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着家人复读12年,33岁还在高考:了解背后的真相你就不会意外
01
6月8日17点,2021年高考正式拉下帷幕。
在这场千万考军中,唐尚珺已经是第12次征战了。
时间追溯到2010年。
那一年,唐尚珺和很多考生一样,都满心怀揣着对名牌大学的向往。
很可惜,分数未达到本科线。
可在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村落,能考上大学,便已是圆了庄稼人的梦。
于是,父母满心欢喜地为他筹备学费,盼他能在专科院校学到一技之长,再不用回家种地。
但另一边,唐尚珺却悄悄地拿着这笔钱,去找了复读学校,这一读便是6年。
这6年征战,不乏有名校伸出橄榄枝,第五次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第六次考上吉林大学。
但,唐尚珺都不满意,继续陷入“复读-高考-复读”的怪圈。
直到第七年,早该大学毕业工作的唐尚珺,再也圆不了谎,无奈向家人坦白这一切。
然而,家人不仅没一句责怪,反而对他这种行为大为赞赏。
可是,当《高十》这部记录唐尚珺十年高考历程的记录片播出后,网络舆论却出现了两极化:
一种是将唐尚珺奉为考神,对他大加膜拜;
另一种,却是给他扣上了逃避责任的帽子,对他极力抨击。
但纵观唐尚珺的整个人生经历便会发现,任何一种评价对他来说,都算有失偏颇。
这12年,于外人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唐尚珺来说,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挣扎。
02
唐尚珺一家,世代为农,靠着几亩薄田求生。
没钱修排水沟,暴雨天屋前屋后都是积水,踩一脚全是泥泞;
唐母不过六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每日在田间地头忙农活。
我们设身处地去想一下,便能理解,唐尚珺迫切考名校改命的初衷。
对于自小农村长大,除了读书和干农活,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唐尚珺,高考是他为数不多的选择里,最好走的一条路。
第七次考取中国政法大学时,唐尚珺本打算就读。
只是,天意弄人。
唐尚珺拿到录取通知书同时,父亲也得了癌症,收到了医院病危通知单。
此时,一家高中为升学率以2万元奖学金,请唐尚珺去复读。
唐尚珺考虑到可以拿钱给父亲治病,他心动了,虽然这2万仅仅是杯水车薪,但他也要试一试。
就这样,唐尚珺与高校擦肩而过。
遗憾的是,父亲没过多久便病逝了;
唐尚珺此后高考成绩也呈下坡趋势,与当初报考中科大的意向越来越远。
直到第十次高考,考取了重庆大学,这所985全国重点大学,已算是很多人圆梦之选。
可唐尚珺却陷入非中科大不可的迷局中,和一届又一届考生拼时间、拼体力。
能量君很难去评判这个决定对错与否,只是觉得这件事,也许还有更优解。
不得不说,唐尚珺身上有很多优异的品质:
有天分,纵观全国千万考生,能考上政法大学凤毛麟角;
有毅力,能一如既往地备考十二年,确是常人所不能;
有孝心,在梦想和亲情抉择中,毅然地选择了亲情。
这些难得的品格,即便脱离高考战场,依旧能让他在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
但是,唐尚珺却没有给自己多一种可能。
其实,如果站在整个人生的维度去思考唐尚珺当下的迷局,高考这一步既然无法达成阶段最优解,那就把目标放长远一些,努力在下个阶段赢得大满贯,达成人生的最优解。
破除了高考唯一的局限性,他以后的路便会宽阔许多、选择也会更多元化一些。
若论改变命运,高考之外,只要有坚持向上的学习力,在人生任何一个岔路口,都有可能逆袭翻盘。
03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过北大保安张俊成的故事,他的人生经历,或许能给唐尚珺的困局提供另一种可能。
和唐尚珺一样,张俊成也是苦出身。
张俊成家的土坯房
家有七兄妹,从小没吃过一顿饱饭,冬天最冷时,脚上没穿过不露脚趾的鞋。
最左边为张俊成
因为穷,张俊成初中毕业便去打工,炸山洞、捡铁石、背矿都做过。
后来,有了去北京当保安的机会。听说按训练成绩分配工作地点,张俊成没日没夜地加训,在500名保安中博得第一。
别人做保安混时间,他却用军队站姿要求自己,最终成了北大一张活名片。
张俊成照片被印在北大地图
他还“多管闲事”,做起外国游客的学院导游,从零开始学习英语;
因努力精神可敬,北大英语教授鼓励他去和学生上英语强化班;德语教授利用晚上给他开小灶,授课哲学。
就这样,张俊成通过旁听拿到北大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证,其中勤恳与艰辛可想而知。
但张俊成的人生并未止步于此,在北大高薪挽留时,他毅然回乡,用一己之力托举更多寒门学子走出山村。
从中专院校老师到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张俊成每一步都是奋力拼搏后的馈赠,他不是天生的锦鲤,却是逆天改命的王者。
同样作为寒门,如果张俊成执着于高考翻盘这条独木舟,便不会在工作几年后拿到北大毕业证,更不可能在五年里,以一校之长教育初心,向企业和社会输送数千人才和大学生。
高考的确是一条相对公平、晋升上层社会的通道,但却不是唯一通道。
世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底层上升通道真正需要的,是一颗永不停止的进取心。
正如张俊成所说:不跟别人攀比,先想办法超越自己。
因为每一次超越,都是向更好的生活再进一步。
而在人生任何一个维度有太多执念,只会陷入自我困顿的死局,失去了向前一步的大把时间和适时机会不说,还有可能因此背负更多的压力,一辈子都在挣扎中彷徨不前。
更可况,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能力同样成了评估的标准。
04
2020年6月,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完成了上海落户。
2020年12月,临港新片区有20位技能人才入选“临港工匠”,他们没有高学历,却凭着精湛的技术成功落户上海;
不仅如此,全国各大二线城市也相继出台了人才落户的政策。
这种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也恰恰说明了社会对于非高学历人才的包容性。
唐尚珺的困局,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家里祖祖辈辈为农,生活圈又极为封闭狭小,高考是他们能想到的唯一一条走出农村的道路,所以才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坚持;
当然,也有唐尚珺的性格使然。
十二次高考路,让他从一开始地执着,发展到非中国科技大学不可的执拗。
推测一下,在唐尚珺复读的众多原因中,也许还有着对父亲的愧疚。
父亲在世时,没能让他看到自己去北京上大学,成了唐尚珺一辈子的遗憾。所以才会在后来的五年间,再次用复读麻痹自己。
这样的唐尚珺,其实代表着我们一部分努力却又偏执的人。
但跳出这种非名校即失败的角度,生活依然不乏各种高考大学不如意、专业不称心,却仍在日后有所作为的人。
他们大多没有拘泥于高考这一站的失意,而是用奋发向上的态度,最终博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生命内完成既定目标,最好找到概率最大的通道去实现,而高考绝非是唯一一条通道。
所以啊,切莫因为一时的执念,而忽视了人生中更宝贵的东西,让无限的价值局限于生命中的某个阶段。
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金榜题名,追逐自己的星辰大海;即便未能如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属于你的辽阔,岂止这一方考场?
人生漫漫,巅峰相见。
上一篇:悲情明星王宝强,39岁才活明白,为何看重亲情的他,此时更动人?
下一篇:中国首位女乒大魔王,43岁仍气质出众,如今身居要职生活幸福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