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结婚36年,扔下重病丈夫,独自活到102岁,感慨何必婚姻!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5-26
手机版

“婚姻,若非天堂,即是地狱。”
一辈子不算长,大概没能遇到几个既合适又喜欢的人。婚姻即使不需要那么灼烈的爱情,但一点点爱情总是婚姻幸福的基础。双方需有些共同之处,一起磨合,一起维护,才不至于貌合神离。
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文化、新旧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正是处于这样的分界线,才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人才,谱写了各种各样的传奇故事。
也许再也没有一个时期能像民国有这样多的美妙色彩。但美妙之外,终归有一些遗憾。
民国才女中,被称为“珞珈三杰”之一的苏雪林,在婚姻上尽是遗憾。晚年回忆起,不免深觉悲凉。与时代抗争的少女
1897年,苏雪林出生于浙江瑞安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因为祖母的世俗偏见,苏雪林四岁时被迫缠足,尽管后来母亲心疼女儿,让女儿解放了双脚,免于一世荼毒,但缠足的折磨还是印刻在苏雪林幼小的心灵中。

祖母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不让苏雪林像男孩子那样读书,直至七岁时,苏雪林才在祖父在衙署中设立的私塾里,跟着叔叔以及兄弟们读书。
虽然“名不正言不顺”,对于教授的《三字经》、《千字文》等,她也读得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但不管怎么样,在私塾里还是能得到文化的熏陶,学得一两千汉字。
跟读一两年之后,苏雪林的兄弟们都去学校上学了,她不得不辍学。闲来无聊时,苏雪林便从叔叔和哥哥那里借来一些小说自读。
渐渐的,她能读懂《西游记》、《水浒传》、《封神榜》这些通俗小说,也能粗略读懂文言文的书,她沉迷于书海当中,自得其乐。
后来,苏家的男孩子们进入新式中学或大学读书,每年放假回家都会从学校图书馆带来一些报纸或书籍,苏雪林便会去向哥哥们借阅。
在这一时期,她会读一些唐诗、宋词的选本,也会看一些名人的传记和翻译的外国小说。这些自读的生涯,为她未来研究学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14年,父亲因工作原因迁居安庆。苏雪林的一位叔叔曾外出留学,思想较为开明,劝说苏父让苏雪林上学,苏雪林才得以进入安庆当地一所小学读书。但半年后,苏雪林又被迫停止了学业。
恰逢安庆初级女子师范登报招生,苏雪林想抓住这个上学的机会,但家中的祖母和顽固长辈都觉得女孩子读书就是赔钱,一概反对。
苏雪林不断哭闹、哀求,甚至以死相逼——她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道,如果不是因为母亲慈爱,带着她去投考,她当时已经失去性命了。最终,她得以进入女子师范上学。

苏雪林在学校中学习认真努力,写的作文常被当成范文,又善于诗画,十分引人注目。
毕业后,苏雪林在小学中教书,但她不甘心一辈子都当一个小学教员,向家中长辈提出了想要继续深造的心愿。
这个时候,家中已经帮她定亲,对方是家中经商的少爷张宝龄。祖母以婚嫁为由,阻挠苏雪林继续上学,但苏雪林以一种刚强的姿态坚定地想要上学,拒绝在此时结婚。
最终,是母亲拿出自己的积蓄,让苏雪林有盘缠去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投考。苏雪林的少年时期,就是一部浓缩的,与时代的抗争史。
历经波折,苏雪林总算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在大学期间,苏雪林结识了庐隐、石评梅、冯阮君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才女,还受教于李大钊、胡适、周作人等人。
恰逢五四运动兴起,北京的青年之中吹来一股清新的晚风,苏雪林也受其影响,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眼界也宽阔了许多,更开始用白话文尝试创作。
此后,苏雪林追求更高的学术境界,瞒着家里到法国求学。没有爱情的婚姻

家中的长辈得知她擅自前去法国,气愤不已,但也无可奈何,不过是一段时间之后就消了气,只是不断写信来催促她的婚姻大事。
彼时,苏雪林的未婚夫张宝龄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两人在家人的撮合下通过几次信,但苏雪林觉得与张宝龄真的没有什么共同语言,性格、三观等也不尽相同,并不是她所想要的共度一生的人。
她曾写信寄往家中,询问父亲能不能解除婚约,但父亲对她大加指责,母亲也不希望她这样做。苏雪林一方面追求个性解放,但另一方面,她又还是逃不出封建的桎梏。
随之而来的是父亲逝世,母亲病重,而母亲死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着女儿结婚。在爱母心切以及种种压力下,苏雪林只好提前结束在法国的学业,回到家乡与张宝龄这位素未谋面的青年结婚。
结婚不久后,苏母病逝,办完丧事后,苏雪林跟随丈夫回到他的上海老家。张宝龄在上海工作,苏雪林则一时之间在夫家无事可做。
苏雪林的公公很欣赏这个满腹才情的儿媳妇,但苏雪林却并不满足丈夫对于妻子的期望。

张宝龄虽是个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但骨子里是传统保守的,他要的并不是一个会写诗作画的才女妻子,而是一个能照顾他饮食起居,为他生儿育女的贤妻。
苏雪林才华横溢,曾被称为“最优秀的女散文作者”,所写词句彰显女性解放,引人叫好,但她并不会下厨去煲一锅鸡汤,这显然不符合丈夫的要求,因此,张宝龄时常以冷漠待她。
苏雪林意识到自己必须找一份工作,在友人的介绍下,她前往苏州的一所大学担任国文系主任,与张宝龄分隔两地。
虽说张宝龄时常会到苏州去看她,但总归不太方便。后来,恰逢苏州的东吴大学需要一位工科教授,麻省理工出身的才子张宝龄符合他们的要求。
张宝龄于是欣然前往,接受了聘约,与妻子团聚。
张宝龄盘算着在苏州买地造房,但苏雪林后来却说:“他这不过是想将来有个家,并非完全为了我。”
我们不知这是真假,但可以看出两人婚后并不和谐。两人在兴趣、性格等方面都合不来。
苏雪林研习中国文学,是个富有浪漫情怀的人,而张宝龄就是个耿直的理工男,并不解风情,还带着大男子主义。
他们的包办婚姻本来就没有多少感情基础,还因为合不来而争吵不断,甚至各居一室,这根本是把他们的婚姻推到了深渊边缘。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夫妻俩因战争的状况分离多时,再相见也没有久别重逢的喜悦,他们之间似乎隔了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实就这样磨平他们婚姻里的爱意。他们结婚多年,但基本上都处于分居的状态,婚后也没有生育子女。
张宝龄自小身体就不是很好,一度受肠胃病困扰,中晚年时病得严重,苏雪林还是尽到了一个妻子的职责,尽心尽力地在床边照顾他。但因为患病,张宝龄的脾气变得很暴躁,时常辱骂苏雪林
更让苏雪林觉得不可理喻的是,她用自己挣来的工资的一部分去接济她的大姐和大嫂,张宝龄就因此大发雷霆。
苏雪林有自己的事业,她觉得丈夫不可理喻,无法与之相处,于是抛下他一人,独自去台湾忙自己的工作。1961年,张宝龄离开了人世。“何必婚姻”
苏雪林一生在文学上成就斐然,但这段没有爱情的婚姻,始终是她的遗憾。她与张宝龄结婚36年,但真正在一起的日子大约只有四年。
没有感情,也没有孩子。他们谁都不爱谁,但为了名声,谁都不愿提出离婚。

苏雪林独自一人活到了102岁,晚年时,她感叹道:“世上多不婚者,遇人不淑者,我有文学学术自慰,何必婚姻!”
可张宝龄死后,她又想起他的好来,又坦言当初把重病的丈夫一个人扔在大陆,想起来后悔不已也愧疚不已。
想来如果他们当初能给对方多一些包容,结局应该也不至于如此。人生大概就是这样,各有各的遗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上一篇:36岁女博士和22岁售货员,娶谁对后代更有益?男生选择很肤浅
下一篇:36氪首发 | Real Hype获字节跳动数百万美元投资,定位好莱坞明星IP本土化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