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读书目《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之(十)《范爱农》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前面我们已经对《朝花夕拾》各章节读书笔记推送了九期,分别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阅读:

  

  今日共读《范爱农》。

  【写作背景】

  范爱农与作者鲁迅是同乡,在日本留学时与鲁迅认识。1912年,范爱农溺水而亡,作者鲁迅作此文予以悼念。此文写于1926年11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2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24期,后收入《朝花夕拾》。

  【主要内容】

  《范爱农》是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范爱农(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号爱农。清末革命团体光复会成员。浙江绍兴皇甫庄人。他诞生于一个破落的幕僚家庭,三岁丧父,5岁失母,与妹妹靠祖母抚养成人。范爱农在浙江绍兴府学堂求学期间,在徐锡麟的教诲下,范爱农思想进步,学习勤奋,成绩优良,是绍兴府学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办的得意门生之一。1912年,落水遇难。

  

  【中心思想】

  此文通过描述范爱农的悲剧遭遇,揭露封建社会对正直爱国的知识分子的摧残;同时针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展现出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病态,对之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好词】

  容光焕发 愚不可及

  茫然无知 一无所有

  【好句】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

  (精彩的外貌描写,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范爱农的形象,整个人跃然纸上,极其生动形象。)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带着赌气般的语调,表现最初对范爱农的极差印象,也为后文两者交情变好、及对范爱农的悼念起到反衬作用。)

  

  在衙门里的人物,穿布衣来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换上皮袍子了,天气还并不冷。

  (这句话写了“光复绍兴”后,衙门里的人着装华贵、虚荣,也表达了对死难者的同情,抒发了内心的责任感。)

  也许明天就收到一个电报,拆开来一看,是鲁迅来叫我的。

  (身处逆境的范爱农,对生活充满期待,对友人满心信赖,怀揣着对明天的憧憬,是当时困顿中的精神支撑,也以此衬托两人的交情之深。)

  

  【读后感】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起伏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文章以作者与范爱农从东京初识的误会、故乡重逢的了解、并肩共事、别后闻变到“不知他唯一的女儿景况如何”,构成一条与范爱农的交情线索,又以范爱农“爱喝酒”“不喝酒”“不大喝酒”“还喝酒”“死于酒”这一线索串起了他的一生。整篇文章看起来,是范爱农的一生及与鲁迅交情始末的简述,实际上也是通过范爱农这个人物形象及其生平故事,描述了当时社会境况。

  范爱农其实是一个知识青年,也有爱国情怀,但是长期受到封建思想及封建主义的压迫,郁郁不得志,最终离奇死去。

  作品通过平易朴实的记述,抒发了情感的跌宕起伏,回忆了亡友短暂的一生,也充分表达了对封建复辟势力的痛恨之情。

上一篇:四年级上册数学:1
下一篇:致全县城乡居民及民勤籍在外人员的倡议书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