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黄山:24小时“不打烊” 倾心救助显担当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6-30
手机版

  近年来,黄山市救助管理站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把办实事、解难题贯穿于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按照黄山市民政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要求,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救助工作相结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需要帮助的人民群众,救助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据统计,自2012年以来,全市共救助8125人次,其中成功为454名走失人员找到亲人并护送返乡。

  竭尽所能 寻找回家路

  与家人走失的受助人员情况普遍较为复杂,部分人员因为存在智力残疾、精神障碍等疾病,能够提供的有效信息有限。因此,为他们寻找回家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早些年,寻亲只能通过走访询问,手段传统单一,寻亲之路很漫长,我们走得也很艰难。”救助站副站长张昱回忆道。但不管多难,总有一种坚定信念不断驱使他们执着向前,让这些与家人失散的受助人员能够早日返乡。为提升救助寻亲成效,站内工作人员经过摸索实践,逐步建立了寻亲“四步”工作法,即引入公安DNA比对、网络寻亲、人像比对、重点问询的方式。对查找不到身份信息的人员,进行重点询问和人像比对,24小时内在“今日头条”、中国救助网等平台发布寻亲公告,并精准投放至受助人员疑似走失地区。在滞站7天内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数据进行比对等,竭尽所能帮助他们寻找回家路。

  2020年8月,在屯溪区徽骆驼广场走失的晓徽(化名)终于等来了焦急寻找他的父母。因有智力障碍,与晓徽沟通存在很大困难,救助站工作人员一边安抚孩子情绪,买来零食和玩具,一边不放过每一丝可能的线索,积极开展寻亲。见到走失的孩子,晓徽的父母热泪盈眶,一家三口紧紧相拥。“真的感谢你们,才能让我们一家团圆。”救助站的悉心照料让晓徽父母感激不已。多年来,像这样的温馨场面在这里经常上演,截至目前,该站无一滞留人员。

  特殊时期 救助不停歇

  2020年3月24日,一名在屯溪老街附近流浪的89岁老人被老街派出所护送至市救助站。因正值疫情防控期间,市救助站立即启动紧急救助程序,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将老人送往定点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和基本健康检查。经过耐心询问,工作人员了解到,老人前不久从浙江省某市独自来黄山市旅游,因患有阿尔兹海默症,身上钱财用完后便开始了流浪。联系到老人所在社区进行核实确认,两天后,当地社区工作人员便驱车将老人接回户籍地。离开时,老人不停地与救助站工作人员挥手告别。

  特殊时期,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人员处于流动状态,来源及情况复杂,给救助工作带来了更多挑战,但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并未就此停歇。他们为每名来站受助人员申请做核酸检测,应救尽救,织紧织密救助管理服务底线,在保证抗疫的同时,不放弃每一丝希望。2020年,黄山市救助站荣获“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该站也是安徽省救助系统唯一一家获评单位。

  精细服务 筑温暖港湾

  对于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而言,救助站是一个可以给他们提供帮助,感受到爱的温暖港湾。

  黄山市救助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24小时救助热线畅通,救助车辆24小时备勤,值班人员随时保持待命状态。站内针对流浪乞讨救助区域及未成年救助保护区域实行分区管理,设有救助大厅、心理咨询室、活动室等功能室,生活日常用品一应俱全,满足不同受助群体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还设有医务室,配备专职医务人员,为入站受助人员的身体、精神、智力等进行基本诊断,提供日常简单医疗服务。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该站第一时间制定防控应急预案,强化防控措施,针对新入站人员严把体温检测、身体检查、以往病史、来路去向、困难需求等规定程序,进行核酸检测排除,对受助人员的居住和活动区域实行封闭式管理。救助区域早晚定时全面消毒,加强对饮食、药品、卫生、通风等安全防护,每天早晚进行体温测量,陆续为22名受助人员申请做核酸检测,实行分餐制,确保救助人员的食物安全及营养供给,实现全部救助人员和工作人员“零感染”。

  与此同时,该站积极履行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职责,为滞留困境未成年人创造温馨有爱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我们联合公安、城管等部门加强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为救助寻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众人拾柴,火焰才高,救助站站长杨用期望,今后能有更多爱心人士、公益组织及志愿者加入到黄山市救助队伍中,发挥社会力量,进一步拓宽寻亲救助渠道,让这座城市更文明,更温暖。(潘祯祥 胡兆文)

来源:中安在线

上一篇:“小品王”黄宏:24次登上春晚,13年突然缺席后,现如今他怎样了
下一篇:【篆刻欣赏】王燕云24节气篆刻,不一样的岁月一样的精彩(上)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