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上北大的“神童”,今成哈理工最红老师:衣着寒酸,吃饭舔盘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7-22
手机版

在金庸笔下出现了很多“高手”,最为神秘的一个当属“扫地僧”,武功盖世却鲜为人知。这种与世无争的“清净”一般人很难做到,毕竟自己有了实力以后,大多数都会飘起来,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殊不知最后自己才是那个“小丑”。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扫地僧”已经成了身怀绝学,却甘于平淡者的代名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人,也正是他们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无私的奉献社会,才会有如此美好的每一天。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就有这样一位隐藏的“扫地僧”,他的名字叫王晓琮,是一位高尚的人民教师。

看到这样的时候,相信很多人的心中已经有了三个疑问?

问题一,王晓琮是如何做到14岁就考上北大的?他到底有多牛?

问题二,既然是北大的高材生,为何会选择做一名普通的教师?

问题三,即便是哈理工的普通老师,也不至于吃饭舔盘子吧,在衣着方面寒酸是一种习惯,还是没钱?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逐一找出答案,看完之后你会有一种全新的认知。

首先,王晓琮出生的年代是六十年代,高考还没有恢复。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学习几乎是没啥用的,既不能当饭吃,还要浪费时间。但王晓琮并不这样想,在他的思想里,学习才是前进的动力。

所以,他一直都在坚持学习,而且正如他所畅想的那样,高考是会恢复的。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扩大了高等教育的入学门槛。因为在1966到1976年这十年时间里,上大学是由工、农、兵推荐的。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王晓琮平日里的认真学习有了回报之处。1978年,年仅14岁的王晓琮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省理科状元的成绩顺利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学习。

看来所谓的“神童”并非全部是先天造成的,更多的是后天的努力学习。不仅如此,1986年的时候,他又拿到了浙江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研究生。对于以后的工作,他选择了从事教育工作,工作的地点选择了哈尔滨理工大学。

而要说王晓琮到底有多牛,这可是有学生真实评价的。在2018年9月6日,文章《吃饭舔盘子的“锅炉工”,竟是14岁就上北大的“扫地僧”》中有这样一段话:

“其实他一直都很牛。他14岁就考上了北京大学少年班,18岁从北大毕业后,又考了浙江大学研究生。他是黑龙江双鸭山人,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哈理工。

他不仅数学牛,其他很多学科也很牛。

他英语水平很高,听说有一年,他用全英语给学长们上了一堂课。他曾经代表中国到美国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并且是唯一一位不用翻译的人。

“他曾经想去美国交流学习,但签证没有过,于是他就去了法国,他不懂法语,于是花半年时间把法语词典背了下来。”

如此牛气的一个人,去做其他行业也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在经济收入这方面会得到更大的回报,为何王晓琮却偏偏要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正如鲁迅会弃医从文一样,王晓琮夜以继日的努力学习,就是因为他心中坚信祖国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而祖国要强大起来,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出越多的人才,国家繁荣强盛也就有了坚实的后盾。

最后一个问题,王晓琮既然已经是教授级别的工作者了,在生活保障方面是很优越的了,为何还会出现舔盘子这样的事情呢?

王晓琮的肩上扛着责任,他不铺张浪费是因为他多年朴实的生活已经习惯了,能吃饱穿暖就已经知足了。

学生们都说:他外表不像老师,像捡垃圾的。夏天穿塑料凉鞋,冬天穿黄色胶鞋。鞋子破了,他也不换,一直穿着。

殊不知,王晓琮用自己的工资接济了好几个家庭条件艰苦的大学生,为了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这位普通的老师,倾尽了所有。

其实,这正是老一辈们的艰苦朴素精神体现。六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生活条件十分艰苦,能够看到祖国一天天强大起来,他们心中无比喜悦,但始终不敢忘了以前的苦日子。生活节俭是一种骨子里的美德,是每个人都值得学习的一种精神。

结语

正是因为王晓琮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得他成为了哈理工“头号男神”,最红、最受学生肯定和欢迎的老师。

学生在贴吧里这样谈王晓琮:

“他上课从不带教材,教学内容早已烂熟于心。”

“每一次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王老师都能精准口算。”

“无论多复杂的多少重的积分,他一律口算。”

“他能一眼看出谁的作业是抄谁的。”

王晓琮这样的老师,是值得每个人尊敬的。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师德之美,他用自己的所学所得让每一个课堂上的学子受益匪浅。

衣着寒酸,吃饭舔盘,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把自己的工资用以资助贫困学生,这是一种无私的精神。他是老师们的榜样,也是每一个人学习的楷模。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未来10年,比买房还赚钱的“6大产业”,普通人可以提前布局!
下一篇:16岁“巨婴”刘思琦:吃饭靠妈喂,零花钱上万,如今现状如何?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