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推进中北京市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设计与实践探索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原标题:“双减”推进中北京市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设计与实践探索

  本文共9495字,阅读约需16分钟

  李 雯,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钟亚妮,北京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为切实推动“双减”工作的有效落实,自2021年8月底开始,北京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在全国率先开展大面积、大比例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旨在通过交流轮岗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聚焦北京市“双减”推进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探索,系统梳理交流轮岗措施的现实背景、政策设计与突出特点,整体呈现交流轮岗试行的调研情况,分析交流轮岗与教师的聘任、编制、职称晋升和薪酬待遇、学校管理等工作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需要从政策设计、专业支持和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统筹和综合施策。

  一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现实背景、政策设计与突出特点

  1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现实背景

  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我国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交流轮岗政策,将其作为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解决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教师结构性失衡问题。2012 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实行县域内公办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视为“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举措。2014年,《教育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城乡教师交流,明确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与常态化要求及相关细则。基于上述校长教师交流的国家政策,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亦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2005年以来,北京市一直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加强教育优质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城乡中小学共同发展、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切入点,持续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2005年6月,北京市教委制定《北京市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暂行办法》,重点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2011年,北京市相关委办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干部教师向普通学校流动的意见》,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优秀干部教师向普通学校流动。2016年,《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城乡学校整体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轮岗。

  2

  “双减”推进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政策设计

  “双减”政策落地之后,为了促进校长教师队伍的有序流动和全区域统筹,北京市率先发布《深化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方案》,旨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和要素的合理分配和均衡配置,进而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形式

  交流轮岗形式主要包含区域内校长交流轮换、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三个维度。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城区范围内,基于学区和教育集团改革,主要推进干部教师跨学区、教育集团交流轮岗,努力实现学区、教育集团等区域内全覆盖;二是在远郊区和生态涵养区全面推进交流轮岗,在全区范围内推进校长交流轮换、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均衡配置、普通教师派位轮岗。

  2.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工作形式

  在校长层面,交流轮岗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正、副校长。凡是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任职满6年的正、副校长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如果有特殊情况不能交流轮岗,可以暂缓,但一般不得超过9年。在教师层面,交流轮岗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凡距离退休时间超过5年的,并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工作6年及以上的教师,原则上应进行交流轮岗。

  3.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保障措施

  本次北京市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保障政策方面,除将交流轮岗与校长职级晋升、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晋升挂钩外,还包括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干部教师的工资待遇,在绩效工资分配中予以适当倾斜,课后辅导的专项经费也全部到位。同时,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纳入市区教育工作督导评价范围,作为各区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督导评价的重要指标。

  3

  “双减”推进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主要特点

  “双减”推进中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与过去实行的交流轮岗政策有所不同,呈现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样态与新趋势。

  1.从以强扶弱为主的部分学校校际单向流动到基于需求分析的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系统化配置

  “双减”之前实施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主要发生在部分学校之间,其特点是点对点的以强扶弱,政策设计的出发点是让优秀校长教师从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流入教育水平相对薄弱的学校,主要是从城区到乡村的单向流动,以促进城乡和校际师资配置的均衡性。而“双减”推进中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基于新的教育供给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基于新的供给主体岗位需求上的干部教师流动”。

  “双减”推进中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主要基于新供给主体优质资源的系统分析来有效推进。首先,区域对本区教师队伍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进行摸底调研和精准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交流对象。随后,区域再根据学区、集团等划分情况进行统筹分配和按需交流。为此,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供给主体发生了变化,由学校单一供给变成由学区和集团供给,强化全区域统筹,即学校派出的优秀干部及骨干教师在全区范围内,根据需求进行统筹分配。这种变化体现了从弥补部分学校师资薄弱状况的需求侧改革,转变为优化区域师资配备的供给侧改革。

  2.交流轮岗的基本要素从校长教师优秀个体转为优质教育服务属性

  “双减”之前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交流轮岗的对象主要为优秀个体,如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等。而“双减”推进中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参与流动的基本要素是校长教师的优质教育服务属性,聚焦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独特的专业素养及其对其他学校的教育服务价值。优质教育服务属性强调校长教师所提供的专业服务的公共性,而“公共性是政府践行教育服务的价值尺度”。“双减”注重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和校内服务提质增效,注重切实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在“双减”推进中,优秀校长教师的优质教育服务属性为诸多学校所需要,更加凸显其稀缺性和价值性。交流轮岗通过资源共享与优化的方式,将优秀校长教师的优质教育服务属性在学区、集团校、联盟或更广阔的教育生态中进行合理配置,凸显其公共性,切实促进不同学校的共同优质均衡发展。

  3.基于信息化的教师“走网”实现教师流动的转型升级

  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的同时,自2018年开始实施的北京市中学开放型在线辅导计划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教师智力资源的在线流转,创新了教师交流轮岗的新模式。为此,北京市“双减”推进中的交流轮岗在校际、集团之间,以及区域之间,通过双师课堂、在线辅导、在线研修、智慧学伴等教师“走网”的在线服务方式将优秀教师、优质学科课程和作业布置策略等资源向区域内学校输出,切实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方面,教师“走网”通过提供超越所在学校边界的在线服务突破了制约其流动的内部机制障碍。这能够打破教师编制、人事制度等各种限制,真正将教师流动作为政府进行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实现教师智力资源流动的服务迁移。

  另一方面,教师“走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其流动的转型升级,将教师的优质智力服务与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精准对接和匹配起来,让更多的学生见到更多的好老师。同时,还大大减少了教师资源常规流动与配置的成本。另外,基于新型学习需求规律的教师“走网”是移动互联时代教师流动的新趋势,其实质是教师的现实服务与经验在虚拟网络中的共享,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覆盖面的新实践,是新时期我国教师流动机制变革和创新的新思维。

  4.交流轮岗对象从学校教师进一步扩大至教研员及校外机构教师

  在2022年初启动的第二批交流轮岗中,北京市教师交流轮岗对象进一步拓展,交流轮岗方式也更加灵活。一方面,在交流轮岗对象上,部分地区教研培训机构的教研员通过“教科研驻校”的方式开展“驻校教研”,定期深入服务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指导;同时部分教研员和少年宫等校外机构的教师承担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弥补了学校课后服务师资供给不足的问题。通过这种交流轮岗拓展,切实打通课内教学和课后服务,使课内教学和课后服务有机融为一体。另一方面,在交流轮岗方式上,部分地区灵活采用骨干教师工作坊、“双师”直播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讲堂、校级联研、跨校兼课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优质师资的智力输出范围,形成了辐射引领的良好生态。

  二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调研发现

  从2021年8月底开始,北京市积极开展大面积、大比例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率先在东城、密云两个区进行试点。2022年2月,第二批试点在西城、朝阳、海淀、大兴、延庆、门头沟等六个区同时启动。2022年暑假之后,北京市所有区均启动干部教师交流轮岗。2021年底,笔者面向率先进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东城和密云两个区的部分小学和初中开展调研。

  调研学校注重代表性,体现北京市中小学的真实样态,涵盖优质校、普通校和不同属性学校(是否属于教育集团、学区或者教育联盟等)。调研对象注重全覆盖和多样化,包括上述两区不同学校的530位中小学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代表等四类调研对象。

  1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举措获得广泛认同且整体开展扎实、顺利

  对于“双减”政策推进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各项举措,87%的校长教师“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职位和不同属性学校的校长教师认同比较一致。但是,不同地区学校存在显著差异,郊区学校校长和教师的认同高于城区学校。

  对于学校在“双减”政策推进中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践的顺利程度,94.2%的试点区学校校长教师表示“非常顺利”和“比较顺利”。不同区域学校、不同职位校长教师的认知比较一致。但是,不同学段校长教师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中学和一贯制学校;不同属性学校校长教师的认知存在显著差异,属于教育集团、学区或者教育联盟等学校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不属于教育集团、学区或者教育联盟等的单体学校。

  对于学校在“双减”政策推进中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扎实程度,90.9%的校长教师表示“非常扎实”和“比较扎实”。不同学段、不同区域学校、不同职位和不同属性学校校长教师的认知均比较一致。

  2

  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意愿较高且普遍能够适应轮岗交流工作

  对于参加“双减”政策推进中交流轮岗的意愿,81.5%的校长教师表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不同区域学校、不同职位和不同属性学校校长教师的参与意愿比较一致。但是,不同学段校长教师的参与意愿存在显著差异,小学校长教师的参与意愿显著高于中学和一贯制学校。

  就适应情况而言,91.5%的校长教师表示“非常适应”和“比较适应”。不同区域学校、不同职位和不同属性学校校长教师的认知比较一致。但是,不同学段校长教师适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小学校长教师的适应程度显著高于中学和一贯制学校。

  3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关于“双减”政策推进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际成效,85.5%的校长教师表示“非常显著”和“比较显著”。不同区域学校、不同职位和不同属性学校的校长教师认知比较一致。但是,不同学段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的认同度显著高于中学和一贯制学校。

  学校校长和教师认为已经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促进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变革与发展等不同层面。具体而言,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见到了更多的好老师”“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为参与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其次是“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发展”“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发展改进”“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以及“促进了教育良好生态的建设”等。不同学段、不同职位和不同属性学校的认知基本一致。但是,不同区域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郊区学校比城区学校更突显“为参与交流轮岗校长、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新契机”。

  4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存在诸多实践问题

  在“双减”政策推进中,试点区学校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面临诸多实践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管理,二是交流轮岗措施的细化和配套支持。

  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交流轮岗中的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如何加强交流轮岗人员在新学校的归属感”和“如何充分发挥交流轮岗应有的作用”;其次是“如何评价交流轮岗人员的工作质量”“如何建立交流轮岗的支持机制”“如何加强交流轮岗人员的荣誉感”,以及“如何开展教育集团、学区和城乡学校共同体之外单体学校的交流轮岗”等。其中,相对于属于教育集团、学区或者教育联盟的学校,单体学校更关注“如何避免交流轮岗中的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

  5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度推进需要综合支持

  对于如何深度推进交流轮岗实践,校长教师认为迫切需要交流轮岗实施的管理机制和配套支持。最为重要的是“建立交流轮岗的制度规范和评价体系”“建立交流轮岗的支持体系”和“尽快建立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其次是“尽快出台交流轮岗的实施方案”“开展交流轮岗实践的追踪研究”“把交流轮岗纳入校长、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延长交流轮岗时间”等。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职位和不同属性学校校长教师的认知比较一致。但是,校长、副校长比中层干部、教师更强调“尽快建立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

  6

  试点区学校校长教师对于优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建议

  试点区学校校长教师为当前在“双减”政策推进中进一步优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提出了多样化的建议,涉及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深度推进的实施方案、管理机制、重要举措、政策设计和质量评估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建立跨学区、跨学校、跨学科进行交流轮岗机制”“制定奖励机制,职称评定倾斜,提高轮岗教师待遇,提高积极性”和“制定有效的长期轮岗机制和相应的配套政策”;“建立教师交流轮岗评估及评价体系”“结合教师需求、解决生活上的问题和后顾之忧,增强归属感”“不搞形式化、不强制、考虑教师意愿,自愿原则,公平公正”,以及“制定全面轮岗的方案及措施”和“考虑年龄,多给青年和骨干教师机会”等建议。

  三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现实问题分析

  交流轮岗校长教师如何在流入学校发挥作用、带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和促进品质提升,是交流轮岗政策设计落实的重要现实问题。从体量和覆盖面的角度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主体是教师,教师交流轮岗的很多问题与教师管理制度密切关联,需要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完善现有教师管理制度。

  1

  交流轮岗与教师聘任制

  当前,教师任用是教师与学校签订任用合同,学校是教师“聘”和“用”的主体。教师的“聘”和“用”保持一致,存在于一个学校主体之中,“聘”和“用”的管理自然也就不会发生冲突和产生问题。在参与交流轮岗的情况下,教师 “聘”的主体在一所学校,“用”的主体在另外一所学校,“聘”与“用”的主体发生分离,相应的管理职责也发生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校的教师管理造成一些困扰,需要同时明确和细化“聘”的主体学校和“用”的主体学校的教师管理边界和职责,同时把这两者有机协调和结合起来。

  2

  交流轮岗与教师编制制度

  在传统意义上,单一学校或单体学校是学校的基本样态。近些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不断推进,形成了学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等新的学校样态。

  为此,不论是个体教师的组织归属,还是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都不仅体现在单一学校层面,也体现在学区、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层面。但是,目前政府机构的教师编制管理办法仍然以学校,也就是单一或者单体学校为单位来核算、确定和配置,且编制的核算数据更新不够准确、及时,导致教师资源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配,也影响现有的教师资源在学区、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范围内的充分交流与共享。

  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以学区、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等新学校样态为单位的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在区域内统筹教师编制和调配,每学年开始时统一进行教师配置,保证教师资源数量上满足、质量上优质、使用上科学。

  3

  交流轮岗与教师职称晋升和薪酬待遇

  教师职称晋升是对教师专业能力、工作状况、业绩成果等的全面考核,也是对教师辛苦付出的肯定。职称晋升与每一位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也是体现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北京市教师交流轮岗政策规定:将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工作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晋升,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评选、评优评先等的条件之一。就政策设计初心而言,上述规定旨在将交流轮岗工作制度化,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交流轮岗。但在实践落实中,也不可避免地使交流轮岗带有一些“功利化”的色彩,导致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真实动机偏离政策设计的初心和教育发展的主旨。

  同时,教师参与交流轮岗期间,由于工作地点的变化,考评主体也会从所聘学校转变为实际工作的学校,由于校际的各种差异和职称晋级的名额分配等因素,对教师的职称晋升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就薪酬待遇而言,由于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教师工作量计算、薪酬标准和相关奖惩等存在差别,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为了促进乡村教育发展,北京市为乡村教师提供了专项津贴,额度根据学校所处位置相异,乡村教师每月会有上千元到两三千元的津贴,这对流至乡村学校的城市教师是一种吸引力,但对于流出乡村学校的教师则会使其收入减少,因此,可能会影响乡村教师流出,进而使城市学校教师无法流入。

  另外,教师“走网”的线上教学扩大了优秀教师教学服务的受众范围,也意味着这些教师备课、上课工作量的大幅增加,线上共享优质教学工作量计算及其薪酬标准也是值得考虑的现实问题。

  4

  交流轮岗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

  首先,学校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相应地,学校的教学工作岗位、任务安排、年级组与教研组工作等随之都要进行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其次,在教师交流轮岗常态化的情境下,教师流动性加强,学校教师队伍打破了原来相对稳定的状态,教师队伍建设既要考虑整体持续发展的方向与要点,又要考虑人员流动和变化带来的新情况和新诉求。

  最后,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特别是校长交流轮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管理的整体风格和学校文化的传承发展。学校管理的整体风格与校长的个性特点和管理风格密切相关,学校文化的传承发展与校长的文化领导力密切相关,都需要长期探索和不断积累,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工的理解、认同和基于岗位履职的实践落实。交流轮岗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管理和学校文化,进而影响学校的持续发展。

  四

  优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践探索的建议与展望

  在“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进一步优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践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政策设计、专业支持和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统筹和综合施策。

  1

  政策设计层面,尽快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综合保障

  第一,从人力资源调配角度探讨更为均衡的教育资源分配思路与路径。针对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核心问题和一线校长、教师的呼声和建议,借鉴其他地区的相关经验,细化和完善相关政策设计和配套支持,特别是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方案、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等,进一步完善校长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将校长教师从“单位人”“学校人”变成“教育人”“系统人”,使校长教师的利益和资源分配在整个教育系统内进行,而不仅仅限于任职学校内。在交流轮岗方式上开展多样化探索,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既可以在教育集团、学区内和单体学校之间流动,也可以通过优秀校长教师开展兼职指导、担任教师培训导师等多种方式实施。在具体操作层面,市级相关部门可以开发全市层面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网络平台。一方面建立优质校长教师资源数据库,梳理和汇聚校长教师专业、特长等优质资源属性;另一方面,创设供中小学反映和校长教师提交交流轮岗需求的网络通道。这样,可以基于网络平台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双向选择”,实现优秀校长教师自主选择学校、学科、区域,从而使交流轮岗实现有序有效流动。

  第二,从实践推进角度充分考虑参与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实际诉求。加强政策引导,使作为交流轮岗主体的校长教师能够从意识上强化对政策的价值认同和达成共识。同时要考虑校长教师作为知识工作者基本需要的满足和合理的利益诉求,关注教师在交流过程中的归属感。完善激励机制,吸引校长教师主动参与交流轮岗,使政策取向由强制转向引导,通过获得校长教师的支持与认可,吸引更多优秀校长教师加入交流轮岗的行列。特别是通过待遇、职称评定等倾斜支持,鼓励校长教师自主参与交流轮岗。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区域内建立常态化的长效机制统筹和优化师资配置。

  第三,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过程与效果的监测评价机制。按照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依托相关研究机构研制切实可行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发监测评估的信息网络平台,实施全程、全面的质量监测与评估,不断完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评估、激励和问责机制。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内容拓展和管理优化。另外,还要通过监测评价数据和结果的系统分析、及时反馈和有效应用,把监测评价转化为促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重要手段。

  2

  专业支持层面,切实加强学术研究和培训支持的同步跟进

  首先,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践探索的同步研究。在“双减”政策推进中,配合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扩大试点与全面铺开,组建市区两级专业研究团队,整合学术研究力量和中小学一线实践力量,从多元视角同步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际执行情况及其政策效果的深入研究,通过实践问题分析研讨,典型经验总结提炼,在实践探索中深化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优化实践探索。

  其次,研发和开展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专题培训项目。聚焦“双减”政策推进中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践探索中面临的核心问题,委托专业培训院校,研发针对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践推进中校长和教师培训的专题项目,对有意或者计划进行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进行前期培训,深化干部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的理解,提升校长教师在交流轮岗中的作用发挥和实际贡献,同时通过交流轮岗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3

  学校层面,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探索

  一是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主观能动性。从校长教师自身层面看,校长教师要从教育大局出发,充分认识到交流轮岗对于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到发挥自己专业能量、教育热忱、教学经验及创新实践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源泉,充分认识到交流轮岗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独特意义和促进作用。从学校管理层面看,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校长教师自主自愿地参与轮岗交流,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真正实现让学生见到更多好校长、好老师,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积极培育开放接纳的交流轮岗文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学校师资队伍增加了新成员,改变了学校师资队伍的构成。这一方面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提升空间;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师资队伍原来的发展状态和人际关系,带来了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之间的合作和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发挥有利因素、化解不利因素,需要积极培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尊重共赢的工作理念,切实强化开放接纳的交流轮岗文化。学校在实践探索中应该强化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价值取向,组建不同层面的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共同体,形成由内而外的驱动机制,有力促进交流轮岗在“双减”政策深化推进中的作用发挥。

  (来源:《中国教育学刊》)

  相关链接

  教师轮岗:质量风险与制度完善

  教师轮岗交流政策有效实施的对策探析

  责任编辑:

上一篇:教育高质量发展看山西:临汾平阳中学做好“双减”时代答卷 打造基础教育新高地
下一篇:“语”你共享 精彩“e”夏|山师附小语文学科暑假特色活动风采展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