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专访暨大校长宋献中:用好校友力量,助力大湾区建设
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主阵地
人才培养数量的多少
人才质量的高低
实际上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
暨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宋献中图/新京报 许骁 制图
5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在暨南大学揭牌。这是全球唯一以研究世界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机制的教席。
“教席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将辐射全球,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智慧的重要使命。”校长宋献中告诉新京智库,这只是学校坚持“四个面向”,培育国家重大需求人才,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
被称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暨南大学,是中国内地最早、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学生培养基地。截至2023年3月,学校有在校港澳台侨及外国留学生人数14621人,约占学校全日制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约占全国高校港澳台侨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校港澳台侨学生人数自1978年复办以来始终居内地高校首位。
宋献中介绍,暨大毕业生中在港澳工作的有10余万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暨大天然就与港澳有一种连接关系,在促进港澳经济、科技等繁荣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发布。四年来,大湾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对广东高校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否给暨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还是更大挑战?为此,新京智库采访了宋献中,为“粤港澳知名高校校长访谈”系列报道之七。
暨南大学校长宋献中宋献中于2018年2月起担任暨南大学校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社会责任会计。宋献中至今出版、主编和编写有《企业社会责任会计》《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教材和著作十多部。2014年入选财政部“十大会计名家”。作为带头人的国家级“会计学”教学团队,2017年获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01
“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
新京智库:《纲要》发布以来,你认为粤港澳在融合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尤其是疫情防控政策作出调整后的新变化是什么?
宋献中:在《纲要》发布后的这四年里,我认为在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三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速了硬联通。轨道上的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目前高铁、公路等已经连通了粤港澳11座城市,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这种硬联通是完全可见的。
其次,以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制度的加速对接为重点,深化了三地的软联通。制度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地在大湾区流动,促进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最后是以民生融合为重点,加速了三地的心联通。这极大地推动了民心相通,释放了大湾区强大的经济辐射力和文化影响力。
在这四年中,三年处于新冠疫情期。伴随着“乙类乙管”政策的实施,可以预见,三地间的往来必将变得更加频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视察,为粤港澳大湾区赋予了新定位,即使之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一点两地”的新部署必将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
新京智库:总书记“一点两地”新部署对学校有哪些影响?
宋献中:暨大与粤港澳大湾区有一种天然的连接关系,因为暨大是一所侨校,是中国内地最早、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学生培养基地,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有10万多名毕业生在港澳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比如港澳的金融、传媒、医疗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在“五个定位”基础上,结合“一点两地”新布局,对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和新要求。对于暨大而言,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今后,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培养优秀毕业生输入港澳,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点作出更多的贡献。
同样,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全面的高质量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应有之义。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培养更好、更能够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需要、适应于战略需求的人才,为大湾区科创中心的建设开展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暨大肩负着刻不容缓的使命。
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重要特征,这五个特征对于教育而言,就是意味着要承担非常重要的任务。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只有坚持“三位一体”,总体推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学也才能为大湾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作出更大的贡献。
02
粤港澳教育融合 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京智库:《纲要》颁布以来,大湾区建设对于广东高校来说意味着什么?是给暨大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还是更大的挑战?
宋献中: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发展,港澳到内地,特别是到广东办学的高校越来越多,目前已经设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也计划在广东建立学校。
这对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互联有好处。从教学方面来看,香港、澳门高校的国际化水平比广东更高,办学水平也很高。这些大学入驻,与广东的高校形成良性竞争,有利于促进内地,特别是广州、深圳等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推动我们朝着更好的目标前进。
同时,不管是香港还是澳门的大学在广东开设学校,粤港澳三地培养的学生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未来的发展而言,这对人才高地的建设大有帮助,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人才支撑。
当然,这对我们来说,肯定也有压力。因为暨大招港澳的学生,港澳高校到广东办学,也会招港澳的学生,而且同时招内地学生。这种生源压力就会不可回避的存在。但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推力。我认为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更多优秀高校的出现就是提醒我们,要通过发挥暨大办学特色去吸引学生,通过不断改革让更多学子来暨大求学,通过独特的“同向融合”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暨南大学教学楼鸟瞰图
03
用好校友力量,助力大湾区建设
新京智库:今年“两会”,李强总理答记者问时表示,“中央政府将全面准确,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全力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暨大将如何凝聚校友力量完成复兴使命?
宋献中:我们在香港有校友7万余人,在澳门有校友2万余人,他们的工作领域集中在政治、金融、传媒、医疗等领域。其中,香港新闻界就有400多人,警界有2000多人;澳门有八成传媒人、七成医生和四成金融行业人员毕业于暨大。这为学校助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校友资源,拥有独特的人才优势,能够拥抱更大的发展机遇。
凝聚校友力量,暨大首先要对在校学子,通过“分类培养、分流教学、同向融合”的独特育人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港澳生的“五个认同”,让他们真正明白“一国两制”的重要性,以及港澳发展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同时,要切实服务好校友,坚持做服务型的校友会。我们要把粤港澳大湾区的校友真正地拧成一股绳,架起香港、澳门及内地校友之间的桥梁,让他们能够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因为校友能够利用一些平台进行交流,校友之间的这种民心相通更容易。在做好民心相通这份工作上,我们校友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比如,我们在港澳都有校友会,他们在遇到自然灾害以及疫情期间,挺身而出有组织地做公益活动,不仅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也得到当地民众的认可。我觉得这就是凝聚港澳校友力量,服务港澳繁荣稳定的重要表现。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香港校友会设立暨南香港抗疫互助工作小组,大力宣传防疫知识,开通8条专业热线,勇当义工参与社区工作。澳门校友会专门组建了一支队伍参与救灾工作,从2017年8月台风“天鸽”发生后到新冠疫情期间,长期活跃在一线,如专门走访家庭,给一些困难市民送药等。
04
发挥一流学科优势,
推进大湾区产学研融合
新京智库:暨大举办了多届“暨大粤港澳大湾区医学与健康发展论坛——医学生学术论坛”,这是否可看作暨大为大湾区融合发展设计的一个纽带?
宋献中:其实,我们举办一些医学相关的论坛是基于一个前提,即前面提到的,澳门有七成的医务工作者毕业于暨大,香港也有很多取得执业医生证的医务工作者毕业于暨大。《纲要》也提出要“塑造健康湾区”,我们通过举办这个活动试图把粤港澳三地的医疗队伍,以及其他高校的学者聚集起来,搭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平台。
香港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港澳高校的医学水平很高。港澳高校的医学教师、卫生公职人员也会到内地的论坛上做讲座,介绍港澳医疗的发展、对医学生从业的基本要求等。这一方面有利于学者或医务工作者之间交流,另一方面对我们的医学生培养,特别是对来自港澳的暨大学子的培养很有帮助。
新京智库:在暨大提出的2020年、2035年、2050年学科发展规划中,生物医药是其中一个重点发展学科。如今看来发展得如何?通过这个学科的发展对于大湾区产学研融合有何影响或意义?
宋献中: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一流的人才培养需要有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教师,需要有一流的课程。我们需要对学科进行优化,一方面是基于学校长期发展的积淀和原有的优势。暨大传统的优势学科是“文经管”,这是我们建校至今110多年的传统学科。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总书记提出“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们重点推进以药学为龙头或者说以药学为中心的生物医药学科建设,2017年9月,药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在生物医药学科领域,我们无论是科学研究、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还是所获得的一系列科研项目,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之中。比如,2022年2月,“药学”第二次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同年6月,验收通过了肿瘤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在药学成果转化方面,暨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暨大专门出台了转化政策,鼓励教师的科研成果实现转化。如果有老师觉得自己做的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了,只要他们提出来要转化,我们就开会商讨转化事宜。2020年,药学院4项重大成果与上市制药公司达成专利转让协议,转让金额超过10亿元。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0年度报告》中,学校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3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榜单中位列全国高校前列。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
05
教育培养人才,人才引领科技
新京智库:你认为大湾区要建设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关键是什么?
宋献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总体布局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来说,教育、科技、人才也是非常关键的要素。教育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主阵地。人才培养数量的多少,人才质量的高低,实际上取决于教育水平的高低。
比如世界其他几个湾区,旧金山湾区有斯坦福大学等,东京湾区有东京大学等,这些大学都是科技创新的发源地或策源地。
所以,只有依靠人才、依靠教育、依靠科技,通过教育培养人才,推动科技发展,通过科技引领社会变迁。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现有的大学布局,包括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的大学,基本上格局已经布置好,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那么,要成为人才的集聚地和储备库,就需要通过大学把海外更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这些大学里,再到企业、科研机构去服务。
在粤港澳大湾区,如果教育、科技、人才三个方面都能很好发力,要赶上东京湾区、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应该说指日可待。
新京智库:确实如此,科技创新是要人才来完成。像东莞、佛山的GDP迈向了一个更高水平,现在更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
宋献中:是的,东莞在改革开放初期靠“三来一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处在一个相对低层次的产业发展水平。如果仅靠这些,就很难在经济规模上超万亿,更不可能朝着更高的层次去发展,一定要有高质量科技含量高的产业,而高质量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人才依靠教育,所以这是“三位一体”。“人”在这个上下游链条中是中间环节。人才推动科技发展,教育培养出人才。
06
坚持科创路径,共创高校联盟
新京智库:2021年4月,自暨南大学科技园开始建设以来,科技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园目前取得了哪些新进展?
宋献中:暨南大学科技园当时提出来的目标是希望打造成暨大的“科技硅谷”。目前来看有几个方面做得还不错。
首先,学生的创新创业在科技园开展得很好,特别是港澳籍学生,在暨南大学科技园中的科技孵化项目做得还不错。其次,暨大科技成果的转化,暨南大学科技园起到了中介作用,他们与科学家和企业取得联系,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前景、价值等,暨南大学科技园再去做成果转化的前期工作。
此外,整个暨南大学科技园公司与科技处、校友会一起积极与暨大各个学院的老师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成果,了解他们的科研进展。每个季度他们都会与校友会一起主办活动,把相关校友请回来,让学校老师与企业家、消费者交流,由科学家去宣讲现在从事的研究内容、成果状态,有的当场就获得了投资基金。
新京智库:粤港澳三地高校建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你如何看待联盟的意义?暨大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尝试,现在取得了哪些进展?
宋献中:粤港澳三地高校建立了粤港澳高校联盟,广东、香港、澳门的40余所高校参加。高校联盟通过建立大学间的协作联系机制,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推动各高校间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面合作。
近年来,学校持续加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建设等创新平台建设,助推湾区科研创新攻坚。目前,已与7所港澳高校围绕湾区建设的重点领域共建了9间联合实验室,并先后在脑科学、再生医学、神经科学、创新药物、光纤光子、生态环境学等领域在科技协同创新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
如“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再生医学联合重点实验室”作为集省、部、国家级平台为一体的粤港实体科研合作国际平台,就是率先在全国探索粤港澳共建联合实验室的一个典范。
此外,作为获批的首批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实验室,粤港澳环境质量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建设,被列入广东省政府工作要点。
暨大还牵头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该联盟以慕课合作为切入点,推动形成湾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共同体,实现高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互惠互利,有效促进湾区高校集群发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联盟在疫情期间共为10万名注册学生提供超1600门优质慕课。
07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新京智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暨大的传统优势学科是文经管,那么暨大在其中将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又如何让暨大学子更好讲好中国故事?
宋献中: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暨大视察时,嘱托学校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这体现了总书记对暨大“宏教泽而系侨情”办学特色的充分肯定。“暨南”二字出自于《尚书·禹贡》:“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寓意即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对于“讲好中国故事”,我认为首先是要有文化自信。如果自己都没有文化自信,我们是讲不好中国故事的,我们要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只有真正让中国文化的“根”和“魂”深入到脑海里,这样讲出来的故事,别人才会觉得是真实的,是可信的。
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一件简单和容易的事,一定要让人愿意听,听了能懂,而且听了以后,人们愿意口口相传,深刻理解这个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实际上有两个方面,一是把故事讲好,二是讲“好的故事”。通过好的故事去传播好中国声音。
大学其实就是一种民间外交,或者说是民间的传播平台。这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国外大学的交流,通过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实现相互了解,文明互鉴。
另一方面,大学可以通过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暨大有很多海外学子,这些学生可以成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火种”,传播他们在暨大学到的中华文化知识。
这些学子对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更加了解,和中国人民有更多接触,对中国经济建设的成果有更深刻的认知,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去讲中国的故事,比我们去讲效用可能更大、效果可能更好。因为他们是向自己人介绍,而我们对他们来说还是“外人”。
这就像一滴滴水
最终可能就形成一片汪洋大海
为暨南大学校友会点亮 ? 星标
及时了解每日暨大
后台回复“校友会”获取加入各地校友组织
回复“校友卡”认证领取校友卡
回复“返校”查询最新进校流程
暨南校友|讲点儿暨南史|暨南春秋|暨南文创|小生小楠形象IP|暨南爱情故事|暨南节日策划|暨南师长|寻梦环游暨|寻根之旅|暨南岁月流金|校友活动|校友捐赠
来源 ? 新京智库
(撰稿 ? 新京报记者肖隆平 编辑 ? 郑伟彬
校对 ? 翟永军 实习生 ? 郭佳栋)
编辑 ? 温悦
校对 ? 郑帆
初审 ? 郑帆
复审 ? 陈联
终审 ? 梁燕
点赞暨南大学!
上一篇:中铁隧道局提出《钻爆法隧道智能建造施工技术规范》通过立项评估
下一篇:用真题背单词day5|考研阅读一定要用手译本吗?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