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我在故乡寻找另一处故乡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6-01
手机版

  文/李哲

  

  我是一个生在农村,长在城市的孩子,源于土地的自卑贯穿着整个童年。

  六岁时,我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难题。父母与爷爷奶奶分家后带我搬进了城里,在一小附近租了一处平房。每逢放学,小哥哥小姐姐们成群结队、有说有笑地路过院前,蹲在门口的我就找母亲哭嚷着要上学。后来,父母拿上了八千块借读费,我得以在2000年9月上旬迈进校门。那份开心我已经忘了,但农业户口带来的屈辱烙入幼小的心田里,它把我挡在城市之外、学校之外,浓重的乡音又成为嘴巴上无形的封条。每每同学嘲笑我的口音时,我再次厌恶那处穷乡僻壤,洼里付。

  它籍籍无名。早些时候在地图根本没有它的名字,近些年定位技术精准后才有了它的位置。它紧邻着一条地上河,我从小又将这一切的不公怪罪于这条沟渠,它将村子与庞家镇分开而使其成为旧镇镇的村子。因此,我的身份证开头不同于大家。小时候,我最厌烦别人询问我的家乡,我根本表达不清答案,没有人知道那个叫洼里付的村子,甚至没有人知道旧镇。

  那条沟却曾带给我们诸多欢乐的童年回忆,后来每逢想起常常是爱恨交加,一语难尽。它是旧镇镇与庞家镇的分界线,因此也是滨城区与博兴县的界线之一。村子南头的农田又与高青县崔家村相邻,于是村子不仅在旧镇镇、唐坊镇、庞家镇的三镇交界处上,还位于淄博市、滨州市的交界处。前些年,手机有漫游费,我家正巧住在村子最南头,淄博信号笼罩院落,为此家里人打电话都需要走到村子靠北的地方。

  我坚持认为洼里付一定会被人遗忘。两县一区的交界处,旧镇镇的东南角,滨城区的最南端,偷偷摸摸地躲在一个边边角角里,谁能想起这里?万万想不到2022年年末,村子大沟的东岸竟然通了一条崭新的水泥路。曾经,那里是一道浅浅的沙土路,我们曾游泳归来光脚提鞋跑过,也曾前往支脉河抓螃蟹走过,也曾去北王村打篮球你追我赶过。那曾粘在裤脚上十几年的薄薄的沙土已然不在,眼前赫然蜿蜒着一条崭新的双车道柏油路。我万万不能相信。

  过年时,我爸说今年我结婚走这条路,一切皆是天意,都是天作之合。是呀,原来这条沟渠并不是毫无缘由的匍匐在此。鲁西北平原的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它偏偏不合时宜的自北向南穿插过一众河流,它是那样的不近人情,又那样突兀的出现在地图之上。

  村东的大沟是一条地上河、人工河,它的使命是引黄河水进入麻大湖,同时又向两侧的河流补充水源,肩负着浇灌沿岸农田的重任。它养活了两县一区沿岸的百姓。它太过于重要才被认定为界河,才会被铺设上一条崭新的马路,加以守护,这是我最近才想通的事情。

  二

  洼里付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当时连年战乱与频发的自然灾害导致了中原荒无人烟,因此大量移民涌入山东开荒以谋求生存。

  元末明初,波及中原的大规模战争达四次之多。刘福通率领两淮、河南、山东等农民十余万人与元军浴血奋战十三年,惨遭镇压以失败告终。后来,元统治集团爆发内讧仍旧集中在中原地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压迫最严重抗争也就最坚决,因此起兵两准的朱元璋一举推翻元朝统治,中原尽数化为荒芜之地。随后又逢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向南京政权发动了持续四年之久的战争,杀掠无数,山东,河南,安徽最为严重,道路堵塞,田畴草莽,千村辟荔,魂哭鬼狂,方圆近千里化为丘墟。

  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仅元末四十余年,旱涝灾害山东十八次,河南十七次,河北七次。枣强县因地势较高,于是成为了明初移民集聚四散之地。其次是蝗灾,1341年至1366年的二十五年中,大蝗灾就达近二十次,山东河南一些地区出现了民食蝗、人相食的惨状。大灾之后暴发的瘟疫又有几轮。战祸、洪水、蝗灾、瘟疫,老百姓非死既逃,中原荆棘遍地,人烟稀少,满目疮痍。在此背景下,明朝统治集团积极鼓励人民开辟田野,增加户口,发展生产。于是,洪武年间,一百八十多万移民前往了山东,枣强籍居民正在此列。

  河北枣强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西连秦晋,东临齐鲁,是由山西向山东移民的必经之地。在移民过程中,河北枣强人、山西洪洞人掺杂一起构成了枣强数十万移民的迁徙规模。当时,移民大部队中有几户李姓人家走到了一处大洼地便不再东行,决定在洼地南边安营扎寨,定居生活。不久后,付姓人家也迁来安家,由于李姓少于付姓,村子便取名为洼里付。

  父母在的地方称为家,爷爷奶奶在的地方称为老家,何处是故乡呢?村西头的祖坟里埋葬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他们让我敢于肯定此处必为故乡,但那时尚且不知祖先们漂泊的事迹。在磅礴的历史大潮之中,我仿佛看到了流浪的祖先,迈着足迹一步步地走到这里,开垦、繁衍、育人、死去。那个战火纷乱,天灾人祸,民不聊生的年代宛如浮现眼前,六百年前的艰辛与不易啊,鼻尖阵阵酸痛是祖先保存在基因里的记忆。

  土地是百姓的命,也是农耕文明的基础。人们常认为中国古代的农民安土重迁,小富即安,其实这不是全貌,中国人还存有一种穷则思变的思想。翻阅历史,华夏民族从未畏葸不前,洗颈就戮,恰恰相反,每逢乱世动荡,祖先们都能够大胆地冒险,无惧于漂泊,勇于从头再来,开垦与探索。中华大地之上,华夏文明的光辉照耀下,何处不是故乡。

  三

  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它历尽风雨只是成为了一个平平无奇的村子,没有一声辩解。

  村子很小,一百来户人家,但这里走出过一位博士孙学锋。他跟随欧阳中石老先生读博士已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却一直是村里父母们激励孩子好好学习的首选榜样。后来,我在济南多次遇见中石先生的题字,舜耕山庄、李清照纪念馆、超然楼、泉城颂等等,每每看到一处便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洼里付,以及因求学走出来的孙学峰教授。那盏灯,不仅亮在村子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还亮在每一个在外求学漂泊的游子的心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榜样在,心中的奔头就在,奋斗的脚步就不会停,敢拼敢闯的劲就不会歇。三十年之后,我考研成功,有幸成为了村子里的第二位研究生。其实也不是,我的学业之路和村子几乎毫无关系,并且未能读博更算不得圆满。又过了两年,也就是去年暑假,我在老家遇见发小,方得知他考博成功的消息,不免由衷钦佩。孙家门,学字辈,他叫孙学增,考取了中山大学的医学博士。他为灯芯又添了一股灯油,噼里啪啦地响在村子上空,激励着后来的一众学子。

  平平无奇的村子默默无闻地养活着褶皱的生命,也孕育着呱呱落地的新生。它将远方与田野一并呈现在这片土地上,北上广深与农村,硕士博士与农民,学业前途与种地,纷纷诙谐的交织在一起,我曾无数次在这种矛盾与撕裂中窥探自我的灵魂深处,村子曾带来的蔓延进生命中的自卑与羞怯,在岁月流转沉淀之下,悄然绽放出鲜艳活力的花朵。

  站在社会的底层,背靠土地,昂起头颅,脚踏实地,一往无前地向前走,枣强的来客,洼里付的村民,三镇交界的百姓,这些厚重的历史激发出生命不屈的伟大,这是来自洼里付的恩赐。

  四

  洼里付在建国时属于高青县,1958年11月划入博兴县,1961年10月再次划归高青县。1990年高青县划归给淄博市,而东北部的旧镇镇划归滨州市,这个小村子便归属滨城区。近百年里,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也如人一样经历着跌宕命运。

  原来在历史上有三年时间,它属于过拒我于门外的博兴,原来我在历史上也有成为博兴人的可能。我向往的,我丢弃的,我埋怨的,我努力改变的,到头来,它不只是简单的地理问题,还是历史沿革的问题。对此,当时的我一无所知。

  姑姑比我大九岁,中学毕业后去了青岛,后来也嫁到了那里。每年她回来时,邻居见了常常谈及,出去久了就是不一样,没一点家乡口音了。半分调侃中,还有半分羡慕。谁不想不出村就能听一听北京话、上海话、青岛话,再打问点外面新奇的事情。

  许久时间中,我为姑姑感到骄傲,不是因为学历或工作,仅仅因为她去了一个更遥远、更发达的城市,那里有着更好听的口音。当初,迈入学校那天从未顾及与别人的不同,是一腔方言将我戳穿,越努力,越无力,越为满腔的乡音而委屈。我心思不坏,只是想和别人一个样而已,那时还是个孩子,不懂事。

  过去在博兴上学,如今在博兴工作,父母和家也在博兴,却总觉得故乡并不在这里。故乡在哪里?先民从西边而来谋求生存,祖辈在鲁西北的土地上勤恳耕种,我们在滨州求学与工作,故乡从来不是一个具体的地点,若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我们是否要寻到非洲大陆才肯罢休,但它一定存在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之下。一代人背负着一代人的使命。人们励精图治,奋发图强所站立的地方,我把它看作每一位当代人最本质的“故乡”。

  此时此刻,我站在鲁西北的广袤平原之上看向村子,看向河沟,看向博兴,看向黄河,看向天空,历史在这一刻定格在我的身上,我要让它慢下来,融于我的思想,进入我的文字,留于后人读。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壹点号当代散文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反馈

上一篇:重庆科技学院2023年3月四六级成绩查询入口:4月25日9时
下一篇:集美大学4+0报名要求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