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特教丨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期待生命的别样精彩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10-17
手机版

  秋日阳光熹微,走进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一阵微风袭来,桂花香混着豆沙香撞进鼻尖。

  “老师,我做了两个月饼。”

  “老师,我做的月饼是豆沙馅的,我最喜欢豆沙馅了。”

  时值中秋,又到了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师生一年一度的制作月饼环节,做好月饼的学生正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9月28日,“上游新闻2023‘走进特教’采访行”走进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

  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93年,是一所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职业高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秉承“期待生命的别样精彩”的办学理念,践行“一点一滴大变化”的校训,让特殊孩子学得快乐、活得精彩。

  用专业赢得尊重,为孩子创造更多可能

  在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句话:用专业赢得尊重。学校全体老师深谙其中的道理,动作康复教师周小娟也不例外。

  三年前,学校的小学一年级迎来了新生,但该年级情况很复杂,一共12名学生,几乎包含了学校所有特殊儿童类别。

  个体差异大、障碍程度严重,谁来带班?周小娟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

  通过教育诊断、课程评量、内在能力评价等方式,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专业评估,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特质;根据不同孩子的学习特质制定个性化教育计划,为每个孩子制定康复计划,上门给家长做示范指导;设置多样化的班级活动,通过模拟“小主人”游戏、“结对子”牵手散步、“摆鞋子”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秩序感……

  

  在和特殊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周小娟不断发现问题,收集问题,“走出去”培训,在实践中学习。在周小娟看来,特殊教育的特别之处,不是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而是学生需要什么,老师就学习、教授什么。

  在周小娟的带领下,“散沙”不“散”了。“孩子们有朋友了,会互相关心了,也学会了等待、忍耐和表达自己。家长们也从最初的不信任变成了现在的信任支持。”周小娟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探索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有效途径。学校开创了“高校教师走进特校成为导师”的师资培养模式,组织教师到国内知名特殊教育学校跟岗学习;组建了以动作、语言、心理和艺术为主的四个康复训练团队,定期开展训练和研讨活动;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工作,严格落实“一人一案”,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因材施教,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左脚抬起、右手伸出、胸前画圆、右脚斜踢……在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律动厅,学校排舞队的成员们正和老师一起排练。

  对培智孩子来说,缺陷补偿康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七年级的刘鑫洋是学校排舞队的一员,也是一名智力和语言双重障碍的特殊孩子。最初进校时,刘鑫洋很内向,不能和其他学生正常交流玩耍,遇到一点点问题都会崩溃大哭,也不知道什么是“笑”。

  刘鑫洋上五年级时,艺术专任教师安秋瑾观察到了他身体协调力不错,于是便拉着他进入了学校排舞队。

  

  “刚开始他不愿意,就在一边站着,但是经过一次次的排练,他愿意来跳舞了,而且动作一次比一次流畅,表情也更加自然了。”安秋瑾说,现在的刘鑫洋越来越阳光了,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

  在2023年第三届全国校园排舞网络展示大赛中,刘鑫洋所在的排舞队获得了特殊教育智力残疾组规定项目特等奖。

  据介绍,目前,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开展培智教育。在培智教育中,存在学生障碍类别多、障碍程度不同等情况,由于学生个体差异大,个体评价标准很难统一,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坚持“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课程观,实施“生命、生活、生长”三生课程。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单元主题下的分科教学,低年段以发展性课程为主,中年段以功能性课程为主,高年段以“适应性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为主。同时,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乡文化、实践活动等融入常规教育教学中,并开设了艺术、康复、职业教育和家校共育等特色课程,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老师,看到孩子们的进步,会觉得特别幸福。”这是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们的共同心声。

  建校30年来,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坚持躬耕其身,立德树人,先后获得了“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特殊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和“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等荣誉。璧山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彭小东表示,继往开来,学校将持续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每位特殊孩子带来生命的别样精彩。

  (文/徐小迪 图/张中宇 部分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骆丹    责编:范圣卿    审核:王广江

上一篇:越秀交通基建(01052)附属授出有关随岳南高速公路大修项目的大修协议
下一篇:2018年江苏成考高升本省控线上预填志愿投档分数线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