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观察|优化!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要调整
教育部等五部委近日发布《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明确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淘汰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
此次改革要解决哪些问题?改革重点是什么?高校如何优化学科布局?对此,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采访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陆亭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丁。
90所大学撤销了这个专业
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465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进入了普及化深入发展的阶段。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其专业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一直在动态调整。据媒体报道,在2015到2021年这7年时间里,共有90所大学撤销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84所大学撤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76所大学撤销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这次改革,是高等教育服务国家需求、建设高质量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马陆亭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历经多次变革,总体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引导高等学校有序发展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当前,我国已构建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有效地支撑了我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但高等教育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还有着不契合的一面。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与之相对应的学科专业迫切需要优化调整。
刘丁表示,这次改革将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规模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同时,刘丁认为,从今年到2025年,不到三年时间要完成优化调整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的目标,难度不小。“每个专业的撤并对学校来说都是痛点。究竟哪些学科专业需要调整优化,需进行充分谨慎和合乎程序的论证,避免学科专业改革‘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四新”专业这样建
《改革方案》提出三条原则:一是服务国家发展。二是突出优势特色。三是强化协同联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给高校学科专业调整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马陆亭说。
围绕突出优势特色,《改革方案》强调,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引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和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新工科建设要推动形成产业新赛道,新医科要精准服务生命全周期,新农科要全面支撑乡村振兴,新文科要着力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马陆亭表示,“四新”建设在当前的学科专业改革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重点是学科融合特别是学科与产业的融合,形成战略性人才培养高地。各高校要争取在自己选准的突破方向上取得扎实成效。
记者梳理发现,不少高校适应新发展趋势,对学科结构进行了调整。华南师范大学在今年开展“教育人工智能”微专业试点,并开启了首期招生;同济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四新”专业已获批。
在刘丁看来,“四新”专业体现国家发展战略与民生急需,同时,高校也应避免“一窝蜂”跟进,片面追求“大而全”,而是要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科学规划、审慎实施。
专业调整后这样培养人
《改革方案》提到,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人才培养,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需求联动机制。
学科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都离不开教师队伍的与时俱进。“过去一个人、一本书、一门课的现象已经不常见了,现在的教学,需要教师快速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并开阔视野。特别是工科类教师,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新趋势、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将专业特长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鲜活的工程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刘丁说。
马陆亭认为,我们应该以学科专业改革为突破口,带动高校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体系的全方位改革。他建议,首先,要精心设计新增专业的培养方案;其次,加强基础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建设;此外,各高校在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的过程中,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要主动融入区域发展,联合创生新领域新业态。
值得注意的是,《改革方案》多次提到“交叉融合”,例如“大力推进医科与理科、工科、文科等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推进农工、农理、农医、农文深度交叉融合创新发展”。
“科技的很多重大突破仅靠单一学科很难做到,因此,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刘丁举例,过去提到自动化专业大多会想到工业生产流水线,现在面对新产业、新业态所呈现出的对象复杂、环境多变、指标高精等要求,需要发展新的课程和教学内容。系统思想、反馈机制、优化决策等自动化专业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挖掘,而传统课程则应适度删减,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内容加入到专业教学中,以新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培养学科交叉融合人才。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