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链”融合典型案例·平台篇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平台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8-26
手机版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特别是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作为农业大省,我省近年来聚焦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种业自主创新力,努力实现“现代化转身”。2017年,省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约共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协议。2021年7月,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潍坊正式建成使用,按照“基础教学在北大、科学研究在潍坊、成果转化在山东”的运行模式,聚焦现代农业重大科学前沿问题,致力于解决“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研究,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前沿性、引领性、平台性一体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和创新策源地。研究院的成功创建和有效运转,为我省集聚一流创新要素,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赋能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了有力支撑。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如下:

  强化多方保障,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积极导入创新资源,夯实科研硬件基础,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加快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聚焦前沿技术领域,布局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等6大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配套体系,配备先进仪器设备4000余台(套)。加强智能温室、试验大棚、科研用地保障,建设具备全国领先、国际一流实验条件的创新平台。实行双理事长制度,由省政府和北京大学分别派员担任理事长,保障研究院建设高效有序开展。推行建言献策“推门制度”,人才有好的设想,随时可以推开院长办公室的门探讨沟通,助力研究院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对接研究院驻地潍坊市,获取政策支持,争取出台《关于支持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措施》,助力研究院建设。

  发挥制度优势,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平台“四不像”优势,坚持人才管理做“减法”、人才支持做“加法”,精准放权松绑,有效激发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创新人才管理评价体系,着力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行职称“评聘分开”,自主内聘47名高端人才为研究员、副研究员。统筹使用研究院180个事业编制名额,核心科研骨干经考察后纳入编制管理,课题组负责人按照急需紧缺人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编制保障。依托科研项目向首席专家放权,全面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在项目组成员选聘、项目技术路线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等方面充分赋予首席专家自主权。创新科研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平台、课题组经费“包干制”预算管理体系,给予每位项目首席专家300万至50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可实现项目组5年内经费无忧,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完善薪酬管理体制,实行市场化分级管理,对事业单位在岗或引进的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等,由党政联席会“一事一议”。

  发挥平台聚才作用,聚集顶尖科研力量。聚焦农业研究前沿领域,瞄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全球顶级农业技术研发机构,靶向发力引进世界500强首席科学家等顶尖人才6名,国家级省级人才20名,形成院士领衔,长江学者、国家杰青为两翼,中青年骨干为支撑的雁阵人才梯队格局。畅通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通过专家推荐、人才自荐等方式集聚优质资源、丰富海内外人才供给,引进37名课题组负责人。积极对接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不断拓展聚才汇才路径。搭建人才对接洽谈平台,参与举办中国(潍坊)现代农业领峰者大会、前沿分子育种技术研讨会等全国性学术会议(论坛)120余场次,邀请90余位院士专家参会交流,与30余名专家学者开展技术合作。

  依托平台强化科教融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聚焦打造持续稳定的一流人才队伍,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力度,鼓励科研人员自主研发、自由探索,在资金筹措、硬件配备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推荐人才申报承担国家级、省级人才基金类项目,培养优秀青年科学家16名,2022年度推荐1人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7人获评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依托科研平台和人才资源优势,搭建科技创新与培训交流平台,携手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众多高校院所推动硕博士人才联合培养,联合举办学术报告会,实现研究院科研人员培训全覆盖。深化院地人才共育模式,创办“院士论坛”,邀请邓兴旺、黄季焜等院士、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授课,培训现代农业领域干部群众2000余人次。开办分子育种研修班(MBA),招收学员94人,接收访问学者7人,与潍坊一中、潍坊实验中学等10所中小学共建科普实践基地,着力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振兴建设者。

  聚力科研攻关,配置创新资源赋能乡村振兴。依托国际一流生物育种人才团队,围绕现代农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开展研发攻关,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9项,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13个,2项成果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打下坚实基础。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集聚,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开展合作,在生姜脱毒和苦瓜、葡萄等经济作物育种方面为58家省内外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或指导。充分发挥战略科学人才作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战略研究和政策咨询,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实施“土地制度和技术创新提升齐鲁发展模式项目”,为创新提升齐鲁发展模式提供决策支持。2022年,研究院获批4项国家级基金项目、5项省级基金项目,为拓展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提供重要学术支撑。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聚焦农业领域的“种子芯片”问题,发挥平台人才引育和创新赋能优势,为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同时也为我省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四链”融合提供了新模式新路径。一是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要抢抓新一轮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机遇,聚焦11条标志性产业链、“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及六大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政策,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质量,建成引领高水平创新的一流平台。二是充分发挥平台人才引育作用。要依靠新型研发机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机制优势,建立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采用市场化自主化聘用方式,更加灵活地吸引顶尖人才,配置创新资源。要赋予研究人员更多科研自主权和经费支配权,激发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三是深化平台创新赋能效应。要鼓励研究人员积极申报主持各类科技项目,强化与高校院所的创新协同,聚焦优势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争做本领域的“特长生”,赋能产业链提质增效。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孙先凯 李子路 报道)

  举报/反馈

上一篇:托福报考什么条件
下一篇:18项稳就业举措服务指南来了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