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青年节不一样!《读者》联袂新东方直播间,俞敏洪带你重温青春记忆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5-26
手机版

  原标题:这个青年节不一样!《读者》联袂新东方直播间,俞敏洪带你重温青春记忆

  这个青年节不一样!《读者》联袂新东方直播间,俞敏洪带你重温青春记忆

  2023-05-05 17:08·读者

  “读者专场”:青春不散场

  每个人的旅途中,都深藏着青春的力量,就如同故乡黎明的朝阳,会始终在记忆深处,伴随你走向远方。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今天是青年的节日,今天更属于所有愿保有青春心态的人。

  重温青春记忆,携手相伴未来。

  今天,《读者》杂志联袂“新东方直播间”,7点—14点,抖音+微信,盛大开启《读者》系列产品直播专场。

  早上9点,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更是亲临“新东方直播间”抖音平台“读者专场”,和新东方直播间CEO、前央视新闻主播张晓楠一起,同数万名网友话青春、谈成长、说旅行,聊聊陪伴大家走过青春,或正陪伴青春的国民读物《读者》杂志。

  

  《读者》创刊42年来,陪伴了无数中国人的青春和成长,而新东方,也陪伴了无数中国人的青春与奋斗。两大品牌在五四青年节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合体,直播间热度不断攀升,网友们的互动热情持续高涨,大家纷纷在评论区交换着对于《读者》杂志的共同记忆。

  无论是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教科书式的成功人士,还是作为跨界偶像、被青年追捧的榜样人物,俞敏洪都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极富感染力的表达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有网友评论说:

  90后童年两大“神”竟然梦幻联动了!学生时代,货真价实就是语文靠《读者》,英语靠“新东方”——一个教我阅读写作看世界,那时少不更事,但也常常在字里行间若有所思;一个解救我这个英语渣渣子,觉得自己又行了。

  挺感慨啊,现在我已经做了妈妈,俞敏洪老师在直播间被叫老头儿,《读者》40年合订本厚厚四大本……

  时间都去哪了?慌慌张张、匆匆忙忙或许没反应过来就那么咻一下过去了,可是还好还好,有这些美好的、深刻的一路陪伴,共同记录,有幸与《读者》、跟老俞成为这个时代的同路人。

  

  俞敏洪:《读者》的作者

  俞敏洪和《读者》的渊源由来已久,乐于思考、善于表达的俞敏洪,写过很多文章,也多次入选《读者》杂志。

  自2003年《读者》杂志首次选登他的文章《三种鱼的启示》之后,俞敏洪以作者的身份,在《读者》和《读者》(校园版)杂志上亮相二十多次,而《读者》(原创版)杂志除了发表过他的文章,还对他进行过专访。

  这个数据非常不容易,俞敏洪在直播中调侃道:“有的人会有一个误解说这个人的写作水平就只到《读者》的水平。我觉得如果一个人的写作水平能到《读者》的水平,那是超级牛的。有人说《读者》每篇都是小文章,每篇文章就是一两页,不过就是几千字,所以写《读者》的文章很容易。你写一个试试看,那是真不容易!”

  以下片段节选自俞敏洪首次亮相《读者》的文章:

  在美国工商管理学院的入学能力测试GMAT考试中,其中的语法考试有一个特点,就是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对错考试。在一般的英语语法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都被认为是正确的表达,但在GMAT考试中,假如一句话能用主动语态来表达而用了被动语态,就算是绝对的错误。

  比如说“作业被我做完了”一定要说成“我把作业做完了”才对。只有当实在找不到主动者时才能用被动语态,如窗户破了但又不知道是谁打破的,才能说“窗户被打破了”。

  这种考试中对主、被动语态的敏感区别,背后隐藏了一个重大的命题,那就是对参加考试的人面对所发生的事情是用主动思维还是用被动思维的区别。

  一个习惯于被动思维的人会不自觉地用被动的方式来回答问题,而一个拥有主动思维的人则时刻会考虑主动地解决问题。进入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毕业后都要进入各大公司或机构做管理工作,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要有主动沟通、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是拥有主动心态的人,都比较容易成为出色的管理者。所以GMAT考的不是纯粹的语法问题,而是在语法背后隐藏的一个人的心态问题。

  ——俞敏洪《三种鱼的启示》

  文如其人,其中关于主动思维、主动解决问题的观点,至今看来,依然和俞敏洪高度相符。

  你可以永远相信《读者》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保持思考和写作的热情,是俞敏洪一以贯之的好习惯。

  阅读是激发思考的输入,写作是整合思维的输出,对阅读和写作的热情,也体现了俞敏洪坚持学习、持续精进的自我追求。

  事实上,阅读和写作,也是俞敏洪的学习方法之一。

  在直播中,俞敏洪分享了令许多人受益的费曼学习法。费曼学习法的精髓,就是敢于把学到的东西表达出来,讲给别人听。

  当你试图将汲取的东西有条理地讲述出来,让别人准确理解,你就会在讲述中不断自我调整,从而也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所以俞敏洪在谈怎么读《读者》时,强烈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他说:

  “你可以相信我,如果你和孩子一起阅读《读者》,每天用10分钟和孩子一起朗读其中的一到两篇文章,用一学期的时间,读100篇~200篇,你家孩子的作文,一定能够过关。”

  至于为什么要推荐《读者》作为家庭共读读物,俞敏洪解释了两点理由:

  一是《读者》选文“精”,底线高,文章质量有保证;

  二是《读者》的文章紧跟时代,贴近生活,即便20年以后拿出来再读,都不过时。

  的确,“精”“博”“杂”“趣”一直是《读者》编辑团队所致力的方向。

  用优中选优的匠心精神编刊,力求以丰富的主题、多元的角度让每一期杂志都呈现博而精、杂而趣的视野和品位,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段有益有味的优质阅读时光。

  让每一段优质的阅读时光,都能成为一个人成长历程中的阳光和雨露,为人生带来滋养和生机。

  

  再分享一段《读者》上刊登过的俞敏洪老师的文章:

  成长和变老有着本质的不同。成长意味着一个人不断认识世界,认识社会,增长知识,增长智慧,对是非有判断力,不会被金钱和权力所迷惑,能够以大胸怀、大气概对待身边发生的事情。

  成长意味着一个人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发现这个世界新的惊喜,每天都能超越别人超越自己,从外表到内心常常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成长意味着一个人心态的年轻,做事的老练,为人处世的和善。成长并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情,更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的事情。

  ——俞敏洪《变老与成长》

  青春在心,不在年龄。在生活中行走,在阅读中经历,生命不息,成长不止,青春永远正当时。

  而在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俞敏洪也在直播中表示:

  “为啥我特别重视五四青年节,因为我觉得自己是青年,我觉得我到死的那一天,我的青春都还会在,所谓的青春还在,就是你对世界依然好奇,依然愿意去突破自己,依然愿意为自己的喜欢的事情去发狂,我觉得这是青春还在的标志。”

  希望《读者》能成为每一位读者生命中的光亮和惊喜所在!

  

  责任编辑:

上一篇:叮当快药:持续关注用户健康宣教及管理 邀众多专家共话肿瘤防治
下一篇:菏泽将选拔20名足球小将,奔赴阿根廷集训!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