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东坝:守护文化根脉 留住记忆乡愁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09-16
手机版

  “又香又脆,还有嚼劲。”“味道正宗,吃出了小时候的感觉了。”处暑已过,随着天气转凉,南京市高淳区东坝街道沛桥村芳勤糖坊又热闹了起来,这几天,麻饼刚一出炉,就被等候多时的市民、游客抢购一空。“沛桥麻饼有120多年的历史了,每年的8月份到第二年的6月份是生产旺季,我们一直坚持传统的制作手法,留住老味道。”沛桥麻饼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连生说道。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近年来,沛桥村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留住“根”、守住“魂”、记住乡愁,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文化动力。

  小小沛桥赛苏州

  有河名沛溪,有桥因名沛桥,有村因名沛桥村。沛桥位于沛溪河上,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6),民国6年(1917)重建,为三孔石拱桥,全长32米,面宽4.25米,桥东侧建有门楼式桥头,别具特色,现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沛桥横贯东西,沟通南北,一度成为区域交通枢纽。“以前东坝、下坝一带百姓去高淳县城,这里是陆地通行的必经之路;而且沛溪河直通固城湖,行船上可达高淳、芜湖等地,下可抵苏锡常太湖地区,沛桥成了水运要道、物资集散码头。”沛桥村网格员陈大水介绍,沛桥地处高淳山乡、圩乡交界处,便利的水陆交通,带来了人流物流,催生了商贸集市,民间流传着“小小沛桥赛苏州”的说法。

  “我家几个亲戚都是开店的,那时候可热闹了,天天车水马龙。老街上商铺的房子进深都很大,清一色的‘前通街、后通河’。”今年84岁的柏火木老人至今还记得儿时的沛桥老街,“可惜1983年发大水,老街损失严重,后来就慢慢衰落了。”

  《高淳县志》也记载了沛桥街市的盛况:“由南向北400公尺的石墁街道,两旁店房、住房整齐,传统店铺、作坊甚多。”据了解,鼎盛时期,沛桥老街有糖坊8家、豆腐坊7家、南货店5家、肉铺2家、中药店2家以及染坊、浴室、油坊、铁匠铺等各类商铺。如今,沛桥老街已湮没于历史烟尘中,古沛桥被精心保护,修旧如旧,成为村庄的地标建筑,依然屹立在沛溪河上。它凌波戏水、风韵犹存、古朴风华,见证了曾经的辉煌,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

  非遗麻饼香传承

  “我最大的特点是肯吃苦!”陈连生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正是凭借着吃苦耐劳精神,沛桥麻饼制作技艺已在陈家五代传承,被列入高淳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制作麻饼首先要熬制麦芽糖。麦芽糖,顾名思义是用麦芽做成的糖。先把小麦洗净浸泡促其发芽,发好的麦芽切碎捣烂拌入蒸熟的糯米饭中,反复搅拌后保温使其发酵,然后将发酵好的糯米饭用纱布滤汁,接着放入铁锅熬制……手工麦芽糖,十多道工序,全凭一双巧手。“这个老行当是家传的,我曾公手里开始的,曾公传给我爷爷,爷爷传给我父亲,我跟父亲学的。”陈连生介绍说。

  “熬制好的麦芽糖和上面粉,搅拌成面团,再分成小块,用手压成饼皮,随后包上馅料,馅料一般有红糖、杏仁等;接着打麻,饼面打麻要均匀、不重叠,再粘上白芝麻,放入烤箱烧烤,大约1分多钟,当听到芝麻的爆裂声,就可以出炉了。”祖传的老手艺,陈连生从20岁接手,已坚守了整整42个年头。香甜酥脆的沛桥麻饼,依然延续着百年老味道,留住了舌尖上的旧时光。

  

  “饼”承传统工艺,绽放“非遗”之花,沛桥麻饼芳香传承。陈连生的儿子陈应富也掌握了这门传统技艺,作为第五代传承人,他有了更多的想法:糖坊创建成了区级小作坊示范点,积极申报市级非遗项目,推行线上销售模式,让非遗“土特产”在传承中创新发展,香飘远方。

  高跷踩进大都市

  “2021年除夕,我们的踩高跷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说起踩高跷,沛桥人一脸自豪。

  “清朝末年,沛桥有个能工巧匠叫柏许昌,他擅长木雕,雕刻的戏剧人物栩栩如生。后来大家商议兴办踩高跷,扮演的人物就根据柏师傅雕的脸谱进行化妆,踩的高跷是用传统的‘高脚马’改装的,可以说踩高跷是沛桥人自创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沛桥踩高跷拥有‘知识产权’。”沛桥踩高跷表演队负责人陈华华介绍说,踩高跷是沛桥人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踩高跷锻炼了身体,凝聚了人心,弘扬了传统文化,形成了良好的村风民风。

  沛桥踩高跷久负盛名、长盛不衰,高跷以两根0.85米左右的木跷杆做成,中间钉耳,上装踏板,踩跷人将脚置于踏板上,再用绳子将跷杆紧缚双腿,然后立起即可行走、舞蹈。演出时,演员分别装扮成戏剧中的角色,演绎《桃园结义》《白蛇传》《穆桂英挂帅》等一曲曲传统戏文,分四个场次、共36个节目,融杂技、戏曲、表演、娱乐于一体,极具观赏性。

  “新手学踩高跷起码要反复练习十来天时间,上跷后,要走小步,不能停,脚步一停下来就容易摔倒,也可以用手中的道具找平衡。难度最大的是‘蚌精’,因为他身上穿着‘蚌壳’,表演时要一张一合,上下舞动,动作越夸张越生动,对身子的灵巧性和耐力都是很大的考验。”陈华华从18岁开始参加踩高跷表演,一直扮演“蚌精”角色,“我45岁时转入幕后,收了三个徒弟,现在他们都是骨干了。”

  经过几代人的悉心传承,沛桥踩高跷早已走出乡村,并建立了传承基地,还应邀赴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参加大型活动表演,大放异彩,广受赞誉,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古沛桥、踩高跷、麻饼是沛桥村的三张金色‘名片’,也是全体村民的情感寄托、集体乡愁,我们要结合古村落保护发展,深耕乡土文化,叫响地域文化名片,为乡村振兴培‘根’铸‘魂’。”文化是乡村的“根”与“魂”,沛桥村党总支书记陈红金说道,沛桥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与力量,续写乡村振兴时代新篇。

  通讯员:韦东宁、高明浩

上一篇:新生汪顺报到,宁波大学官博迎新!网友:你是懂流量的
下一篇:探索“新工科”人才贯通培养,这所中学21位新高一学子开启多样化学习之路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