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最美风景”背后的“浙江魅力”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一直活跃着浙江人的创业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战略”迎来2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浙江省驻京办、在京浙江人杂志社联合中国网共同策划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旨在通过记者视角,探访“闯京城”的浙江人有着怎样的独特经历,捕捉他们目前关切,关注他们未来命运,从百姓视角呈现北京和浙江之间更多的故事;通过群像塑造,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提供实践和思考。

  111.jpg

  北京是全国人才集聚高地,尤其是海淀区。潮新闻记者行走在海淀区的大街小巷,不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才是海淀最美的风景”,这句话被镌刻在街头、墙上,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集聚的中关村以及全国顶尖高校汇集的五道口、六道口以及海淀黄庄、学院路。

  1.jpg

  确实,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在浙江同样如此。2022年,浙江省常住人口增长37万,常住人口增量位居全国榜首。从院士,科研院所、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到高校毕业生,最近几年,浙江驻京机构围绕各地产业布局和中心工作,从北京引回不少浙江发展急需的人才。

  繁茂的组织藤蔓,本期潮新闻记者继续探访浙江11个地市的驻京机构,看他们如何通过人才招引,助力厚植浙江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底座。

  筑巢引得凤凰来,余杭向全球人才发邀约

  据记者观察,最近几年频频上演的人才大战,是一场场城市间的竞争,也是关于未来的竞争。每个城市都在努力吸引更多的人才,推动城市的发展。他们纷纷出台各种人才政策的同时,还把橄榄枝伸到了首都北京。

  杭州市驻京办事处主任江奔腾提到,作为“浙江第一区”的杭州余杭区,也加入了这个战团。

  以数字经济为主的余杭区是“创新活力之城”,也是一个快速成长的、人口加速流入的城市。记者了解到,杭州市连续6年人才净流入全国第一,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才流入余杭;目前余杭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7.5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5960余名为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余杭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人才总量达到50万人。

  2.jpg

  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立在京做推介

  余杭区采取了“走出去”吆喝的方式。今年7月10日,余杭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张立亲自带队,将余杭区人才发展推介会开到了北京。这个推介会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立足余杭的数字经济产业,面向全球发出邀约:“来余杭,见未来。”

  “与传统产业不同,数字经济比拼的就是人才,而且是高层次人才。”张立说,“此刻的余杭,比任何时候更渴望人才,更能成就人才。‘你负责茁壮成长,我负责阳光雨露’,是我们的不变承诺。”

  3.jpg

  “筑梦余杭@向未来”2023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启动

  会上,他们启动了“筑梦余杭@向未来”2023年度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聘任“金燕联盟”北京分会会长,向在京高校学子发出邀请;他们与浙报集团潮新闻客户端签订引才合作协议,并举行“余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北京)揭牌仪式”,将招引目标对准在京高端智库。

  4.jpg

  余杭区人才服务工作站(北京)揭牌仪式

  更令人点赞的是,他们还在北京聘任了五位“引才使者”。他们中,鲍啸峰是全国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工商联青年企业家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施明俊是余杭商会北京分会会长;林甲灶为中科院自动化所助理研究员、计算机博士;项洪斌为中商政和“三浙”发展平台执行主席;丁志峰是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执行会长。

  7.jpg

  余杭区引才使者聘任仪式

  五位“引才使者”,清楚地表明余杭的目标不仅对准在京高校、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同时也将招引更多青年企业家和海外高层次人才。

  这几天,记者联系了余杭区人才办专职副主任姚芳燕。她说:“推介会的成效正在逐渐显现。7月底,其中一位引才使者引荐的人工智能项目及相关人才引进,已在积极洽谈中。”

  清华大学有绍兴日,“兰亭雅集”北京版出炉

  古城绍兴已有2500余年建城史,历史上孕育了“华夏先祖”大禹、“中华书圣”王羲之、“心学大儒”王阳明、“民族脊梁”鲁迅、“人民总理”周恩来等杰出代表,被赞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记者多次从绍兴市驻京联络处主任冯国强那里了解到,古城绍兴同样求贤若渴。

  近年来,绍兴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持续推出招才引智专列,求贤若渴的声势不断壮大。近三年,全市年均新增大学生超12万名,成为长三角区域最受年轻人才青睐的城市之一。

  统计数据表明,2020年以来,绍兴市共引进来自北京的院士专家工作站24家;北京高校本科及以上的毕业生1350余人,其中博士67人、硕士294人;来自北京高校的选调生416人、选聘生58人,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各17人,中国人民大学12人。

  记者发现,绍兴在京招引人才注重战略、战术,具体打法很多样。他们最近几年在北京“抢”人才的时间节点,都非常巧妙地打出了“时间差”。时间上,一般会选择在10月底、11月初开始,至寒假前结束。之后通过各类联谊会或论坛,针对高校学子在假期组织“在京学子绍兴行”活动,以实打实的姿态提升人才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人才作用发挥。

  “我们想把北京的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资源‘循环’到绍兴去,更好助力绍兴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冯国强表示。

  8.jpg

  2022北京·绍兴人才节开幕式现场

  2022年11月8日,作为“2022中国·绍兴‘名士之乡’人才峰会”的一个组成部分,2022北京·绍兴人才节拉开帷幕。与一般的活动不同,这个人才节的举办时间从当天起至2023年1月上旬,跨度长达两个多月。

  7.jpg

  2022北京·绍兴人才节开幕式上的人才项目签约

  在这两个多月里,绍兴全市驻京干部密集开展了“拜访”“走进”“遇见”等6个系列的活动。仅在“走进系列”活动中,他们在50天内,紧锣密鼓走进15所以上知名高校、20家以上金融机构、25家以上科研院所、25家以上央企国企以及30家以上高新技术头部企业,从中发现人才,寻找合作机遇。

  8.jpg

  在京绍籍学子联谊会成立仪式

  今年4月16日,在京绍籍学子联谊会宣告成立。成立仪式上,绍兴市驻京联络处作为主办方,特意安排了“在京绍籍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主题沙龙”。出席沙龙的,有科学家、艺术家、企业家,也有莘莘学子。

  这个有关人才的沙龙,被誉为北京版“兰亭雅集”。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文斌是绍兴人,同样擅长书法,他特意提到:公元353年4月,时任会稽内史的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饮酒赋诗,写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史称“兰亭雅集”。

  9.jpg

  在京绍籍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主题沙龙

  “书圣王羲之‘兰亭雅集’,与在京绍籍学子联谊会暨青年学子成长成才主题沙龙,两者相隔整整1670年!这不仅仅是跨越时空的一种巧合,其背后体现的是绍兴人从古至今对人才的重视与厚爱。”梁文斌说。

  今年8月5日,在绍兴市驻京联络处的牵针引线下,古城绍兴迎来了“亚洲校园联盟”绍兴行的四国高校学子。来自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日本立教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40余位师生,在绍兴参观鲁迅故里、鲁迅纪念馆、鲁镇,以及蔡元培故居、兰亭景区、黄酒博物馆、西施故里、嵊州越剧小镇、浙东唐诗之路等,体验绍兴风味,领略绍兴文化。

  这是“在京学子绍兴行”的升级版。“吸引人才,我们首先要让他们了解绍兴、从心底里认可绍兴。”冯国强表示,“厚植在绍兴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就是很好的桥梁与纽带。”

  名城绍兴,奔“越”而来。在北京,名城绍兴还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与高校在人才培育、资源协同、文化传播等方面持续深度合作。2019年11月5日,“北京·绍兴周”活动走进北京大学;2023年4月20日,“清华大学·绍兴日”活动在清华大学举行。

  冯国强认为,这是绍兴与北大、清华等高校的青春之约、发展之约。

  人才引进来,也要用得好。绍兴正围绕着人才储备、人才使用配套服务等一系列政策,为高端人才打造生态雨林。

  绍兴籍学子沈可惟,前年夏天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后,毅然回到绍兴,投身家乡建设。此前,她也曾考察过北京、上海的就业市场,一番仔细分析后,绍兴给出的发展前景深深地吸引了她。今年7月初,沈可惟从柯桥区福全街道副主任调岗绍兴运动员接待饭店,担任杭州亚运会绍兴赛区综合协调相关工作。“古城绍兴日新月异。未来这里的‘东亚文化之都’建设,可以让我更好地为家乡发展服务。”她说。

  同样从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的何艾琛,则是参加了2020年初的“在京学子绍兴行”活动之后,决定去绍兴工作的。她是湖北黄冈人,学的是计算机技术专业。“绍兴吸引我的,除了这块土地上古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对人才的重视。”她说。

  何艾琛是选调生,3年前开始到绍兴市财政局数字财政管理中心工作。她在这个中心工作了一年后,被选派到福全街道基层锻炼两年,一年当驻村干部,一年在街道工作。“绍兴的这种选人用人方式,我非常喜欢。”她说,“两年基层工作经验,开拓了我的视野,给了我全新的人生体验,可以让我更好地了解绍兴、喜欢绍兴,也可以让我在未来的工作方式上更接地气。”

  嘉兴这家实验室,已引进6名院士

  “走出去”抢人才,是为了更好地“请进来”,让更多院士、专家、乡贤以及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创新创业。这其中,驻京机构的力量功不可没。

  北京海淀区翠微中里一幢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老式高层楼,是嘉兴市驻京联络处的办公地点。这里办公条件比较简单,但嘉兴这些年从北京招引高端人才的成绩可圈可点。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浙江应用技术研究院、南湖实验室、南湖研究院、“南湖之窗”……嘉兴市驻京联络处主任王刚对这些业绩如数家珍。

  10.jpg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

  作为嘉兴最早引进的研究机构,王刚向我们首推了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简称“长三院”)。“今年,刚好是研究院建院20周年。”他说。

  这家由浙江省人民政府与清华大学联合组建的研究机构,位于南湖畔的嘉兴科技城。2019年,长三院作为唯一创新载体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规划,2020年作为浙江省唯一新型研发机构获评国家“十大产学研融通组织”。

  支撑这两个宝贵荣誉的,是一连串让人赞叹不已的战绩。

  20年来,长三院探索走出了一条省校合作的有效模式,在生命健康、生态环境、柔性电子等关键领域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研发平台8个,研究所(中心)80余家,承担科技项目1500余项。

  截止目前,长三院不仅孵化培育科技企业2700余家,上市企业或并购90余家,规模超百亿企业近20余家,推动卤化丁基橡胶、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高频滤波器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还在美、英、德等国家设立了10家离岸孵化器,建立“全球联动、离岸孵化”的精准引智网络,为浙江引进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800余人。

  11.png

  南湖实验室

  南湖实验室是王刚向记者重点提及的另一家高能级科研平台。2020年5月,南湖实验室落户嘉兴南湖区湘家荡,是浙江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正积极部署纳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布局体系。

  令人瞩目的是,这家由北京大数据先进技术研究院提供科研支撑的科研平台,聚焦生命健康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前沿性、颠覆性、引领性研究,已引进6名院士领衔六大研究中心。

  11.png

  南湖实验室

  据南湖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家新型研究机构成立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已发表2项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研发现,落地3个超亿元的科技产业项目,承担4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

  与此同时,南湖实验室高端人才不断集聚,已汇聚各类人才241名,博士以上学历占比56%。

  13.png

  海盐核医学中心建设规划研讨会

  王刚还提到了位于海盐县的核技术应用(同位素)产业园。今年2月,在海盐核医学中心建设规划研讨会上,来自北京等地的12名顶级核医学专家为其出谋划策。目前,以秦山核电为牵头单位打造的核技术创新中心,正积极联合清华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及上下游企业,共同申报浙江省核技术应用创新中心。

  家乡搭台乡贤反哺,金华这套组合拳有成效

  把北京等地高端人才“请进来”,人才辈出的浙中金华市动作频频。“家乡搭台、乡贤反哺,是金华的模式之一。”金华市驻京联络处主任桑国平告诉记者。

  金华素有“小邹鲁”之称,人杰地灵。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现有海内外金华籍高层次人才3万多名,不少人才活跃在时下最热门的新兴产业领域。以尊师重教的东阳为例,近年来,东阳已培养出了13位院士,100多名高校校长、科研院所负责人,1300余名博士,1万多名教授以及教授级高工。

  14.png

  金华双龙科创人才周

  今年4月23日,在第三届金华发展大会召开之前,金华市双龙科创人才周发布会举行,首届双龙科创人才周系列活动启动,当地迎来首个“金华人才日”,不断凝聚高质量发展的“智”与“力”。

  桑国平介绍,金华市已连续十一年实施“双龙计划”,打好以会引才、以赛引才、以才引才组合拳,连续四年实现集聚百名高层次人才、5000名硕博士、10万名大学生、10万名技术技能人才“百千双十万”引才目标,城市人才吸引力跻身全国第22位。

  15.png

  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便返乡参加了今年的第三届金华发展大会。此前,由他领衔设计的望山隐庐项目已落地金华婺城区。在家乡,他尝试将乡村在地资源与现代艺术资源融为一体,用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打造美丽乡村,实现美丽中国梦。比如,他对村中的废弃养猪场进行改造,打造成酒吧、青年旅社、酒店、艺术家工作室等,用于旅客体验居住及村民休闲;同时引入猪栏文创,以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

  “金华是我热爱的故乡。我希望通过‘新上山下乡运动’带到乡村的巨大机遇,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俞孔坚表示。

  在京招商引资,是浙江驻京机构的职能之一,哪怕三年疫情期间也没有中断过。近些年,浙江各地还派出了庞大的招商队伍进驻北京。招商干部们发挥新“四千精神”,建平台、入圈子,访高校、跑央企国企,引进了不少来自北京的好项目大项目。繁茂的组织藤蔓,下期记者继续探访浙江驻京机构,看浙江招商干部如何奋战,在北京讲好高质量发展的浙江故事。

  【相关链接】

  北京大红门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一

  从北京大红门迁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

  “大红门浙商已经在永清趟出一条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三

  北京马连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诀——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四

  跟上时代,从浙商选择看马连道未来——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五

  北京新发地里浙籍“大王”探访记(上)——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发地探访记(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冲浪”北京中关村?——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八

  从北京故宫到浙江温州,跨越时空的文化中轴线——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九

  富阳竹纸的故事,在北京前门向世界推广——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

  从天安门广场大花篮看“四千精神”,80后“双骄”在京创业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一

  “朱炳仁·铜”开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进百姓家——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二

  正乙祠戏楼 清朝“北漂”浙江人之家——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三

  北京的绍兴故事 鲁迅故居与长孙周令飞——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四

  一份《京报》诠释一生!邵飘萍身上的时代精神永不过时——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五

  南花北移,璀璨京都!北京“越研会”了不起的36年——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六

  小文创里有大文章 这位浙商从北京走到“奥运文化中央”——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七

  一眼望到紫禁城!85后浙商打造“中国最美书店”——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八

  探访藏在北京胡同里的浙江美食(上)——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九

  探访藏在北京胡同里的浙江美食(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

  与京城“文人老饕”赵珩聊浙江美食——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一

  用画讲述运河故事,58个遗产点如何串珠成链?——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第一批沿着大运河“北漂”的浙江人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三

  宜打卡收藏!最新版京城浙江美食地图来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四

  探访浙江驻京机构,看繁茂的藤蔓长出怎样的嫩芽新枝——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五

  一个课题背后的“藤蔓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十六

上一篇:北京:线上免费戒烟项目启动第二批志愿者招募
下一篇: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让城市文化“根脉”枝繁叶茂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