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颗粒艺术中融合科学升华美育——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青年教师走进北京大学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5-03
手机版

  原标题:在颗粒艺术中融合科学升华美育——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青年教师走进北京大学

  4月22日下午,北方工业大学附属学校青年教师在刘永奇校长和沈景娟书记的带领下,一行14人走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专家老师进行学习交流,并参观学习北京大学 “一粒一世界”颗粒艺术展。

  

  已关注

  关注

  重播分享赞

  关闭

  观看更多

  更多

  正在加载

  正在加载

  退出全屏

  视频加载失败,请刷新页面再试

  刷新

  视频详情

  本次学习活动得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领导老师的高度重视与肯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颗粒艺术实验室主任王蓓、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实验室执行主任兼职研究员、北大附中教师王楠引领老师们一起学习交流,并与老师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与理念的传授。

  学习颗粒艺术 感受创造之美

  王 楠

  “沙画教育”概念提出者

  (2010年)

  “颗粒艺术”概念提出者

  (2015年)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兼职研究员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颗粒艺术

  实验室执行主任

  北大附中颗粒艺术实验室

  教师、负责人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

  颗粒艺术教师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06级沙影像研究生班导师

  北京市文联沙画协会副会长

  2010年首次将沙画带入中国公立学校,随后分别在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开设沙画实验课。其艺术静态作品多次在美术馆展出,影像作品多次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中国各省级电视频繁播放。

  步入展厅,琳琅满目的作品映入眼帘,老师们发现这些作品好像有些特别?走上前仔细察看,原来是北大及附中的师生以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为颗粒,构成的一件件艺术品。糖果、树叶、矿石、骰子、报纸……展览作品的材料我们并不陌生,甚至说是非常熟悉,这正是颗粒艺术的目标:任何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用任何物质创造美。

  老师们身临其中,在享受颗粒艺术美的同时,惊叹于一件件艺术的创新与创造力,在展现艺术美的同时有的寄情于对祖父的感恩亲情,有的致敬于各领域专业大师,更有的融入红色精神家国情怀。

  深悟美育情怀 激发学科融合

  “颗粒艺术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原创艺术概念,学院设置了颗粒艺术理论研究、颗粒艺术作品创作两大方向。”王楠老师说,“让颗粒艺术成为一门交叉学科,让更多的人参与艺术这件事之中。”

  参观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们纷纷将创新创造的艺术素养与个人专业发展和学科教学相结合,不断深刻的思考,迸发出很多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灵感频发,现场交流气氛火热又充满激情。

  科学与艺术 在顶峰相会

  未名湖畔沉淀思绪,一塔湖图见证成长。

  观展结束后,老师们带着满满的热情与厚重的思考走进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在王楠老师的引领下,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颗粒艺术实验室主任王蓓老师更加深入的进行了座谈与交流,王书记对德育、美育理念的思考与教育经验的传授,给老师们上了一堂深刻的育人之课。

  王书记讲到,希望颗粒艺术可以在中小学生中间成为起点,对孩子们在进行艺术审美和美育观念上的启迪和引领。有了艺术精神的创新和创造力,孩子们在学科学、做科学的专业成长中也会有更加天马行空的上升空间,激发更新更深的科学钻研领域,这就是艺术的“无用之用”。

  刘永奇校长非常重视在“双减”和“双新”的背景下,我校中小学生的美育教育,他认为勇攀科学高峰需要艺术的创造力,在我们学校现在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已经在多学科教学以及校园的各个角落融入了艺术美的熏陶,给孩子们搭建了广泛的发展艺术才华的平台,也希望今后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继续深入合作,将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引入本校,助力学生将艺术融入他们的成长和学科发展之中。

  “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又终将在山顶上相遇!”

  未来,我们将继续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合作,在王楠老师的引领和帮助下,教学相长、师生共进,在艺术与科学并进的征程上灵动成长、充分实践、勇攀顶峰!

  青年教师收获与成长

  杨宇琦老师:通过一下午的参观和学习,仿佛自身也置身于一堂美育课。王楠老师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让发现美,创造美,成为一代人的生活习惯,让全世界有趣的灵魂团结起来”使我印象深刻。一边参观,一边思考,如何将科学和美育进行完美的结合?如何埋下这颗“创造”的种子?我想通过这句话已经找到了答案。美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细心感受。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握住手边的点滴,去创造生活中的美好。

  赵鑫宇老师:今天在刘校长和沈书记的带领下有幸参观了《一粒一世界》颗粒艺术展,颗粒艺术创始人王楠老师也对每一件展品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让我了解到了每件作品背后的故事和蕴涵的深意。我感触最深的是“颗粒艺术,人人平等”这句话。往往我们提到艺术,在潜意识里都会觉得是需要艺术修养和美术技能来支撑的,但是颗粒艺术并不是针对专业人才才能实现的艺术形式,颗粒艺术人人平等,哪怕你是没有任何美术基础的人,颗粒艺术也会为你打开大门,在微小的颗粒中,可以去自由的创作,疏解心中的情绪。这种形式是对艺术界限的一种突破,是我们北工附的每一位老师和学子都可以去实现和表达的艺术形式,非常期待颗粒艺术走进北工附的校园。

  李行老师: 在这美丽的四月,刘校长和沈书记带领我们进入了北京大学参观王楠老师的颗粒艺术展并进行了交流。走进北京大学的校园春意盎然,处处散发着学识与艺术的气息,当我置身于“一粒一世界”的作品展时,才发现创造力和视距的魅力,创作者们用小小的“颗粒”创造出来的视觉盛宴,使我内心波澜,心中也冒出许多小小创造想法想要试着施展出来,随后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记和王楠老师的学术交流,给我了许多启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王书记说“艺术创作是可以打破一些条条框框的,是可以跳出常规世界的”、“大师=科学+艺术”、“事物的创造都是先有艺术想法再加上科学的理论知识实践得出的”这几句话真的值得我仔细琢磨和推敲,更加认可美育的重要性。这次外出学习真的是大开眼界也使我自身有了许多思考,十分很有意义。

  张青青老师:“一粒一世界”——第一次走进北大感受颗粒艺术,真真为王楠老师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叹服。在王老师的手中,一件非常普通的物品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的组成要素,每件艺术品的背后又有着独到的内涵,我想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通过这次观摩,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那句“艺术与科学总是在山脚下分手,最后又在山顶上相遇。”作为一名初中学段的老师,我想我不应该仅仅关注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触及科学打开一扇窗。

  刘云老师:非常荣幸能够进入北大校园参观颗粒艺术展,一幅幅精美的作品给了我视觉的震感,也让我受到了心灵的启迪。每一幅作品都有其最佳观赏距离,距离太近是看不出效果的。对于学生的教育也是这样,要着眼于学生的长期成长与发展,让眼前的每一天都成为未来画卷上的一颗颗粒。

  陈梦尧老师:这次的青年教师活动能够有机会来到北大学府进行参观交流让我感到十分激动与期待。我们一同参观了王楠老师的颗粒艺术展以及与北大艺术学院书记进行深度的学习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叹于一个个生活中普通的报纸、纽扣、曲别针能够创造出令人为之震撼的视觉与心灵的冲击。作为青年教师,我对此有了自己的思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思维创新的推动者。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为他们搭建平台,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

  王肖霄老师:4月22日在校长及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去北大参观了王楠老师的颗粒艺术展。本次颗粒艺术展,我们看到了用蜡笔致敬梵高的星空,用骰子致敬的袁隆平院士及钟南山院士。在听王楠老师的介绍过程中,使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与科学的连接。

  芦韦老师:有幸参加了“一粒一世界——北京大学颗粒艺术展”,在展览中,最令我惊叹不仅仅在于一幅幅美丽的作品,更让我欣赏的是用到的工具,小到曲别针,大到油画棒,一件件身边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物品,在这里都成为了一件件美丽的艺术品,这是用心才能做出的艺术展。感谢学校给予我机会让我参加这样的艺术展,也让我明白了艺术无处不在,而在生活中事事都要用心,也更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于猛老师:周六下午我们参观了王楠老师的“颗粒艺术”展,看到精美的作品,不禁赞叹。我最喜欢《脉》,这个作品很宏大,宣扬大运河文化,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龙,很有创意和文化内涵。结束观展,我想我们学校的“秋叶节”,也能用银杏叶做颗粒,完成画作,还可以用瓜子皮、坚果果皮、弹球等等。我们班在半亩田要种葫芦,结果收获时,让孩子们亲手设计葫芦的外观,培养其艺术思维。在最近的语文课中,我也尝试了手指画融入想象作文教学中,完成其教学目标。虽然我是教语文学科,但是也应该积极尝试学习,将艺术带到语文课堂中去,使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文字:刘晴

  照片:青年教师

  视频:李行、刘晴

  排版:张方方

  审阅:高悦

  责任编辑:

上一篇:2023年期货从业备考全攻略!保姆级教程
下一篇:多措并举 打造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高地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