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西部的“打铁花”习俗/王中堂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6-03
手机版

  

  作者简介:王中堂,男,汉族,甘肃省灵台县人,大专文化程度,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根艺美朮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文化研究学会会员,甘肃省工艺美朮协会会员,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灵台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他用大半生的精力,创作国画作品千余幅,篆刻作品数百余方,根雕作品一千多件。先后荣获“平凉市优秀民间艺术家”、“甘肃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被评为平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根雕传承人。退休后的王中堂还是那么忙碌,他除根雕、绘画创作外,挖掘整理了多篇民俗文章散见网络。

  灵台西部的“打铁花”习俗

  灵台民间素有“打铁花”的习俗,特别是在西部几个乡镇非常盛行。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在过去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艺术生活极度贫乏的乡村,给乡民们带来了欢乐和振奋。解放后每逢节庆、乡会都会有“打铁花”表演。“打铁花”就是把含碳量高的生铁烧熔后打上天空使其燃烧,放出耀眼的光芒,如同燃放烟火。“打铁花”表演参与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过程比较麻烦,人员组织是关键,解放前由商会协调组织,解放以后都是政府安排组织,“打铁花”活动规模大,特别壮观。

  

  百里镇六十岁以上的人对“打铁花”都不陌生。亲眼目睹过“铁花”表演的人们,对宏大壮观的表演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在文化活动匮乏的年代里,打铁花算得上是一顿文化大餐。

  百里镇打铁花活动规模最大的要数1975年古历2月底的那场表演。时值百里镇过乡会,百里人民公社为助兴物资交流大会而组织的一场民俗表演。打铁花活动由百里农具社组织实施,表演地点在街道东城墙背后古城村那片待种的农田里。天黑前就有从东川、西川、南川和星火塬上的无数群众赶到镇上等候观看。山区乡镇每年过一次乡物资交流会,电影也能放几场,而打铁花几年才能遇到一次,是稀罕的活动,场面宏大,机会难得,值得一观。有的家庭留一个看门的其余人员都去观看,有的家庭晚辈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前在古城村或街道周围村庄打点住处,一定要老人观看这一盛景。

  百里镇李家坡村今年84岁的白虎才老师傅就是当年参加焰火表演的成员之一,谈起那次打铁花活动他眼睛变得炯炯有神,目光中闪烁着激动光芒,滔滔不绝的讲述了当年那场焰火表演的准备全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打铁花的的关键环节。当年白师傅跟随丁松筠师傅学艺,是轮大锤的,他以学徒身份参加了这一大型表演的,“打铁花”时他的主要任务是熔化铁水。

  白师傅回忆说:这次焰火盛会,百里人民公社十分重视,管委会郭主任亲自指挥,农具社张步宵主任全面负责落实。他逐项工作细致安排,成立了四个小组,各自负责一方面筹备工作。农具社抽组30多名匠工人员参与活动,其中打花组是关键,安全保卫组是重点,提前十天就开始准备,木工组从北城墙后城濠那一排大柳树上砍下约2寸粗的树枝,按打铁花要求加工成几十个“花棒”,“花棒”长不到2尺,上下面平,两头根据棒的粗细凿有直径3到5厘米大小不等的圆形坑槽,用以盛装铁水。锻工组找来损坏的铁铧和铜钱,一般在使用中损坏的铁铧最好,表面干净没有铁锈,将铧铁打碎,装进熔铁的坩泥罐罐,根据设计的花型要求,每罐中同时装进几枚的铜钱,铧铁竖着装进去,装满靠紧,一次性装满这场表演所需的所有坩泥罐罐。打花组提前泥好熔铁火炉,备好打花台等其他道具。保卫组提前对场地进行了勘察,那里站观众,那里摆熔炉,那里为打花中心,全面做好规划。打花的当天中午开始了现场布置。打花主将有丁松筠师傅,谭华明师傅,孔海源师傅和薛州焕师傅,他们多年参与打花活动,都是身经百练的高手,轻车熟驾。参与“打铁花”的师傅们,人人头上戴大草帽,身上穿平时打铁用的皮质防护服,以防不测,铁水温度达到1600多度,可不是闹着玩的,去乐的同时安全问题不能忽视。

  

  “打铁花”的过程犹如打仗一般,十分紧张,工作一环套一环,漆黑的夜晚、四盘熔铁炉同时启动,闪动着熠熠火光,打花点上火光忽明忽暗,人头攒动,影来影往,各司其职,忙而不乱。

  打花开始,打花组就是主角了,一台炉盘为一小组,有五六个人参与,两人负责熔铁,三人负责打花。打花点上,师傅专门打花,一人传“花棒”,一人捡“花棒”。铁水熔化到开始泛白光时,由一人用火钳夹着铁水罐,快速跑到打花点,打花点专门摆一条不太宽的木凳,横着放置柳木“花棒”,提罐人快速把铁水倒入“花棒”一端的小坑内,打花师傅手执短木棒,快速击打“花棒”的另一端,利用杠杆的原理,手起棒落,“花棒”弹起,铁水被抛向空中,高达十多米,最高的可达20米,随着弹起的惯性,铁水在空中散开,一束束飞溅的银花瞬间在空中怒放,铁水在空中燃烧溅出的是银白色的火花,夹杂着的麻钱被熔化为铜水,与铁水混合,在空气中燃烧溅出的是绿色的火花,银花、绿叶相互衬映,姹紫嫣红,绚烂多彩。漂亮的铁花,绽开,落下,一瞬间的美丽,一瞬间的光彩,把夜空装扮的五彩缤纷。

  铁花自地面窜出,冲向高空,散落地面,瞬间即逝,灿烂夺目,特别艳丽。每次击打出的“铁花”大小是不确定的,它是由“打铁花”师傅所用的力度而决定的,也由铁水的量决定的,小的铁花直径三、五米,技艺高超的匠人击打出的铁花,直径可达二、三十米,花朵硕大。多束花朵同时空中绽放,把大地照耀的如同白昼。

  参加表演的人心有灵犀,大胆细心,各自的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一棒飞起,另一“花棒”随之搁上了凳面,又倒上铁水,又一束铁水腾空飞起,绽放在天空,一棒接一棒。捡棒人紧盯从空中旋转落下还带着火苗的“花棒”,奔向花棒下落处,快速捡回,重复使用,一罐的铁水能打两、三次,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它在天空怒放。四位师傅同时开打,铁花在空中此起彼伏,在冲天盖地的铁花下,提铁水的、摆花棒的、捡花棒的、打花的快速穿梭,忙中不乱。一朵朵铁花腾空而起,照亮了百里镇古城墙,照亮古老沧桑的唐槐,照亮了高大巍峨灵台县第五中学校门,照亮了城壕里那一排排高大护城的柳,照亮了启鳯岗上的堡子,倒映在波光嶙峋达溪河的水面上,绚烂多彩。

  四位师傅忙中不乱,大显身手。丁松筠师傅的一花三开表演,称得上是一绝。他的打花点专设在高大的柳树下,当铁水在他的击打下瞬间窜向空中,火花四溅,形成硕大锥型花束,飞溅的铁水上升到一定高度,碰到下垂的柳树枝条的阻拦,瞬间引爆出一片集中开放的火花,铁水又快速下落,犹如从空中降落的彩雨,铁水落在地面再次燃起遍地翻滚的火花,实是壮观,可称得上是艺高人胆大,具有极高艺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深受人们喜欢。

  “打铁花”有盛世烟花的称号,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娱乐活动。上中学时,有一年火星庙“打铁花”,我们同村的几个同学结伴步行二十多里前去观看。打花点设在庙前涝巴边上的大台地里,围观的人很多,我们个子小,挤不进人群,站在人群后边又看不到,不知是谁发现了去涝巴边上看,铁花腾空而起,倒映在平静的水面上,实是艳丽壮观,那时感觉涝巴太大了,整个天空都在涝巴里。我们席地而坐,借着水面上看完了这场焰火表演,又步行几十里,回到家时已是下半夜了。

  

  “打铁花”是个技术活,是力量与技巧的完美结合。用力不足,铁水弹射达不到一定的高度,空间不足以让铁水燃烧,倾泻下来的铁水会伤及打花人。用力过猛,“花棒”里的铁水会弹射形成偏轴铁花,降低了观赏性,所用之力恰到好处,让铁水垂直弹上天空,绽放出千姿百态的朵朵烟花,花朵锥体硕大,花型最美观,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

  “打铁花”的师傅不光有技巧,还有一套口诀“打白不打红,打快不打慢”。

  “打白不打红”是指铁水的温度,没有达到一定温度的时呈红色,这时候的铁水粘稠,打上天空的铁水,不会均匀的在空中撒开,万一炽热的铁水砣着掉下来,是要出人命的。如果铁水呈白色,说明铁水已处在充分熔融的状态,是打花的最佳时机,打上天空铁花四溅。

  “打快不打慢”则是指一罐铁水全部打成花的程中,绝对不能犹豫,更不能拖泥带水,要干脆利落,快速的打出去,因为“打铁花”都是在冬季表演,铁水的温度会在打花的过程中迅速降低,如果慢了,一样也会出现危险。所以“打铁花”时操作人员人人都很紧张,动作很快,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打铁花”时安全非常重要,梢不注意高温的铁水会伤及到观众。打花时,花棒必须落在远离观众的一边,即就是打花者失手,铁水也不会洒向观众。

  据史料记载,“打铁花”是流传于豫晋地区民间传统的烟火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在北宋年间,河南确山县有一年大旱,为了解除旱情,方圆村民自愿捐钱修建一处庙宇,要铸一口大钟,供奉在庙里。铁匠们把各家捐献的铁器熔化成铁水,准备浇铸时,从远方飞来一群乌鸦,盘踞在铸模上空的树上,叫声连天,影响浇铸,怎么也轰不走。此时从人群中走出一位老人,从地上捡起两根柳木,蘸了熔化的铁水,把柳木向上一击,铁水溅起了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如同焰火一般照耀了天空,乌鸦受惊纷纷飞去。人们为铁水飞溅出壮观的火花而惊叹,这一举动不断为人们仿效,就形成了后来的“打铁花”。

  “打铁花”这一民间娱乐活动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河南还有“打铁花”这一民间绝技起源于道教活动的传说。传说“打铁花”大型表演原是炼丹道士与民间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为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师爷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每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教活动增添光彩。后经千年流传,活动中不仅增加了鞭炮、烟花,还把耍龙灯、打铜器、耍社火吸收进来,形成一种场面弘大、气势磅礴、喜庆吉祥的独特表演风格。

  灵台西部的“打铁花”,是什么时候传入的,还需进一步考证。但有两点可以证实灵台西部“打铁花”也走过了遥远的历程。百里镇是灵台西部重镇,地处麻夫古道上。早期百里镇辖现在的百里,新集、星火,加上石塘、坷台等达溪河中段大部分村社,是灵台西部物资交流贸易的集散地,商贾云集,生产资料种类多。在那个自给自足的社会里,一些基本的生产工具都是在本地加工而成的,如农村使用的生活、生产工具廉刀、?头、锄头、犁辕、斧头、铡刀、菜刀等等,都是由驻地铁匠打造出来的。

  

  严家沟村西南有一块河滩地叫铁匠湾湾,湾内有窑洞七孔,现在已坍塌,但仔细观看,还能看到窑的遗痕。这一地名由来应该说明此地古时曾住过铁匠,窑洞之多也预示当时有众多的铁匠在此居住,它的旁边又有块几十亩的耕地叫将台上,不由的让人把这两地名和密须国联系起来,这足以说明百里镇一直有众多的匠人聚集,而且有大量的河南籍师傅定居此地。 解放前百里镇就有一直常开着两三个铁匠炉盘,解放后又成立了农具社,这就为打铁花活动的举行提供了基础保障。

  百里镇东南处的洞山有一道观,自古就烟火旺盛。民间金属工匠与道教信徒都信奉始祖太上老君。百里人喜欢“打铁花”这一娱乐活动,也许是具备了“打铁花”的条件下民众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活动,也许和洞山道观的道教活动有关,还需后人进一步调查挖掘。

  百里镇的“打铁花”与河南确山和山西晋城的“打铁花”也有诸多的不同

  晋豫表演“打铁花”前,先要在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丈余高的四角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不易燃烧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打铁花”时,先把熔好的铁水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水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另一棒猛击盛有铁水的木棒,使棒中铁水弹出冲向花棚,打花者一人跟着一人,一棒接着一棒,铁水散落在棚顶的柳枝上,点燃棚上的鞭炮、烟花等,五彩缤纷、震天动地。

  而百里“打铁花”不搭花棚,不然放鞭炮,选择开阔的场地,打花开始就直奔主题。这种小型的“打铁花”活动,给乡民们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和欢快。

  晋豫“打铁花”和百里表演“打铁花”击打点不同。晋豫“打铁花”一种是舀着铁水的用力向空中抛洒,技术要求难度大,铁水不能均匀的抛洒,容易伤及打花着。另一种是用“花棒”时,在盛铁水的同端下方击打,让铁水弹出,这种击打力量有限,铁水弹不高。而百里“打铁花”用的“花棒”长将近2尺,“花棒”是横放着的,在另一端击打,“花棒”在空中飞起翻转,离心力大,铁水被抛洒送上高空,花束硕大,朵朵清晰分明,恰似天女散花。

  晋豫“打铁花”表演和百里“打铁花”表演的阵势不同。晋豫“打铁花”阵势大,人人都能成为打花手,规模大时参与表演者能达几十人,遍地开花,形成花的海洋。百里表演“打铁花”时打花手只有几个,参与人数少,表演过程形成了空中优势,花型大而高。

  “打铁花”是体力活,每一次都需要好几个人合作,而且每次活动成本高,这是项险中求美的民俗表演,需要有丰富的操作经验和高超的技艺人才能完成。为了不让这一民间活动消失,确山和晋城打铁花都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灵台境内自上世七十年代以来,铁匠人员的快速减少,打铁花活动及即将尘封。

  打铁花这一活动深深的留在灵台西部人脑海里,让人们记忆犹新,闲暇时回忆起来,时不时浮现铁花腾空的壮观美景。

  出 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 源:灵台文化中心

  原标题:《灵台西部的“打铁花”习俗/王中堂》

上一篇:长春中医药大学成人高考报名条件(更新)
下一篇:高燃“情怀杀”!《灌篮高手》为何能引发追捧?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