篇小说《地火》时的情景,说:“由于没有写字的桌子,只好搬个小板凳在土炕沿上写;但冬天每个季度只配给一百四十二斤煤球,室内冷如冰窖,便钻进被窝中去,枕头垫胸,俯卧而写,不以为苦。”
1971年10月至1975年3月,刘绍棠在儒林村的柴屋寒舍炕沿上,创作长篇小说《地火》。
“文革”后回到北京,为排除家里来人对写作的干扰,有充足的时间从事写作,从1984年开始,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西城区三里河找到了一户人家。每天,房子的主人去上班,刘绍棠就到那户人家的房子里去写作。中午,吃点自己带的干粮。傍晚,房子的主人下班回来了,绍棠也立刻放笔,提着书包回家。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写出了长篇小说《豆棚瓜架雨如丝》等六部作品。
即使出差、出国,刘绍棠也不放下手中的笔。一次,我和原北京市文联副主席赵金九同志聊天儿。金九说,有一次他和刘绍棠一起出差,晚上坐火车,在火车昏暗的灯光下,刘绍棠又抽出笔,拿出稿纸写了起来。
刘绍棠的一部部作品,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文章出处:《北京文史》——通州走出个刘绍棠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为送女儿出国留学,父母凑了7万,如今二老患病女儿却17年不归家
下一篇:AI正渗透到医疗保健领域,但不应让它来做所有决定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