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江苏探索|让城市文化“根脉”枝繁叶茂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让城市文化“根脉”枝繁叶茂

  从《新华日报》报道看南通濠南历史文化街区的风雨变迁

  南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城区现有历史文化街区4片。位于城东南濠河畔的濠南历史文化街区,经历了修复、改造后,蜕变成近代南通“一城两茂”的标志区域,也凭借着张謇IP,在历史遗迹与现代文旅融合中创造出了更多可能。

  濠南别业

  历史文化风雨后重放异彩

  濠南是南通近代文化、博览、商务、园林最集中的历史街区,建筑中西合璧。现存南通博物苑、濠阳小筑、女工传习所、上海银行南通分行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说到濠南,总绕不开闻名已久的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前身为“通州博物苑”,是中国第一家公共博物馆,于1905年由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初建时,藏品分天产(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1933年统计藏品总数为3605号。展馆有南馆、中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室内展品有古物、标本、艺术品、模型等,室外展示有活体动植物、大型文物标本等。可惜的是在1938年曾遭日军破坏、掠夺,散失了大量文物。但在经历过战乱、重建、恢复后,如今的南通博物苑已然成为南通经久不衰的旅游地标,也支撑起了濠南片区的文化脉络。

  与南通博物苑同样备受瞩目的濠南别业,是张謇故居,主楼是一座英式建筑,曾作为我国近代吸收西方建筑艺术的典型范例。“坐落在南通市城区东南濠河畔的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由国家文物管理局拨款二十万元,正在加紧修复,明年五月份可对外开放。‘濠南别业’建成于一九一五年,建筑面积达二千多平方米,张謇在此居住直至逝世。修复后的‘濠南别业’将陈列张謇书稿手迹和部分遗物,并作为南通博物苑的一部分,接待来宾参观。”1984年11月5日《新华日报》第四版刊登了《南通张謇故居正在加紧修复》,保护历史文物,从文化重建中让城市绽放光彩,南通市人民政府用实际行动极力抢救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珍贵遗产。

  1995年10月31日,南通博物苑建苑90周年,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化厅(现江苏省文旅厅)、南通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纪念南通博物苑建苑90周年庆典。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为建苑90周年题了词,时任江苏省省长郑斯林、省委副书记顾浩发来贺信。

  “90年来,饱经沧桑的南通博物苑由小变大,苑藏文物标本由少变多,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现拥有设施较为先进的文物库房和建筑群馆。据统计,苑藏文物近4万件、标本6000多件,成为一座有时代特征的综合性博物苑。”1995年11月1日 《新华日报》头版报道了《隆重纪念南通博物苑建苑90周年》,南通博物苑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擦亮金字招牌从濠南改造做起

  2002年7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专家、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在对南通的城市建设和文物保护认真考察后,从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史的角度提出:“张謇先生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

  “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称号被南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还将其作为南通“人文生态”的核心,进行规划建设。2003年,南通规划部门列出了158项南通近代遗迹遗址,濠南片区的改造是当时工程的重点之一。

  濠南路串联着张謇故居、博物苑、五公园等诸多历史遗存,是南通近代历史的精华街区。但当时沿途杂七杂八的门面房就有40多家,破烂不堪,道路拥堵。一段780米长的“卡脖子路”几次要改造都半途而废,争论了很多年,始终没有结果。

  “工程启动之初,市民们猜测纷纷:这次肯定又是半途而废。然而,市委、市政府向市民郑重承诺:不仅要建成,而且要建好。3个月后适逢国庆节,改造好的濠南路精彩亮相:通透精美的路边栏杆,移步换景的亲水平台,讲述历史的雕塑壁画……南通市民扶老携幼,争睹‘南通第一街’。”2006年3月12日《新华日报》A01版上,一篇《城市名片·城市精神·城市跨越——解读南通经济社会“撑竿跳”的精神动力》的文章见证了濠南路的改造。

  不仅如此,南通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决定实施南通博物苑新展馆建设工程,并邀请吴良镛教授担纲新展馆及总平设计,规划设计方案于2004年7月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2005年5月,南通博物苑新馆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新展馆的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完整与和谐,把新展馆的建筑分散成几块,再巧妙地加以组合,将博物苑的历史建筑和张謇先生的故居濠南别业有机连接起来,与苑外古代的太平兴国寺遥相呼应,贯穿了一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发展主线,形成一片完整的建筑组群。据了解,新展馆占地面积12965平方米,建筑面积6330平方米,由自然馆等6个展厅、1个多媒体演示厅、地下库房和办公区等组成。”2004年5月30日《新华日报》A02版《南通博物苑新馆奠基》报道中介绍说。

  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充实完善现有的纺织、给水、建筑和蓝印花布等7个馆所,新建展示南通的体育博物馆、教育博物馆、珠算博物馆等6个馆所;对李方膺、张謇、赵丹等名人故居及濠河附近的文庙等古建筑加以修缮……一系列围绕濠河片区以及各类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也于2000年后逐步推进,南通市计划打造一座“博物馆城”。

  从濠南片区的道路、博物馆群改造中,我们看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块金字招牌被南通越擦越亮。

  沉浸式体验古遗迹 街区焕新活力

  濠南路经过一连串改造翻新,成为南通市民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首选地。体现着浓浓民俗风情的“强国梦痕”“江海风”大型浮雕前,老人们常向亲友、孩子讲述濠河边的历史。

  “这里有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博物苑。在濠河周边已形成以国家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中国珠算博物馆、中国审计博物馆和纺织博物馆、沈寿艺术馆等28座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馆群。”2010年6月11日《新华日报》A04版上,《抢抓两大机遇 加快两大转型 把南通建成名副其实的北上海》一文中对濠南有这样的描述。

  2021年9月,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编制了《南通市区历史文化街区标志牌设立项目方案》,对寺街、西南营、濠南、唐闸4个历史文化街区的挂牌方案进行意见征求。方案中提到,计划将濠南街区与濠河景区相融合,形成以近代风貌及文化博览、旅游、休闲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沉淀着悠久历史的濠南路将以历史文化街区的新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

  今年3月,濠南历史街区文化遗产解读首期工程完工,一块块包含中文介绍、英文简介、景区旧照和二维码的文化遗产解读标牌镶嵌在濠南路沿线的栏杆上。值得一提的是,标牌上每个二维码都能扫出更详细的音频导览。崇川区文旅局社文和文物科科长韦峰介绍说,在经过多次调整修改方案后,最终以栏杆为载体安置解读标牌,这样既不影响城市景观,也能让游客在移步换景时拥有沉浸式文化体验。据了解,随后的文化遗产解读二期项目也将以更生动多样的形式展现历史遗迹。

  濠南历史文化街区在经历修复改造、完善丰富后,一座座古老的历史遗迹变成了可听、可看、可读的生动文化故事。南通博物苑适应时代变化,开办如夜游博物馆、南通非遗技艺展览及体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当地居民及游客的体验,“奉天牧羊”“方圆无语”等系列文创,以及紧扣张謇IP设计的文房、纸品等文创备受瞩目。濠南街区的不断突破创新,让文旅融合为城市历史文化“根脉”注入更多养分。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上一篇:这道“最美风景”背后的“浙江魅力”
下一篇:河南联通提升经营管理人员专业能力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