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的普职分流焦虑:异地中考稳步推进求解“上好学”需求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8-04
手机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流动儿童教育的主要需求正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学位的比例达95.2%。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21~2022)》(以下简称“报告”)也指出,“对于留在城市居住并缴纳社保达到一定年限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多数城市的入学政策都为其提供了登记入学的可能”。

  然而,一道分水岭仍然横亘在众多流动儿童面前,那就是普职分流。报告调研的一所位于一线城市的民办初中里,约90%的学生是流动儿童。2019年前,该校流动儿童毕业生升入当地普通高中的比例不足20%,剩下的学生中,约70%只能升入当地中职学校,还有10%不得不返乡升学或就业。

  无奈之下,学校只好采取“系统分流”的策略,从初一开始就把学生按成绩分成重点班和普通班,初三进一步把学生编入中考班、大专班、中专班,后两种班型的学生不参加中考,为入读职业学校做准备。

  可即便是受教育程度有限的流动儿童的父母,也普遍歧视中职教育,不愿让子女读中职。

  近年来,普职融通等方面的改革稳步推进,流动儿童普职分流焦虑正在减轻:

  首先,一些地方的户籍改革取得突破。近日,浙江省推动全省(杭州市区除外)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将流动儿童转变为本地儿童,是解决本地与流动儿童群体教育资源差距的根本举措。

  其次,中职学生的升学通道越来越宽阔。各地逐渐推动“中职-高职-本科”衔接招生录取机制,中职学生甚至可以考进211高校,服务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主要城市的异地中考制度逐渐完善,流动儿童考取当地普通高中的门槛降低,流动儿童普职比越来越高。当然,流动儿童与本地户籍儿童考进普通高中的机会仍不均等,流动儿童还需要考取更高的分数,这都需要继续完善异地中考制度。

  中考分水岭

  普职分流的话题一直拨动家长和学生的神经。

  据今年5月报道,有合肥市家长反映,部分初三班主任“明里暗里”要求或是引导学生去中职学校就读,不要参加中考。网上还流传出了要学生签署的“格式条款”的申请书。

  随后,合肥市教育局发布通知予以回应,要求全市所有初中学校要保障每一名学生全面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禁止将初中未毕业学生分流到中职学校。任何中专学校不得接收初三未毕业学生到校登记、试读、就读。

  其实,多地都有类似表态。据报道,苏州市教育局发文指出,“还有极少部分学校和教师存在干扰学生参加中高考报名的情况”,要求“严禁以任何形式阻碍学生参加中高考报名”。

  2023年2月,广州市招考办发文强调,各区、各学校要依法落实和保障初三学生参加中考权利,不得干扰、限制学生报名;任何学校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劝说学生放弃中考、中途退学、提前“分流”或转校。

  很多流动儿童以往不能在流入地顺利参加中考。报告调研了三所位于一线城市的民办初中,2017年-2019年,三所初中分别只有不到50%、不到20%、10%的流动儿童学生升入当地的普通高中。

  由于未来走向不同,这些学校采取了筛选策略。

  调研中普高升学率不到20%的民办初中,在初三将学生分流进三种班型:成绩最好的进中考班冲击普高;成绩中等的进大专班,学生不参加中考,而是参加五年一贯制大专招生考试;成绩靠后的学生进中专班,学校组织他们到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中职学校报名。

  另一所普高升学率只有10%的民办初中没有明确的分流班型,直到初三下学期,才会分出很少的中考班,集中力量备考普高。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指出,尽管不同学校采取了不同的分流策略,但在升学引导方面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给学生提供的升学信息都是模糊的、滞后的、片面的,甚至是有误导性的。”

  “老师们普遍认为,如果在七年级、八年级时就跟学生宣传中职信息,学生很可能理解为学校已经放弃他们了,这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更早地放弃、‘失去希望’、不再配合老师引导。”报告写道。

  “中考对流动儿童的家庭和自己的学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分水岭,所以家长的焦虑是可以理解的。”报告主编、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韩嘉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中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随着异地中考改革的推进,流动儿童的普职分流焦虑有所缓解。

  以广州为例,从2019年开始,非户籍生报考公办普高的条件调整为“两个有”:具有广州市三年初中完整学籍;父母一方或其他监护人持有在广州市办理且在有效期内的《广东省居住证》。

  此前,广州非户籍生报考的条件是“四个三”:具广州市初中阶段3年完整学籍;其父亲或母亲在广州市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连续3年以上(含3年)并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在广州市参加社会保险(含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累计3年以上。

  显然,改革后的报考条件大大宽松。

  此外,广州从2021年开始还提高了公办普高录取非户籍生的比例,各区情况不同,目前录取比例最高8%-15%/18%,此前最高不得超过8%。

  报告指出,流入地城市的异地中考政策决定性地影响了流动儿童是继续留在流入地城市还是返回老家求学的机会、途径及门槛。尽管我国自2014年实施异地中考政策后,各地相继出台了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的相关文件,但报告指出,区域间的政策差异很大。

  而且,针对不同群体的异地中考政策,还与其他中考政策相交织。

  在大城市,不同初中的办学水平差距很大,为了让不同层次初中的毕业生都有机会升入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录取往往采取校额到校方式,将不低于50%的招生计划分配给片区内的所有初中。

  但校额到校招生一般只针对本地户籍学生。此外,普高还招收一定的特长生和自主招生学生,一般也只针对本地户籍学生。流动儿童则主要以统一考试的方式考取普高。

  相比之下,校额到校的录取分数线往往低于统一考试的录取分数线,特长生、自主招生的学生仅须达到同批次的控制分数线。

  “我追踪调研访问的一对夫妻,丈夫是所在城市的户籍,妻子则是外地户籍。妻子说她的中考成绩要比丈夫高50分,才能进入同一所高中。”韩嘉玲说。

  报告指出,超大型城市按常住人口规模规划包括公办教育在内的公共服务供给,向常住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务,不仅是出于对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追求,更是出于城市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效益需求。

  报告建议,一方面,对于人口继续迁入而导致教育资源紧缺的城市应继续增加公共教育供给;另一方面,中央应从顶层设计上调整与地方在教育特别是流动儿童教育上的财政分配方式和比例,调动地方政府解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积极性,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能力和责任。

  早就业早成婚现象明显减少

  普职分流的背后是对更好教育的需求,而追求更好的教育,一定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儿童流动的趋势。

  报告统计分析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15-17岁的流动儿童因学习培训离开户籍地的比例高达71.1%,比2010年人口普查时的比例提高了11.5个百分点。“早就业早成婚现象明显减少。”报告写道。

  “浙江省将在除杭州市区外的全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这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毕竟人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益的地方去发展,就像出于经济因素,人们从农村到城市去打工。”公益机构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

  “教育是资源、更是服务,应该通过增加和优化教育供给,满足日益增加的对好的教育的追求。”魏佳羽说。

  这同时也意味着,即使被分流到中职,流动儿童也可能会继续接受教育而非就业。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在7月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职业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之一,就是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进一步加大职普融通力度。

  中职学生的升学路径如今已大为拓宽,包括贯通培养、五年一贯制培养、职教高考等。比如,四川省的中职学生参加职教高考,可以报考约20所省内高校,其中包括西南科技大学、西南医科大学等。

  近日,首个国家重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国家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支持共同体内中职学校多样化发展,升学与就业并重,联合高职院校、本科院校扩大贯通培养规模。

  在2022年12月27日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职业教育不是“终结教育”,也不是“低层次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而是特色鲜明的一种教育类型,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可以升学,也可以就业,还可以先就业再升学,最大程度地来拓宽学生多样化、多途径成长成才的通道。

上一篇:半场-奥乌苏洛卡迪亚破门罗马里奥建功 沧州2-1领先南通
下一篇:24考研词汇基础知识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