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有“故事力”的教师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全文长 4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我是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写作的人。无论是教书21年,还是在市政府研究室、市委政研室、市教育局专门从事文字材料写作的5年,其间没有一天不与“文字”打交道,不是在写,就是在“改”。

  我以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是立德树人的能手,还应是一名会讲教育故事的“高手”。

  写作,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还是教师的“魅力值”。

  如果要我来分享教育写作的心得,我觉得有四个关键词堪称“葵花宝典”。

  1

  关键词一:积累

  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一篇文章的高度、厚度和深度不是以文字长短来论的,而是以思想来论的。教育随笔的魅力,一半源自故事的鲜活,另一半则源自思想的深邃。因此,写作的最好准备就是平常的日积月累,我的写作习惯,可以概括“读”和“藏”这两个字。

  读经典、专著、时文、网文和诗词

  必读经典。这里的经典,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而是指理论经典。我非常喜欢读《习近平用典》《学习关键词》《习近平讲故事》等书。

  经典里有什么?经典里有思想,经典里有观点(名言),经典里有故事,经典里更有方法论。

  读完后,对新时代的思想,我们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对很多传统经典故事中的时代意义和哲理,我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对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如何活学现用,我们会有许多新启迪。

  我的体会是,经典,能让文章保持高度。

  研读专著。这里的专著,指的是教育原理类,或生命原型类的著作。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全集》、朱永新的《致教师》、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余映潮的《用奋斗定义时光》等等。

  这些专著里,有前瞻、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理论、观念和智慧。

  我的体会是,专著,能让文章充满智慧。

  选读时文。最权威的时文在哪里?人民日报(人民网)和新华网。当然还有各大省媒,如南方都市报、湖北日报等。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荆楚网这四大网媒的时评和专题文章,我几乎是每日必读。

  读社论和时评,就是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最精准的思想。

  我的体会是,时文,能让文章紧跟时代。

  常读网文。这样能保持文稿的鲜活,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写文章久了,最容易走向模板化、概念化,陷入死板和僵化。网上的鸡汤和鸡血文章,网友评论的段子文,能使我们的语言保持鲜活的味道。

  微信微博中同样有思想,有观点,只是他们有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表达方式。

  我的体会是,网文,能让文章贴近生活。

  多读诗词。领导人都是引经据典的行家。形象生动,诗意盎然。

  我的体会是,诗词,能让文章呈现灵动。

  收藏标题,收藏金句,收藏类文

  光读还不行,教师还必须是好文好题的“收藏家”。信息化时代,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摘抄”。“收藏”和“剪贴”,是最好的办法。

  成年人读书,总是感觉是读了记不住。大抵都是这样。我的习惯是,好文有三四遍读,我的这个习惯很受用。

  近十年,我收藏了很多“标题本”“观点本”“美文本”“素材本”,平均每年至少有2-3本的成果。收藏本也是笔记本,随时可以记,随时可以读。

  开会领导讲话不爱听或无关痛痒时就偷偷在下面读自己收藏的文章,一遍一遍读,反复读,久而久之,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

  积累的过程扎实了,也就很好地解决了教育叙事写作的“立场”问题。

  

  2

  关键词二:现场

  教师只有深入教育现场、聚焦教育问题、思考教育现象,才会写出好的教育随笔,这就是教育写作的“现场论”。

  最生动的“现场”在课堂

  以课堂为中心的写作,是教师最有价值的研究。

  一节有准备的,原创的教学设计,加以对课堂的自我观察和反思,就会生产出一篇生动的教学案例。经常性地对课堂进行研究,积累反思的思想碎片,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丰富的写作题材。

  上课中突然有所悟,有所发现,我都会课后及时把它记录和整理下来。观课也同样如此,观摩名师或同行的课堂,也可以进行教育写作。

  比如,一次观一名青年教师的首秀课《田家四季歌》,我由教师上课的细节,想到语文和生活的连接问题,帮助学生以建立生活经验来搭建思维的梯子。于是,我就有了一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连接”的教育随笔。

  最共情的“现场”在阅读

  写读后感,是最快速的专业成长。

  读完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后,我写了1万多字的读后感。我以为,读后感,浅层次的作用是,能将作者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高层次的作用是,能通过作者的思想引发自己的联想,触发新的思想。

  最丰富的“现场”在学生中

  站在学生中央,我们会看到很多平常看不到的美好和教育。

  学生的天真、可爱、童趣、未知欲和想象力,都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值得我们去发现教育的价值,研究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学生故事,看似寻常非寻常。要用心观察事物,要细心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一件小事值不值得写,关键就是要看它背后有没有超出事件之外的意义。学生的故事,光有发现还不够,还要思考和研究。

  教育叙事,最大的亮点在于价值,这就需要“提炼”。如果没有这个提炼,你给读者的就是一盘没有放盐的菜,除了故事还是故事,索然无味。

  在一个精彩故事的基础上,一旦提炼出一个“主题”,那么这盘菜就有了盐,吃起来就有味道了,就值得细细地品味、咀嚼、琢磨了。

  

  最深刻的“现场”在教育问题和现象

  有问题和有争议的教育,正是思想最活跃的地方。

  以教育问题为对象的写作,我们常称之为教育评论。针对某一种或一类教育现象发表观点,要做到“四有”,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尺度。教育评论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评论是“旁观者”,而其它的文体均为“当事人”。

  教育评论的力量,一是语言的力量,二是思想的力量。近三年,我一直专注于写教育评论的写作,先后公开发表近200篇教育时评。最大的收获是,语言越来越干净,越来越鲜活;思想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灵动。所以,写教育评论,可以使你的写作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为有源头活水来。学校和教室就是最生动也最丰富的“故事场”。

  聚焦课堂,研究细节和意外。因为,课堂是教育的第一现场,每一个细节和意外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

  聚焦问题,研究背后的原因和环境。因为,问题最有“叙事”价值。

  聚焦学生,研究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因为,学生本身就是故事,成长的过程就是故事。

  3

  关键词三:打磨

  好文章如同好课一样,是反复磨出来的。梁衡的“五字诀”即形(现场)、事(事件)、情(感情)、理(道理)、典(典故和依据),可以作为教育随笔写作的“重要标准”;思维立场、事发现场和价值收场,可以作为教育随笔写作的“基本结构”;好题、好段、好细节、好观点等,可以反复打磨力求“突出亮点”。

  打磨标题

  好的教育叙事,其鲜明的观点往往会通过一个“好题”呈现。

  观点鲜明,如《教育要看见每一个》;

  借题发挥,如《孩子,让我们一起做个深呼吸》;

  反弹琵琶,如《我给学生“道歉”》《不做一视同仁的农夫》;

  诗意盎然,《酿造班级好味道》;

  对比立意,如《报喜不报忧》;

  经验亮眼,如《一套“货币”让班级“活”起来》等。

  打磨细节

  细节比故事更重要。如果故事不够鲜活或特别,就一定要在细节上做足功夫。抓住最能体现教育观、教育规律的地方进行细节的放大。

  

  打磨思想

  例如,唐雪艳老师撰写的“生命叙事”《一个笔记本的故事》就写得很有教育味道。A同学的钟爱的笔记本不见了,恰巧B同学就有一个同样的笔记本。于是引发了猜疑和矛盾。

  在各持一词的情况下,A同学回家后对班主任表示不再索要这个本子了,班主任第二天送了同样一个本子给A同学。

  班主任没有再去纠结事件的是非曲直。且看文章的结尾:“教育不一定要追根溯源,弄个明明白白;弄清真相固然重要,保护两个孩子的自尊更为重要。”这真是一个令人意外又充满教育温度的“收场”。

  又如,魏洲老师的“生命叙事”《老师,我反对》,以一名学生公然对某评优对象提出反对为背景展开,老师在倾听其反对的理由后,没有作出评判,而是以微班会展开讨论,支持还是反对的意见各有道理,但再次投票的结果却是支持,且提出反对的学生也投了赞成票。

  文章中这样的“事发现场”,体现了鲜明的儿童立场和教育关怀:让孩子们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去碰撞去反思,远比老师去“灌输”更有意义。“敢于发声,挑战权威,学会质疑,这是不能被灌输的,也是不能被要求的。”这样的“观点”,自然能引起深刻共鸣。

  再如,写学生矛盾,从中感悟到一个人要涵养个人修为,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包容,这不是“教育叙事”的立场,教育叙事的立场则是如何帮助学生认识问题、化解矛盾、学会成长。

  同样是“故事”,“教育叙事”和一般随笔、故事的写法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体现教育智慧和方法的“关键场景”、处置过程和教育原理。

  由此可见,“教育叙事”的现场只有闪烁教育的智慧之光,才会产生“故事”的魅力。

  好文章还是“改”出来的。再好的文章,也要不厌“三回改”。改到何时为止,我送大家八个字:能删尽删,不多一字。

  4

  关键词四:分享

  有这样一句话:爱就大声说出来。教育也是如此,我们要做一个有故事的教育人,还要成为一个会讲故事的教育人。分享,既能彰显教育的魅力,也能凸显教师的价值。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写作,其实也就是网络写作。每一名老师都可以在网上建立自己和孩子们的“精神家园”,让家长看见孩子的成长,让同事看见职业的精彩,让社会看见教育的价值,深耕和打造自由的“精神牧场”。

  

  这些年,我以课堂、学生、家长为对象,撰写故事、随笔、案例和评论500多篇,其中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刊物公开发表文章200多篇,总字数早已突破100万字。我写文章虽没有去结集出版,但我为能成为师生心目中的“首席故事官”而自豪。

  有人很惊奇,我的时间哪里来?也有人问我,这样忙碌是为什么?

  第一个问题,朱永新教授给出了答案:忙碌,不是引以为豪的理由;拧紧时间的水龙头,重要的事情总是有时间的。

  第二个问题,因为我相信,情怀是最大的动力。就像丁磊说:“像个傻瓜一样,为一件事坚持,为一个念头疯狂,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朱永新教授曾说,“和文字打交道的人是幸福的人”。今天,这种幸福感已在我和老师们的行动和碰撞中慢慢凝聚和升腾。

  人们眼中费时费神、劳心劳力的写作,却成了我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也令我乐此不疲。我真的发现,一名教师,只要有了思考的习惯,就会在不断反思中读懂教育,爱上教育;一名教师,只要有了记录的习惯,就会在坚持写作中提升格局。

  用故事思维看待教育,用故事思维进行专业交往,教育就会充满浪漫,也会产生奇迹。这样的教育生活,就是诗意的栖居。故事力,或称写作力,是一名教师与众不同的魅力。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来源丨乐乡树人

  编辑丨智库君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上一篇:怀远县幼儿园大班组“幼小衔接”线上家长会
下一篇:昌平幼小衔接线上教学方案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