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华罗庚到底怎样一人?去世21年后,弟子爆料:官迷,人缘很差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7-17
手机版

数学家华罗庚,当代中国科技界巨星,大概但凡中国人都耳目能熟吧!前几年,某门户网站搞调查:“你最崇拜的数学家”,他高踞榜首,其次才是陈景润。

确实,华先生不只是众所公认的成就更高,其人生历经,可能也是比陈景润还要传奇、还要励志的:他1910年出生在江苏金坛一个清贫之家,父母只是在镇上经营丝绸店的村民,想上学都交不起学费,以至于小学都没毕业,只好回家帮衬着父母,做做杂务。而且,不久还感染了瘟疫,卧床不起半年后,命是保住了,但从此也不良于行,落下残疾。

华罗庚的厉害之处在于,自小就好像脑子里装了台机器,一心要钻研数学。他的父亲不支持他,发怒到要直接烧掉他的那些数学书,可就是这么一个10多岁的小孩,不顾衣食短缺,不顾残躯疼痛,不顾父母诟骂,竟然很快自学完《微积分》、《大代数》等专业数学课程。20岁那年,他发表《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一文,引发轰动,让这位小学未毕业之人,被引荐到了清华大学任教。

可以说,“像华罗庚一样学好数学”的教育思潮,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学子。而在我印象中,华罗庚先生也一直都是诚笃君子、淡泊书生人设。

直到昨天,翻到华罗庚先生昔日爱徒徐利治先生的一篇访谈,题为《我所知道的华罗庚与陈省身》,才发觉过去的印象,可能有所偏差。也许,华罗庚先生在现实生活中,形象可能也不是那么美好的,甚至有很多负面评价。


这篇口述文章,访谈时间为2006年10月2日,作者徐利治老先生,彼时也已是74高龄。他自己本身,本也是数学领域的大咖,其渐进分析、逼近论等研究,在国际都享有盛誉,被誉为“徐氏渐进公式”、“徐氏逼近”,且早在1985年就荣膺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直到去年3月份,他才去世。

据履历,华罗庚是他恩师。他1940年在西南联大上学时,就很受华罗庚先生器重,不断栽培,留下很多往来书信。1951年他从剑桥大学回国,任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那也是华先生苦心安排的结果。他与华先生交往很密了解甚深,也差不多只有恩而不怨,不存在“黑”他的动机。

实际上,通篇言辞都可见他对华罗庚的尊敬和感激。但在这篇访谈中,他还是透露了华罗庚先生身上不太“伟岸”的一些东西,也讲了华罗庚与陈省身等同行间不少“勾心斗角”之事,只是我依然觉得是很客观的。

作者的用心,不是揭黑幕、曝隐私,有意反省中国学术界,即便是数学圈这种高冷领域,也都普遍存在“文人相轻”的劣根性。

华罗庚与陈省身,号称当代华人数学圈的“双子星座”,都在30岁左右作出了世界水平的成就,华先生更是在此后成为大陆学术界一大红人。

徐利治眼中的华罗庚,极其努力,也乐于提携后辈,家国情怀很重,这是他身上的3大闪光点。他说,每次去华家,都能看到他正伏在饭桌上作研究,似是吃完饭就即可投入工作,从无懈怠的时候。他每回都是随机探访的,不存在“作秀”。

华罗庚对后辈也很好,努力提携,比如对他就很不错。华罗庚挖掘陈景润的故事,更是学术界一大佳话:有一天,华罗庚收到一封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信中大意是:我看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挺好,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问题你搞错了。这好比明珠蒙尘,望您能改正云云。


华读完这封“踢馆挑衅”的来信,没有生气,而是翻书计算,结果发现果然如该人所说。他不禁大喜过望,当天就在中科院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该信,并邀请这位无名青年来参加工作——而这个青年就是陈景润。可以说,没有华罗庚的“护驾”,一代明星陈景润是否还能脱颖而出,还是个未知数。

而且,华罗庚是真心爱国。1949年,他还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任教,待遇也极好,单年薪就有1万多美元,还配备有4个助教,完全可以在优渥的环境中冲刺国际声誉。但是,当他听说新中国成立了,立马打包回国。为啥,“要推动中国数学的独立”。


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比如同时的李政道,据巫宁坤《一滴泪》记载,那时一再约他一同回去报效祖国,但李政道完全不愿意。他的回答是,“这里条件这么好,干嘛回去洗脑”?

但是,在徐利治眼中,华罗庚先生身上,又确实有很“俗”的诸多面相。

比如,他在学术界人缘奇差,“没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同行们对他退避三舍。这一点,看岳南《北渡南归》一书,似也可印证:早在西南联大时候,华就是教员们不喜的人物,陈寅恪就表明不愿跟他在一块开会。包括钱伟长、竺可桢、周培源、竺可桢,这帮人并没一个喜欢他的。


同为院士的同行关肇直,更是厌恶他,直接批华,指责他是“中国数学界的大学阀”等等。还嘲讽他的数学研究,乃至理论脱离实际的产物,学术水平几十年停滞不前、知识老化等等。这些对立,也导致华先生于1963年愤而离开中科院数学所,将人事关系转到了中国科大。

而且,据徐说,华罗庚与人往来有点盛气凌人,联大教授没有和他来往的,“相对孤立”。他明白说,大家对华的业务很佩服,但对其为人颇有微词,当初评选“中研院”首届院士时,对于华罗庚的入选,内部炒成一团。同事陈省身、苏步青、姜立夫、许宝等就没有这个困扰,大家心服口服通过。他还讲到的是,中国学界,文人相轻风气很浓,分系统、分派系现象严重,华罗庚与陈省身就相互瞧不起。陈省身教学生,总说“不要学华某人”,言语颇为鄙薄。


最令我好奇的是,华罗庚在徐口中,俨然“官迷”,痴迷“做头头”,甚至不乏“谄媚”之态,是入世派。他说华对政治太感兴趣,曾亲口对他说“40岁以后要从政,要搞政治”。当初决心回国,除了抱负外,也有盘算,就是可以当清华系主任或中科院所长啥的。而且,华曾亲口对他说,还有一层重要原因,其实是担心孩子成年后必须在美参军——他不想送孩子送战场。

徐利治说,”华先生这个人,如果你让他当一国之首,他也是愿意当地”,为了权位可以毫不犹豫放弃数学,对地位和权力看得很重。是以,他回来时感觉“欢迎不大隆重”,分配房子也不是很大,“对待遇也很失望”。他不是很在意吃穿,但是在意派头、体面、官威、名利等,为此背后也搞过不少不宜多言的“是非事”。

徐先生也疑惑,“一个著名数学家,何以对政治这么感兴趣呢”。他自己总结,除了“学而优则仕”传统影响外,可能也跟华先生出身有关系。他说,华老来自底层,对这些诱惑难以抗拒,像同为一代大家的许宝騄就不一样,名门世家子弟,对名利一概不放在心上,也“喜欢议论政治”,但身段很清高,与华之热衷名利、醉心官场完全是两类人。

这些,就是徐老先生口中的故事。是非曲直我无法判断,只直觉到挺真实。

也许,人世间从无完人,我们不好也更不会去苛责华先生什么。只是偶然看到,好奇之外,也觉得有趣,颠覆了很多既往刻板印象,所以敢冒昧写来,议论一二句,聊作谈资。评判一个人,得看大节,微瑕岂能掩大德?


华先生为何如此热衷官场,为瓜众,我也确实不大理解。不过,我借此倒也想明白了一件事:那位哈佛物理学女博士后,愿意放弃教职,去深圳做一名正科级的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在科技界也许是存在传统的。也许,走仕途是要比搞科研更为舒服的,又或许华先生有着更大的抱负,总之人性所趋很难避免!只是,我们但愿这只是个例吧。

话说,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先生拖曳着残躯,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报告。本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华先生结束讲话时,心脏病突然发作,颓然倒在了讲台上。不管他如何热衷官场,最终他还是以一名学者的身份,告别了人世。


可以说,华罗庚先生“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那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今每年动辄几百万收入的中国科学家,还能做到吗?

上一篇:21岁未婚生子,因李嘉诚被扫地出门,现复出成女神
下一篇:上海21家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等单位开设241项活动构建“缤纷暑假”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