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拔尖人才,強基礎研究根基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5-25
手机版

  從事基礎研究面臨著挑戰性大、回報不確定性高等問題,這就需要遴選出那些真正對基礎研究有志趣的人才進行精心培養。基礎研究的特點決定了其更加需要有興趣熱情、有遠大志向的人才。

  近日,全國各地約30所高校相繼公布了2023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不久前,同樣重點瞄准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中學生英才計劃”在各地先后啟動。開展十余年的“拔尖計劃”也已升級至2.0階段。

  近年來,圍繞基礎研究,我國出台了一系列針對性舉措,基礎研究人才選拔、培養水平顯著提升。但面向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需求,如何盡快形成體系化、高層次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機制,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仍需要各方不斷探索。

  三大人才計劃瞄准基礎研究

  2月底、3月初,在江蘇、湖南、重慶等地,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拜師”儀式正在各大高校舉行。“弟子”是來自25個城市、經過層層選拔的高一、高二學生,老師則是各大高校的著名科學家。這是2023年各地舉行的“中學生英才計劃”啟動儀式。

  “中學生英才計劃”全稱為“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是由中國科協和教育部於2013年共同組織實施的人才培養項目。據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學生英才計劃”的主要任務是選拔一批品學兼優、學有余力的中學生走進大學,在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著名科學家的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進而發現一批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優秀中學生。基礎學科是“中學生英才計劃”的重點發力目標,培養學科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入選該項目的中學的高一、高二學生首先選好學科、導師進行報名,經過學科潛質測試、面試層層篩選后,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時間,進入到導師所在高校的實驗室,接受導師及其團隊的面對面指導。

  在高等教育階段,早在2009年,教育部就啟動了“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即“拔尖計劃”,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9所高校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為依托建立了一批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在高校內遴選出一批拔尖人才進行重點培養。培養模式上,不同高校各有特色。長期對“拔尖計劃”進行追蹤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劉繼安認為,普遍來講,“拔尖計劃”各試點高校聚集了一批一流師資,形成了一流師資引領的教學和培養團隊。為了促進拔尖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充分激發拔尖學生自主探究的活力,各高校充分學習和借鑒國外一流大學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設置,開設有挑戰性的課程,採取研討課等小班化教學方式。2018年,教育部在“拔尖計劃”前期探索的基礎上,啟動實施“拔尖計劃”2.0版,進一步拓展范圍、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創新模式。

  相比“拔尖計劃”基於入校后二次選拔,開始於2020年的“強基計劃”將選拔環節前置,在高考招生階段,面向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科學等基礎學科,遴選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根據目前已公布的招生簡章,大部分高校均對入選“強基計劃”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資源傾斜。

  上述三大人才計劃只是我國加強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近年來,部分高校也結合自身特色制定了面向基礎研究領域的人才培養計劃。

  成果豐碩但需不斷探索

  諸多人才計劃實施成果如何?劉繼安表示,從跟蹤數據來看,“拔尖計劃”可以說成果豐碩。據官方2019年披露的數據顯示,“拔尖計劃”1.0階段共培養本科生9800人,已畢業5500余人。其中,98%的畢業生繼續攻讀研究生,在基礎學科和相關領域繼續深造的比例達97%﹔首批500名“拔尖計劃”博士畢業生中,已有40名學生獲得世界一流大學教職。

  “中學生英才計劃”同樣碩果累累。有400余名英才學生在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SEF)等國際國內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中獲獎,一大批學生入選“強基計劃”“拔尖計劃”,繼續在基礎學科領域深造。

  雖然已取得顯著成效,但要實現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水平也應不斷提升。劉繼安指出,如何更有效地甄選基礎研究人才,並在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之間做好銜接培養,仍然需要各方進一步摸索。劉繼安建議,培養拔尖人才的重點,首先在於甄別和篩選出具備天賦和發展潛力的學生,開辟特殊通道,為這些學生提供因材施教的環境和資源,支持引導和培養他們,使他們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同時劉繼安也表示,可以考慮在中考、高考之外,為拔尖人才的選拔培養提供發展通道和路徑,使他們的天賦不被埋沒。但在基礎教育階段對特殊人才開辟特殊通道,容易引起對教育公平的質疑,因此科學設計和規范實施選拔機制,使二者之間做到有機平衡非常重要。

  在基礎教育階段對拔尖人才進行識別、培養的“中學生英才計劃”一直堅持非功利性原則,不與高考升學直接挂鉤。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學生英才計劃”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同學們拓寬科學視野、培養科學志趣,尤其是培養學生持之以恆、專注思考的能力,以志趣為導向,使其沉心靜氣地成長為基礎研究人才。

  遴選有志趣的人才進行培養

  以諾獎得主等為代表的拔尖人才是否有成長規律可循?劉繼安坦承,在世界范圍內,學界對於基礎研究領域拔尖人才成長規律的研究存在局限。目前更多的是關注拔尖人才在個人品質、學術經歷、師承關系等方面的共性特征。但從認知心理、學習科學、腦科學、人格品質與情感態度形成與發展視角來探究內外部因素對拔尖人才成長的影響機理的研究非常有限。

  雖然目前尚未形成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的“金科玉律”,但基於基礎研究特點,其人才選拔培養可以進行一些創新嘗試。劉繼安認為,從事基礎研究面臨著挑戰性大、回報不確定性高等問題,這就需要遴選出那些真正對基礎研究有志趣的人才進行精心培養。“在諾獎得主的獲獎感言中,絕大部分獲獎者都會談到興趣對自身成長的作用。基礎研究的特點決定了其更加需要有興趣熱情、有遠大志向的人才。”同時她也表示,長周期培養是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模式,但是政策需要具有一定靈活性,比如設置合理的退出機制,使不適合從事基礎研究的學子有其他選擇和發展的機會,降低學生進入基礎研究領域時的顧慮。

  而從基礎研究領域人才培養的過程來看,劉繼安認為,導師制、個性化、國際化、跨學科、本博貫通長周期培養等對於人才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劉繼安舉例說,202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粒子物理實驗裝置(LHCb)國際合作組宣布發現3個新奇特態粒子,其中2個“四夸克態”強子由中國科學院大學粒子物理實驗團隊主導發現,團隊中兩位本科生也作出了貢獻。“導師指導下參與科研、個性化培養和國際化訪學經歷等,幫助‘拔尖計劃’學生培養了學術志趣,擴寬了學術視野,提升了創新能力和理實結合能力。相信將來他們當中會涌現出一批領軍人才。”劉繼安說道。(實習記者 都 芃)

上一篇:部分高校停止专升本!大专学历该何去何从?
下一篇:美女花26万买了辆二手路虎修车花了2万多 她才发现被骗 骂自己傻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