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护士”背后的风险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3-08-18
手机版

  对于半失能甚至失能老人来说,每一次前往医院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互联网运营者发现了这一庞大需求,于是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App平台开始出现。但在方便了患者在家享受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法律风险。

  上门服务很方便

  林女士的母亲因乳腺癌正在接受化疗,但只为了维护母亲体内的留置针,每周两次、一次半天的就医,让林女士感觉压力颇大。正是针对这些老人的需求,以医护人员上门提供医疗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手机应用陆续上线,最多时,市场上此类软件多达几十家。服务范围大致相同,均包括打针、输液、采血、导尿、吸痰等基础护理服务。林女士说,“很方便,在家就能完成,还是一对一。”

  某医护平台首席运营官解琦介绍,目前其平台上注册的老年人用户占比超过30%。考虑到一些老人使用网络不熟练,会由家人代为预约服务,平台实际服务老年人的比例会更高。

  家庭环境医疗操作顾虑多

  但医疗上门服务在脱离了医院的完备抢救体系后,仍存在着不小的隐患。“安全隐患太大。”在北京房山区某二甲医院工作的护士韩雪(化名)表示,在院外实施医疗行为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紧急情况的处置,患者家中是不可能具备应急抢救条件的,而药物反应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死亡。而除了患者的安全外,护士进入陌生人的家中进行服务,韩雪还是有所顾忌。

  北京昌平区某三甲医院护士唐菲(化名)说,上门服务很难保证操作流程的正规。“患者家里的材料我们不敢用,有些药品还有存放条件的要求,这都可能会出现问题。”

  解琦表示,为了保障上门服务的安全性,平台在审核订单时会严格把握。针对用户订单,会有专业医师对处方、药品等进行评估,如果处方存在问题或药品危险性较高,不适合在家中进行治疗的,平台将不会提供服务,而是建议用户前往医院。

  尽快立法界定各方责任

  目前,国家对于相关平台权利义务边界的界定并不清晰。京都律师事务所贾志恒律师认为,依照现有民事法律规定,网络平台作为医患双方中介,其所负担的应是审核责任。如果患者上传了伪造病例或护士伪造了资质证明等情况,而平台没有尽到审核责任,一旦出现医疗损害,平台需承担责任。

  “更重要的还是立法。”贾志恒律师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尽快完成立法,将“互联网+医疗”行业中的各方责任进行明确界定,通过法律规范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刘苏雅

上一篇:“暑假课堂”让假期更快乐、更安全
下一篇:专家学者福州交流眼科内镜微创外科技术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