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为他们做了一件事!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7-31
手机版

  “悬崖底下碧澄澄,东风吹浪闪银鳞”

  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南部的蚂蚁岛

  珍珠般镶嵌于长江口的碧波万倾中

  在热浪翻涌的夏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浙江舟山实践团的12名师生

  应邀用镜头记录蚂蚁岛的日与夜

  和渔民们一起

  举办了一场生动的渔村民间艺术展览

  

  

  展览现场

  01

  展览中的小岛故事

  一盏油灯、几张渔网

  一台60年代的公用大喇叭

  一艘渔村村民手工制作的木船模型

  近百张同学们拍下的渔村照片

  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

  却编织起蚂蚁岛日与夜的图景

  “蚂蚁岛里道眼——蚂蚁岛的日与夜”

  7月12日,一场展览

  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开幕

  北京大学舟山实践团的师生们

  自发组织策划

  与蚂蚁岛渔民们共同创作了

  这场渔村民间艺术展

  通过照片和物件

  呈现蚂蚁岛的日与夜、人与景

  用四个主题讲述了

  渔人家的艰苦创业史

  

  “蚂蚁岛里道眼——蚂蚁岛的日与夜”主题展览海报

  蚂蚁岛位于浙江舟山群岛东南部,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却诞生了中国渔区的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实践中凝结出以“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为核心的蚂蚁岛精神。小岛人民是蚂蚁岛历史的见证者和书写者,也是蚂蚁岛精神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无数个日与夜里,以辛勤的汗水写下了蚂蚁岛的故事。

  为了完整记录和呈现蚂蚁岛渔村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奋斗故事,应浙江省舟山市委组织部的邀请,在舟山市普陀区委组织部、舟山市普陀区蚂蚁岛管委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舟山实践团的同学们组织了一场艺术展览,帮助渔民们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

  “蚂蚁岛的日与夜”展览共分四个主题,每个主题名都取自蚂蚁岛当地的民谣和诗歌,分别从人文风光、自然风光、人物肖像、生产劳动四个维度呈现蚂蚁岛及其渔民的生产生活图景。展览内容主要由照片和实物两大主体组成,其中照片大部分由实践团的同学们在登岛期间拍摄,而实物则包括渔民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工具和由他们亲手制作的艺术品。每一位岛民都是此次展览的主角,每一张照片、每一个物件都勾勒着蚂蚁岛劳动人民平凡而动人的奋斗故事。

  

  展览现场

  “远景甜又美,人人齐欢笑”

  白日谈天打牌,夜间漫步望海,时间的步履在海岛放缓,在涛声与蝉鸣交织中演出独特的生活节奏。

  

  上午聚在超市门口打牌的阿公们,几个啤酒箱和一块木板就能临时搭建出最好的休闲场所

  

  傍晚在海边堆沙堡的姐弟俩,偌大的沙滩满是他们奔跑留下的足印

  “悬崖底下碧澄澄,东风吹浪闪银鳞”

  湾岬相间,海天相接。海与船、岛与房映照在在蓝天碧水间,绘制成一幅幅天然画卷。

  

  渔民们自己盖起的二层小楼,红瓦白墙在阳光和蓝天下显得格外明媚

  

  7月正值休渔期,成片的渔船日日停靠在岸边,联结着小岛与大海

  

  晚霞下沉默驻守岸边的渔船,远处桃花岛的灯光与蚂蚁岛遥相呼应

  “白浪无尽头,红旗永向前”

  机船扬帆、围海造田、集体劳动……绽放于历史中的记忆,凝结成个体、家庭鲜活的影像故事,浪花中的劳动者走向台前。

  

  李雪浓阿婆:曾任蚂蚁岛长沙塘村妇女主任、农业队长,与岛上妇女一同搓草绳购置机帆船

  

  林妙珠阿婆:蚂蚁岛上首批“女老轨”(女轮机长)之一,打破女人不能出海的传统

  

  邹吉叶阿婆:开山炸石的“六姑娘石匠队”成员,后和姐妹一起自主创业开办民宿、饭店

  

  高月英阿婆:见证妇女集资造船、搭建三八海塘的历史

  

  李维亚阿公及其妻子:曾任蚂蚁岛人大主席、大队书记,积极推动集体化工作

  “东海渔民意气豪,风帆劈破海波涛”

  下海能捕鱼,上岸会种田。蚂蚁岛劳动人民乘风踏浪,用双手绘就村美民富的海岛新画卷。

  

  “红在蚂蚁岛,绿在我市场”,阿婆们正在菜市场挑选当日新鲜的蔬菜

  

  在渔船上整理渔网的阿公们,为休渔期后的出海做好准备

  

  李云堂亲手制作的手抄报

  李云堂在七年前开始自学制作手抄报,他亲手制作的手抄报曾在蚂蚁岛各处的宣传栏中展出,这次展览展出了他绘制的一份手抄报原件。今年九十九岁的李阿公耳朵已经听不清楚,却坚持用笔写字与同学们交流。

  

  

  王松康和他的渔船画

  王松康在家中珍藏着他亲手绘制的许多渔船画,最大的一幅长达十米、耗时四个月才完成。并非“科班”出身的王松康是典型的“民间”艺术家。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但王阿公在自己摸索下逐渐找到了绘画的门道。展览展出的画作再现了渔船出海和蚂蚁岛妇女围建三八海塘的场景。

  

  夏秀夫夫妇

  

  夏秀夫亲手制作的木船

  夏秀夫是一位历经贫苦岁月、靠双手致富的普通渔民。改革开放后,岛上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八十多岁的夏阿公迷上了软笔书法,茶余饭后总是在手机上细细端详书法作品良久,用孙女送的海绵毛笔在水泥地上一笔一画地练习。听说这群大学生要来岛上办个渔民自己的展览,他热情地献出亲手制作的“兴财号”船只模型,并帮忙用毛笔写下“蚂蚁岛精神”的三句标语。

  

  林妙珠同其丈夫前来观展

  八十多岁的林妙珠阿婆是蚂蚁岛上第一个“女老轨”,当年驾驶着“妇女号”机帆船穿梭于浪涛之间,尽显“巾帼不让须眉”之势。“男人能,女人为什么不能?”1958年,林妙珠和几位青年妇女一起到浙江水产学院学习培训,回来后上船入舱,打破了妇女不上船的传统。展览开幕当天,林阿婆和她的丈夫一同前来观展,她对实践团说:“你们来到蚂蚁岛后,访谈蚂蚁岛居民、感悟蚂蚁岛精神,办的这场展览是蚂蚁岛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代表蚂蚁岛群众谢谢你们!”

  02

  走家串户的新传人

  本次艺术展览的组织筹办者,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舟山实践团的师生们。以“重走蚂蚁岛创业路,讲述渔人家奋斗史”为实践主题,实践团成员们自7月6日登岛起便在舟山市委组织部和驻村干部的协调下在岛上开启了走家串户的走访调研,从基层干部、当地村民、船厂工人以及讲解员的口中了解蚂蚁岛的历史、当下与未来。

  在走访过程中,实践团发现小小蚂蚁岛“卧虎藏龙”,渔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了许多别具一格却鲜为人知的艺术作品。一份调研报告难以承载渔民蓬勃昂扬的艺术创造力与热切鲜活的情感表达力,成员们一拍即合,决定为渔民办一场展览。

  

  实践团与船厂工人交流

  

  实践团走访村民夏秀夫家

  经过六天的实地调研与取景拍摄,实践团收集到许多图像、文字资料与岛民的日常物件。根据深入挖掘到的蚂蚁岛人与家乡的故事,结合当地民谣诗歌中得到的命名灵感,成员们将展品划分为四个版块,分类全方位展示蚂蚁岛的渔村故事。展览的名称“蚂蚁岛里道眼”灵感来源于舟山方言“里道眼”(在这里),寓意着希望以展览的形式描绘蚂蚁岛日夜流转之间的生活图景,在历史的辉煌和曲折中讲述蚂蚁岛人对美好生活的创业求索与赤忱热爱。

  实践团团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赵绮萱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在策展过程中,她和同伴们一起拜访了众多岛民,“除了风景优美,蚂蚁岛的人文气息同样令我着迷。九十九岁的李会计还在坚持为小岛做时政剪贴报、夏阿公自己学习毛笔字做小船消磨时间、八十多岁的阿婆还能清晰记得年轻时候的故事,他们的眼睛闪着光,笑容总是随处见。我们用五天的时间极限办展,亲手拍下每一张照片,挨家挨户向阿公阿婆们借老物件。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不仅仅想展现我们眼中的蚂蚁岛,更想让这个小渔岛自己讲一讲他们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故事。”

  

  

  

  

  实践团成员筹备展览过程

  实践团调研组组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蒋梅也表示:“在走访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蚂蚁岛蕴含的创新与合作互助的精神。在布展过程中,同学们也在互帮互助中不断地提出新点子。展览办起来了,蚂蚁岛精神也已经融入我们这个团队。”

  

  实践团成员向夏秀夫介绍展览

  令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本科生吴陈阳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搜集物料时偶遇的夏秀夫阿公。“夏阿公听不懂普通话,但能识文断字,于是我们就用文字沟通。我们在纸上写,阿公用毛笔蘸水在地上写。这种面对面的文字交流是我在过去二十年中从未经历过的。我既感受到小岛居民的淳朴、善良与热情,又对何为交流、何为田野、何为传播有了更切身的体悟。”吴陈阳说。

  03

  具体的远方和人们

  几年来,实践团的指导教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长聘副教授王洪喆坚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访谈家人完成家庭史写作,鼓励学生群策群力,共同策办家庭史展览。

  王洪喆老师指出:“五天时间里,同学们学会了听这里的语言,倾听抗日渔家、女轮机长和第一个人民公社的故事,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蚂蚁岛人的日常生活,发掘普通人中的艺术家和记录者。为渔民办一场展览,这是难得的学习和成长。在祖国海疆,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变得具体起来,书本上的知识变得有用起来,年轻人的心也变得澎湃起来。”

  

  王洪喆与同学们一起阅读展览留言册

  去年暑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组织实践团前往陕西佳县,在泥河沟村建起“黄河照相馆”为村民免费拍照,记录下最淳朴真实的乡土影像。去年参加了佳县实践团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王子涵今年也来到了舟山,在团里担任视频组组长。同时参与两次社会实践的她感到非常幸运:“泥河沟与蚂蚁岛,从陕北高原的小山村到东海岸的小海岛,不同的发展方式,不同的风景与人,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我看到了祖国基层多样的面貌;但同时我又在二者的不同中感受了一种相似的、一致的基层力量。这里安放着群众生活日与夜的角角落落,让我得以在其中去细数当下生活中蕴藏的沧海桑田,去琢磨生活在土地上的个体生命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撞见每一个他们时望见我们。”

  

  王子涵和谢雨欣为小朋友导览

  谢雨欣是团里唯一的舟山本地人,在实践中全程担任团队方言翻译与布展指导的角色。回忆起此程的点点滴滴,她十分感慨:“记得刚上岛后讨论展览方案的第一个晚上,我问大家‘我们想通过这个展览表达的是什么?’聚焦点放在哪里还难以确定。但通过几天在当地的走访,大家不再局限于关键词的取舍,更看到了这些历史背后的一个个人,每一位岛民的生命历程都有各自的酸甜苦辣,也有共通的时代缩影。让历史来串联人,人们去关照历史和当下。开展后,人们在展厅里的一张张照片前互相指认、聊起过往的场景让在场的我们看到了这个小小展览发酵出的一些美妙余波。”

  

  赵绮萱为观众讲解

  

  

  

  

  

  

  

  认真看展的观众

  此次展览还特意为观众提供了留言板,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展体验。承载着新兴一代的理解与感悟,这些留言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和发扬蚂蚁岛精神。

  

  北大舟山选调生马平写下观展感受

  202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浙江舟山选调生马平主动请缨下乡,来到蚂蚁岛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在听老一辈声情并茂地讲述他们亲历的创业故事后,她萌生了以故事为载体、大力发展小岛红色旅游业的想法,希望以此将蚂蚁岛精神扎得更深、传得更远,让蚂蚁岛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舟山市“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中,蚂蚁岛作为首批创建示范岛,锚定“红色研学岛”发展定位,推进红色研学基地建设,开发“海岛下酒菜”品牌,放大虾皮产业共富效应,依托红色旅游、传统虾皮加工等产业助推海岛共富。她在留言板中写道,“之前的蚂蚁岛像一部纪录片,带给游客精神的激励,这次‘日与夜’主题展更像一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人与岛、青年与乡村的情感联结,这种情感定会触动、感召更多人。”

  

  

  观众写下或画下留言

  

  

  留言板内容摘选

  浮沉于时代变迁之中的小小蚂蚁岛,随着船舶的不断出海与归航延展、拓宽自己的生命,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岛民。“蚂蚁岛里道眼”主题展览邀请来自五湖四海的观者扬帆而来,浸入蚂蚁岛的日与夜中,尽览自然风光、踏访红色根脉、亲历劳动场景,深掘在地知识生产与历史文化传承之基,在小岛生活中重新感知与理解人与自然、社会及媒介的紧密联结。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们也在实践中体悟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精神内核,用多种媒介形式连接自我与他者,讲好新传故事、北大故事与中国故事。

  

  展览筹备组合影

  “蚂蚁岛 里道眼”展览策划与执行团队

  学生成员:蒋梅、贾雨心、吴陈阳、王子涵、谢雨欣、杨宁捷、赵赫、张全杰、赵绮萱、张文杰、张艺菲

  指导老师:王洪喆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图片:吴陈阳、王子涵、杨宁捷、赵赫、张全杰、赵绮萱

  文字:蒋梅、赵赫、张文杰、张艺菲、张蕴灵

  排版:姚涵、刘涵烨

  责编:王嗖嗖

  

  北大党委书记郝平教授率大陆高校师生团抵台开启交流参访之旅

  

  北大首封录取通知书,送给了他!

上一篇:我不同意全国同一张卷同一分数线,虽然我是河南人
下一篇:知乎周瑞全网100篇文章合集总目录索引隆重推出!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