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一教学案例获评教育部优秀教育教学案例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8-25
手机版

  近日,在教育部公示首届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中,南通市教科院、通州区特教中心和通州区特教学校选送案例:“从‘送’到‘融’:实现一个都不少”入围。据了解,此次教育部向全国推介融合教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102项,我省只有两例入选,南通市选送案例为非省会城市唯一一例。

  送教上门,在家的特殊孩子也能上学

  在南通市众多特殊学生中,有一些学生因身体等各种原因无法进入特教学校学习,这些孩子心中都有一个学习的梦想,但不知如何参与。在了解到这些孩子的需求后,通州区特教学校开始在全区摸排,通过设立个性化课程,送教上门,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也能够接受教育。

  王博文是南通市理治小学的学生。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他,四肢和部分身躯无法活动。2016年,通州区特教学校了解到他的特殊情况,决定“送教上门”。特教老师的到来给王博文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广阔世界的大门,他聪明勤奋、刻苦努力,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2020年,王博文的学习成绩已超出同年级特教学生,在通州区特教学校的帮助下,他可以通过网络,和普通学生一样,进入理治小学学习各种课程。

  在学习过程中,王博文需要保持长时间的俯身趴卧姿势,导致颈椎和手臂肌肉过度紧张、趋于僵硬,但坚强的博文从不喊苦怕累,这让老师和家人们都深深动容。“博文是我的好朋友,我觉得他是个坚强、乐观的人”“博文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我和爸爸妈妈,我们都很喜欢他”,在理治小学,王博文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也让普通学校的师生对这个特殊群体有了新的认识与理解。

  从“送”到“融”,让特殊孩子不再处于边缘

  从“送”到“融”,不仅要“送”到家、“送”出去,还要能“融”下来、“融”得有意义。如何“融”好,不仅考验特教教师,更对普通学校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今年3月,一名叫熙熙的男孩被通州区特教学校的老师发现。在送教多次后,送教老师发现虽然熙熙手脚有伤难以下床,但他对学习的渴望让人感动,学习能力也较强。

  经过综合考量,熙熙转衔至通州区五接小学,通过线上腾讯会议,他和该校二年级学生一起在校学习。该校教师张燕霞说:“我发现,这个孩子不仅完全‘融’入课堂,而且他对学习充满兴趣和渴望。有时候,班上的学生遇到不能回答的问题,熙熙却能对答如流。”

  熙熙的语文老师李钰说:“熙熙尤其喜欢课文讲授,他总能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且能坚持积极思考。虽然是远程教学,但熙熙每天都能学到知识,也能在课堂上和同学、老师进行无障碍交流。”

  通州特校教师吴爱琴在交谈中表示,在家的重残学生一直是被边缘化的特殊群体,我们极易忽视他们的权利与需求,学校、社区等多方合力,从“送”到“融”,通州区在家的重残学生由此实现了从“长久失学”到“纳入送教”再到“普特融合”的转变,逐步向高质量的融合迈进。

  “送”是为了“不送”,实现转衔融合才是终极目标

  在“融合”中,如何通过系统的线上线下课程,让这些失学在家的特殊儿童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实现精准施教?为此,通州特校开发了一系列专属课程。

  通州特校教师葛明力说:“送教上门除了为学生提供常规的学科课程,还提供语言和沟通课程、情绪行为矫正课程、生活适应课程、认知训练课程、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心理康复课程等多元教育康复课程,学校为每个孩子提供‘一人一案’,实现精准施教。”

  据了解,该校学习能力较强的重残孩子将被编入特殊学校班级,通过网络让孩子实时进入课堂。对于学习能力特别强的孩子,将转衔至普通学校课堂,让学生有参与普教课堂的机会,从而实现充分就学。

  “送”是为了“不送”,实现转衔融合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从单一模式送教到家,到多元模式满足不同需求,通州特校通过提供多种选择,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送”到“融”,走出了家庭,走进了社会。

  据吴爱琴介绍,目前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提高送教上门的有效性,通州区特教学校在区残联的支持下,在部分残疾人之家设立集中送教点,对辖区内的重残儿童送教到点。送教老师和社区医生密切配合,不仅让重残儿童在家门口享受学校提供的高质量教育服务和专业的康复训练,还大大减轻了家长的压力。

  “亲爱的老师,您让我懂得其实我并不孤单,因为有党的关怀,有全社会的帮助。您是天使,是我的太阳。老师,我爱您!”这是王博文的一段发言,这也是很多特殊儿童获得高质量教育后的心声。吴爱琴说:“我们的目标就是,从‘送’到‘融’,一个都不少。” 本报记者 沈樑

  举报/反馈

上一篇:7月服务类消费加快恢复,住房汽车销售仍显内需不足
下一篇:紧盯突出问题查缺补漏 聚焦整治重点精准执法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