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2022年考研333各科重点内容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1-10
手机版

  【温馨提示】:四科均按照重要程度排序,越靠前的越重要。大家可以结合以往已经背诵的内容,查漏补缺或加以温习巩固。

  

  一、教育学原理(基础)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八、教学(上)

  教学的概念;教学的任务。

  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几个教学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发展性、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九、教学(下)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等教学方法涵义和要求。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制。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的种类。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十二、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

  教师的角色。

  教师的素养: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专门的教育素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五、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七、课程

  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课程目标的设计。

  十、德育

  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德育原则:理论和生活相结合、疏导、长善救失、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因材施教、在集体中教育、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等德育原则的涵义和要求。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五、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十三、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概念;

  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学校管理法治化;学校管理人性化;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管理信息化。

  中小学管理体制: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二、中国教育史

  二、私人讲学与传统教育

  齐国的稷下学宫。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创办私学与编订“六经”;“庶、富、教”:教育与社会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学而优则仕”与教育目标;以“六艺”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论道德教育;论教师;历史影响。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学记》:学制与学年、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教学相长。

  墨家“素丝说”与教育作用。

  十二、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1.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论教育的本质;“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

  2.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职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3.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

  4.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

  5.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山海工学团、“小先生制”;“生活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6.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活教育”思想体系。

  五、理学和学校的改革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宋代“兴文教”政策;“苏湖教法”;北宋三次兴学与“三舍法”;积分法;“六等黜陟法”;“监生历事”;社学。

  书院;书院教育宗旨;书院教育的特点。“朱子读书法”。

  七、中国教育近代转折

  京师同文馆;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四、封建国家教育体制完备

  科举制度与学校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影响。颜之推论士大夫教育。

  九、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教育独立思想。

  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1922年“新学制”(名词解释)

  一、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学在官府”;“六艺”。

  ................................................

  三、外国教育史(教育思想是最重要的)

  (一)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论普及教育、泛智学校、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二)洛克的教育思想

  白板说;绅士教育。

  (三)卢梭的教育思想

  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

  (四)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心理学化;论要素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五)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传播。

  (八)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九)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梅伊曼、拉伊的实验教育学;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进步教育运动历程;昆西教学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道尔顿制;文纳特卡计划;设计教学法。

  (十)杜威的教育思想

  论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论思维与教学方法;论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十一)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要素主义;永恒主义;结构主义教育;终身教育思潮;赞科夫的教学理论。

  补充:

  产婆术(苏格拉底法)。

  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生计教育;恢复基础运动;《国家在危机中》。

  骑士教育、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

  四、教育心理学

  心理发展的内涵;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实质;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认知发展的阶段;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应用。

  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认知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发现学习。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接受学习的界定及评价。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四、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学习动机的需要层次理论;学习动机的认知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价值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八、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

  问题解决的内涵;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登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创造性的内涵;创造性的心理结构;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知识含义及其类型;知识获得的机制: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理解的过程;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记忆及其种类;遗忘的特点与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应用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知识迁移的种类与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

  七、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结构。

  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

  九、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道德认知的形成与培养;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心智技能。

  ................................................

  【参考文献】:333教育基础综合考研大纲、四川师大历年333考研真题等资料。

  举报/反馈

上一篇:朝阳实验小学:“一带一路”手拉手 “一班一国”看世界
下一篇:我国认可的非统招学历有哪些?这2种方式最抢眼!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