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育中的这三大问题,让孩子无法发展潜能、施展天赋(公益直播预告)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1-16
手机版

  疫情把我们困在家中,工作的节奏乱了,孩子的学习也变样了。

  有一个人却说:这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工作可以弹性、学习也是可以弹性的。他还预言:学校将会消亡,“大一统“的教育模式,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霸的家长们,你们是否做好准备?——未来可能不会有人关注你家孩子的名校学历。

  担心孩子“平平无奇”的家长们,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未来孩子可以在哪些方面逆袭?

  童书妈妈写在前面:

  疫情把我们困在家中,工作的节奏被打乱了,孩子的学习也完全变样了。

  有一个人却说:这是一个机会——让我们看到工作可以弹性,学习也是可以弹性的。没有必要把学习游戏塞满童年,把工作塞进了人的青年和中年,把遗憾留给老年,更没有必要把人生截然分成三个阶段。

  这个人还预言:

  学校注定会消亡。

  现在这种“大一统“的教育模式会被打破,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后的学习模式,将彻底跳出这几百年搭建的框架,变得超乎我们的想象,甚至有些像孔子庄子时代的学习。

  这个人就是《未来学校》的作者朱永新,这些到底是他遥不可及的教育理想,还是必然会到来的教育形态?

  这个未来真的会来吗?那大概还有多长时间?我们和孩子还来得及做好准备吗?

  本周六(4月25日)10:00-11:30,千万不要错过这场直播——童书妈妈读书会4月特别版,将对全部读者免费开放直播。我们4月读的书就是《未来学校》,我们也请到了它的作者朱永新教授来到直播间。

  朱老师说他不怕挑战,家长困惑的问题、家长的教育纠结和焦虑,统统可以抛给他,他来回答。

  00:15下面的文章是朱永新教授不久前和俞敏洪直播对谈的摘录,我们先来看看:他对教育中的这三大问题的分析,为什么他认为目前的教育会让孩子无法发展潜能、施展天赋?

  文末,我们准备了编辑部要挑战朱永新老师的问题和这次直播信息,希望对你有启发,我们一起来挑战——不怕挑战的朱永新教授。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永新,是谁?

  他的微博简介是: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借用俞敏洪对朱永新的介绍是:

  朱老师是个奇人,在我非常喜欢的苏州大学当教授。朱老师还当过苏州市副市长,现在也是民进中央副主席,同时现在是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朱老师从本质上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教育家,我从来没有发现我身边有一个人,对教育是如此地痴迷,如此地想要为中国的教育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颠覆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

  把学习的幸福还给学生!

  新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核心理念的变化,就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将颠覆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

  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上不是以幸福为导向,孩子们学得很苦,父母也很报怨,全社会都觉得教育很无奈、很压抑。

  其实,我认为教育本来应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你说每天阅读、学习、讨论、探索,满足好奇心,所以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应该把幸福还给我们的学生。

  现在,我们拼命地去追求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最后呢?孩子没有兴趣,

  所以,新教育就提出,应该从学生的学习开始,包括他整个人生要有一种幸福感。

  我们讲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一个词组,不可缺一的,完整是幸福的补充。

  什么叫完整?就是让人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我们教育的三大根本问题

  01

  问题一:教育假设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前提就错了!

  现在我们的教育最大的一个前提,我们假设: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所以你要学一样的课程,要达到一样的目标,然后用一个标准来评价你。

  这样教育思想的前提就是错误的,因为人本来是不一样的。

  用同一个标准,同一个模式去要求所有的学生,每个学生没有自我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在设计新教育这样一个理想和课程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包括在未来学校里面,我们为什么要大幅度降低学校学习的难度?

  因为其实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难的知识。我们是在按清华、北大的标准要求所有人,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不合格,都觉得自己离这个标准相差很远。所以教育在不断挫伤每个人的自信心,破坏了每个人他内在的成长力量。

  这个“大一统”的前提,会导致什么问题?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大一统”的体系,就是一个标准,一个方法,统一的评价,统一的教学,统一的进度,这样把大部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就压抑了。

  02

  问题二:所有学的东西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还有一个大问题——我们强调标准答案,这跟我们前面讲的“大一统”有关系,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强调的是记忆性的能力,强调的是人的复制能力。这是从高考往下推的,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然后我就怎么学。根本原因还是在“大一统”的体系。

  我们大量重复性的练习,也是没有必要的。过量的练习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所以要适度地练习、精确地练习。

  03

  问题三:教育“目中无人,目中有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强调的是知识技能,忽略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其实情感、态度、价值观比知识技能更重要。

  教育要多一点人性的温暖。人性的温暖从哪里来?我一直说,首先还是要从阅读中来。

  你看人类最伟大的经典,无论是教育的经典,还是我们历史的经典,还是我们文学的经典,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关照人,直抵人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和人性的温暖。所以这种大量阅读以后,自然而然会把人性植入教育。

  我们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因为人不是虚无的概念、混沌的概念,它是一个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概念。

  你关注到每一个人,你自然就会发现他的光芒,发现他的优点,发现他的潜能,然后就会给他更多的关注。

  现在,我们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目中有分”的。

  学习与工作,在未来会怎么变?

  学校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消亡

  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未来所谓的学校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消亡。

  因为学校是一个大工业时代的产物,它整个的设计就是一个标准化生产,和大工业的这种生产方式是完全一样的。课程体系还是两百年前斯宾塞提出的这套课程体系。

  现在的学校什么,都是规定好的,几岁上学,差一天也不行;几点上课,规定好的,差一分也不行;什么时候放假,规定好的,什么时候毕业规定好的,学什么课规定好的。

  这些规定基本上把人的时间、空间全填满了。

  现代学校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人类的教育已经几千年的文明史。孔子的同学在哪里,荀子的同学在哪里?那个时代有稷下学宫,那个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学习群体,学习共同体。

  学校消亡了,我们也不用担心没地方学习。

  人的创造性、激情等到三十岁

  就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

  最重要的是未来的学习、工作的体系会发生变化,现在的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说整个的学习是为工作做准备的,我把所有东西全部学好了,甚至连学什么专业,今后做什么工种都规划好了。这种是工业化的思维方式。

  按照我的理想,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它是一个交错进行时,我期待的理想模式不是三十岁我书读完了再去工作。其实二十岁开始,人就应该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人的创造力,人的这种激情在二十来岁是最好的时候。

  你看比尔·盖茨也好,乔布斯也好,美国最著名的创业家都是二十来岁,大学退学来创业的,说明人的创造性,人的激情,人的创业的能力,等到三十岁已经消磨得差不多了。

  我是主张未来的学习时间要弹性化。所谓弹性化,你不一定七岁上学,孩子其实在进入学校前已经开始学习了,在自然中、游戏中学习。然后你学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工作了。

  在美国已经出现了一批这样的中学,像High Tech High,它就是如此,因为它是项目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就是在做一个一个的项目,很多项目就是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出产品,自己出研究报告的,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

  我们知道:人在创造性的工作中,学习是最有效率的,结合课题来进行阅读,结合课题来进行创造,是最有成效的。

  中学都可以这样,大学更不用说了,所以我认为未来大学将会从过去的传承性学习,变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它和工作是紧密结合在一起。

  我书里面引用了一个人类学家的观点,就是我们过去是把学习、游戏塞进了人的童年,把工作塞进了人的青年和中年,把遗憾塞进了人的老年,人生是三个截然分开的阶段。

  其实,这三个阶段是完全可以打通的。

  当学力代替学历,名校就不再重要了!

  我在我的新书《未来学校》里面是这么构建的:

  第一,国家还要有一个基本的教育标准,因为作为基本的公民,你要完成一个能够胜任你的工作,能够具有基本的价值观,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个要求不像现在这样高。

  我前面讲了,现在是用最高的标准,用北大清华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

  从未来的角度来说,学校的品牌不会像今天那样受追捧,这是肯定的,为什么呢?

  因为学校的品牌,其实是在一个社会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评价人的时候,贴的一个标签。

  比如说,你是北大毕业的,马云是杭州师范学院毕业的,不意味着杭州师范学院的学生就比北大的学生差。

  但是总体上来说,可能北大的学生,因为经过层层筛选以后,总体的品质会更好。但是从每个个体来说完全不是这样,大家已经意识到其实不是所有的学校都能够培养出同样品质的人才。

  所以未来呢,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的能力,应该有一套办法衡量能力本位的。学力代替学历,这个是未来很重要的变化。

  现在,就是我们通过这样一个门槛拦到了很多优秀的人才,那种有特殊才华的、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进入名牌学校的。

  新技术的发展

  会改变整个教育的生态

  高科技的影响太大了,因为未来学校基本的构架,其实就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新的背景下,过去是很难做得到的。

  比如说,评价方式,现在我们是通过一次性考试如高考、中考来评价一个人,未来不需要有这样的考试,未来你所有的学习过程,可以原生态地通过大数据来呈现。

  比如说,弹一段钢琴,你作弊也做不了,你自己影像资料在里面,如果再有证书,再有第三方认证,它比现在一次性的考试要更可靠。未来我提出来认知外包的概念,所谓认知外包就是很多记忆性的知识不需要了。

  凡是谷歌上能够搜到的东西,没有必要成为你的教学内容。

  学习更多不是培养你的记忆能力。另外,你学习的过程它会自动帮你分析,比如说你在做数学题的时候,它会告诉你哪一个方面有问题。你在做语文的时候,它会告诉你是词句方面的能力,还是理解方面的能力,它会帮你分析你最需要什么,所以新的技术的发展会改变整个教育生态。

  传统课堂为什么可以取消?虚拟课堂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包括实验,它完全可以仿真,通过VR也好,它可以完全进入一个模拟的真实场景,所以高新技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大,极大程度地提高整个教育的效率。

  过去是你在一个校园里,一个班级里才是同学,未来在整个网络上也可以同学。

  《大学的终结》的作者在他的书里介绍:《生命的奥秘》是麻省理工学院所有新生的必修课,但是实际在学习这本课的人,最小的13岁,最大的72岁,在全世界都有学生,他们之间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完全是超越区域、超越年龄的学习。

  人的创造性、主动性被激活以后

  自然而然就会不断学习

  要学的知识太多了!这样的感叹,在庄子的时代就已经有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还是因为我们现在这一套学习制度,它完全是为工作做准备的。

  未来,学习不是简单为工作做准备。

  第一,学习的泛在化和终身化,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方向。也就是说,不是说你上学才叫学习。现在我们把幼儿园叫做学前时期,学前它不是学习,其实这个理解是错的。

  孩子到三岁的时候,他的大脑发育跟成年人已经相差无几了,那个时候是人的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所以是建立大脑突触之间联系最关键的时期。

  未来的学习会打破封闭式的学习阶段,终身化的学习,没有必要像我们很多人一鼓作气念到博士为止,念到博士已经三十多岁。

  其实,人的创造性、主动性被激活以后,他自然而然会不断地学习。

  你对世界的好奇心,你学习的这样一种动力机制才是。现在整个教育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了。所以我们是把学的方法,把学的能力教给学生。

  其实你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你现在所运用的知识体系,有多少是在你学校里学的?绝大部分都不是。

  绝大部分是你自己构建起来的,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学习去构建起来的。WISE世界教育创新峰会有一个调查:他们去问世界的教育家,学校里学的这些东西有用的有多少,回答的平均数——只有17%。

  尊重孩子天性,享受教育很重要

  教育这件事情看起来很简单,每个人都能说,但其实我们对于教育有很多误解,包括我们在制定教育政策,包括我们家庭里面、我们很多教育的理念,都是需要更新的。

  很多教育的常识,比如说“成长比分数更重要”“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等等。这些教育的常识没有成为社会的共识。

  或者,我们虽然认识到了,但要落实到自己孩子身上的时候,往往我们就忽略了。

  但是如果说真正这么去想,家长和教育者也真正那么去努力,你就不会去纠结了。

  如果你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你认识到每个孩子把他的潜能发挥出来了,你把他的人性真正温暖了,你让他有向上的力量,其实这样的孩子,无论他上什么学校都不重要,他一定会走得很好。

  今后的社会,它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更加重视人的真才实学的社会,这是一定的发展方向。

  父母,第一不要太为自己的孩子纠结,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他自己的选择,让他沿着他最好的方向发展。不要用邻居家的孩子,来要求你的孩子。

  第二,享受教育很重要。无论你是一个老师,还是一个父亲母亲,还是一个孩子,你享受教育的过程,你不把它作为一个负担,这点很重要。

  同样跟孩子在一起,这两个月以来,我就注意到,有一些父母很焦虑,他觉得这个压力太大了,负担太大了;有一些父母很开心,他觉得难得人生有这么一个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他跟孩子一起讲故事,一起做游戏,他享受了很多过去没有享受过的温暖。

  其实大家都是一样在家里,你用不同的态度,你就有不同的体验,有不同的人生,所以,面对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

  举报/反馈

上一篇:金牛区2022年公共卫生特别服务岗人员(医疗卫生岗、校医辅助岗)第四轮招募公告
下一篇:初中三年,每个阶段考多少分才算合格?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