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宁已牺牲33年,如今事迹从教科书上删除,其父母过得还好吗?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5-31
手机版

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市石棉县的海子山上,突发山火。小赖宁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和地面的电视卫星接收站,跑去海子山救火。山火凶猛,小赖宁跟大火奋战了5个小时之后,被困在了山上,再也没有下来。


小赖宁的生命从此就定格在了,1988年3月13日的这一天。此时的小赖宁才14岁,强烈的责任心驱使着他去救火,可是他忘了自己还未成年,还是一个孩子。

1988年5月,国家教委授予小赖宁''英雄少年''的称号。小赖宁成为了救火小英雄,还登上了教科书。全国上下都在号召大家,学习赖宁精神。小赖宁系着红领巾的画像被挂在了学校的墙壁上,小赖宁的雕塑也被放在了大大小小的广场中间。


全国上下都在赞扬小赖宁,小赖宁的事迹也被当成正面典型,搬进了教科书。可是这些荣誉,这些称号并不能减轻赖宁父母的痛苦。赖宁去世以后,整个家都好像失去了活力,再也没有了欢笑,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色彩。

赖宁的事件已经过去30多年了, 他事迹已经从教科书中消失了,他的画像也被摘了下来。那么他的父母有没有受影响,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儿子逝世多年,他们依然痛苦

赖宁刚去世的那两年,他的父母赖正刚和黄和榕,根本就接受不了。孩子养到14岁就这样没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心酸谁能理解呢。

赖宁的父亲赖正刚说,小赖宁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上小学时一直都是班里的前几名。他还得过县里的绘画比赛二等奖,还有书法比赛第一名的好成绩。小升初的升学考试,小赖宁是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的石棉中学。


赖宁这样的好孩子,就这样没了,这对赖正刚的打击特别的大。他把赖宁生前的衣物,作业本,还有绘画作品都保存了起来,想起来时就拿出来看一看。他一直坚信,如果赖宁还活着他一定能成为一个画家。

赖宁的母亲黄和榕情况跟赖正刚差不多,但是她说她比赖正刚还要难熬许多。因为1988年那几年,赖宁的事迹被宣传得轰轰烈烈的。经常有各界的人士邀请她去做讲演,讲述赖宁生前的故事。

黄和榕不愿意去但是又不好推辞,但是每次讲到赖宁的一些事情,她都是心痛到不能呼吸。讲一次就勾起一次她的伤心回忆,而且每一次的伤痛,她都要用好多天才能够平复。

儿子去世已经30多年了,赖宁刚和黄和榕也都70多岁了。他们至今还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是赖宁的父母。他们也不愿意过多地提起赖宁,提一次就伤心一次,他们宁愿把赖宁埋在心底,难过的时候就自己慢慢的去疗伤。


离开伤心地,不再回石棉

赖宁刚和黄和榕都是四川绵阳人,1966年赖正刚因为工作调动,一家人才搬到了石棉来。当时赖正刚在石棉的水利局工作,因为工作比较忙,他对赖宁的关注也少了很多。

1988年3月13日赖宁出事的那一天,黄和榕曾经阻拦过不让他去,但是赖宁还是偷溜了。赖正刚因为不知道这件事,对此非常的自责。他自责自己对赖宁关注太少,不能够第一时间的关心赖宁,解救赖宁。


赖正刚跟黄和榕自责了很长时间,之后他们就决定离开石棉,避免触景伤情。1991年赖正刚申请平调到雅安市水利局工作,就此一家人就搬离了石棉,很长时间都没有回去过。

从1991年离开石棉,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这期间他们只回过石棉两次。一次是为了赖宁迁墓的事情,另一次是跟亲友去泸定,顺道去了一次石棉。说起不愿意回石棉的原因,赖正刚总是说,是因为交通不便。但是他自己心里知道,他是不想要再看到,赖宁去世时的伤心地。


现在赖正刚跟黄和榕都已经退休了,他们老了也有了大把的时间。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去另外一个世界去看自己的儿子了。他们说抽时间还是要回石棉看看,虽然那里有伤痛,但是赖宁毕竟在那里生活过。


只想要一个平凡的儿子,不想要一个逞强的英雄

近年来,赖宁事迹从教科书中消失了,赖宁的画像被学校撤换。对于这些事情,有很多群众表示不满,但是赖正刚却看得很淡。他说他不能左右教育体系的想法,他们有他们的出发点,反正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都是好事。

民众却给出了另一种解释,他们说赖宁救火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爱国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没有年龄界限,也不分老少的。是的这种说法也很对,只能说是出发点不同,侧重点不同,所做出的决策就不同吧。

现在赖宁的事迹已经被人们慢慢的淡忘了,但是赖正刚跟黄和榕却永远不会淡忘,他们说至今他们还能清晰地记得,赖宁出事那天的情形。他们说其实他们,不想要一个英雄称号的小赖宁,只想要一个平凡的儿子。

两位老人还有一个女儿,女儿如今在老家的一所中学教书。他们还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外孙女,看着外孙女他们总是会想到赖宁,如果赖宁还活着,那该是什么样的情形。


老两口现在主要就是带外孙女,看到外孙女他们会暂时忘记很多的烦恼,看着外孙女一天天的长大,他们就觉得是把欠赖宁的爱都补了回来。

小结

救火英雄小赖宁,曾经是全国上下学习的榜样,是正面的典型。如今却没有人敢下定论了。只能说是,一个时代说一个时代的话,一个时代唱一个时代的歌。

我仍然同意,在责任感面前不分大小,爱国不分年龄的看法。只是爱国教育跟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教育,存不存在冲突,孰轻孰重要怎么下定论呢,这实在是一个难题。

上一篇:33岁高考“钉子户”,复读12年只为上学,考上名校却选择放弃
下一篇:清迈小伙因叛逆曾被退学7次,34岁买下千亩荒地,开起网红咖啡馆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