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App:小孩也要O2O 孩子的钱也难赚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IT时报记者 潘少颖

  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作为家长,你会给孩子买一款App做礼物吗?

  调查显示,有51.2%的5~15岁儿童使用互联网,其中67.7%的儿童认为互联网是其最喜爱的媒体形式。

  于是,自2008年以来,网、贝瓦网、铁皮人等纷纷进军儿童互联网,儿童应用软件正在成为创业者们不可忽视的又一新兴市场。

  然而,在经历了初期的疯狂之后,看上去很美的儿童应用软件市场却并非如创业者们想象的那么繁华,压力不仅来自同行竞争、政策监管,更来自盈利模式的寻求、用户习惯的培养、软件内容的差异等,而用户也似乎并没有看好儿童App的市场前景。

  市场说

  五六年前,这些企业觉得已经找到了一片蓝海,但现在的事实是,折戟儿童App的企业并不比那些能够在该领域崭露头角的数量少,众多教育App只能站在盈利门口徘徊。

  市场繁荣却无人埋单

  铁皮人公司的创始人魏纬想起推出第一个App的时候,至今还忍不住心潮澎湃。“记得当时(2011年)推出的第一款App叫‘小鸡叫叫’,是个双语App,推出的第一天下载量就超过了一千,5天之后就破万了,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魏纬说,当时整个团队都兴奋了好一阵子,觉得终于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因为此前做传统出版的压力非常大。面对着这样一个新兴市场,魏纬和他的团队忍不住幻想起来:如果做儿童App,以后可以收费,可以做会员制,赚得盆满钵满。

  无利不起早,魏纬带领着团队以一周推出一个App的速度前进着。无论是市场反馈还是风投的青睐,都足以让他确信自己从传统出版转向教育App,选对了方向,目前已经推出了100多个以收费为主的App。“现在才发现,要想收费很难,也曾搞过限时免费等活动,但往往在免费的时间段里,下载量很高,但过了这个时间段,就基本没下载量了。”魏纬告诉记者。根据铁皮人对自身用户的付费习惯调查显示,用户付费习惯仅有2%。每一款免费应用推出都会出现1~2万的下载量,而一旦出现收费情况,下载量就会沦为几十个。用魏纬的话来说,当时(进入市场前)完全没看清楚。

  “工程师爸爸”的创始人李文华也向记者表达了付费App所处的尴尬境地,“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尽管需求广泛,但一般并不具有主动决策能力,尤其是购买决策,App Store需要绑定银行卡来付费,门槛相对较高,但很少有父母愿意为此而买单,而且现在免费和盗版的产品非常多。事实上儿童App市场始终徘徊在盈利门口:一面是繁荣的市场和供应,另一面却是无人埋单的尴尬境地。”李文华说。

  巨大的市场潜力刺激企业纷纷参与,却遭遇了用户习惯难以转变的情境。贝瓦网创始人王时光无奈地告诉记者,移互时代下,要注重用户黏性,现在儿童App市场培育用户习惯的做法就是先推出免费的App,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体,日后再推出收费App。

  企业不愿花成本做内容

  免费vs收费,这真的是一个问题吗?难道一个几元钱的App家长舍不得吗?采访中,《IT时报》记者对李文华说,孩子和女人的钱是最好赚的,没想到李文华苦笑一下:“大家内容都是一样的,那么既然有免费的,我为什么要付费使用你的产品?”或许这句话道破了消费者不愿付费的主要原因——缺乏内容支撑。

  登录App Store或者Android Market,会看到儿童应用软件虽然更新频率快,但是同质化现象却极为严重。仅仅是儿童着色应用软件,就有Ngo Van Luyen、131uu、Divmob等多个开发者,更不要说儿童有声读物中最常见的看图识字、成语故事了。

  一周推出一款新软件是业内最基本的速度,甚至有企业说做儿童应用软件的秘诀就是要快。王时光告诉记者,开发一款App在技术上并不难,成本也不高,难就难在前期的调研工作,有的甚至要达到千万元级别的投资,这对一家还没有盈利的企业来说资金压力非常大,而且前期的调研也会持续很长时间。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山寨”特色。“从技术层面而言,App的开发门槛很低,即使有企业愿意在之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开发出的产品也很容易被模仿,这让大家都觉得在内容下功夫不值得,在版权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王时光说。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范娟告诉记者,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的特性就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而保持新鲜感的时间也很短。很多儿童App企业只关注上线的量,不关注产品体验的新鲜感,就容易昙花一现,即使家中购买了一次,也不会持续下去。

  李文华介绍说,自己8岁的女儿是“工程师爸爸”的忠实用户,她经常在使用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的确,在这个市场上,内容的门槛还有待提高,包括文字、表现形式、用户体验等,都得形成差异化。”李文华说。

  儿童App也要做O2O

  记者了解到,目前儿童App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做平台,“工程师爸爸”上面汇聚了各种App,旨在快速让用户搜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靠与内容提供商分成为收益来源;另外一种则是像贝瓦网、铁皮人等做App内容,欲以收费App赚取利润。

  在业界表现不错的除了主推淘米游戏之外,还曾开发过一个“淘米妈妈”的平台,其功能和“工程师爸爸”差不多,主要聚合内容,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淘米网已经撤销了“淘米妈妈”的团队。“做平台最大的弱势就是现在有App Store、Android Market等各种大平台,大家为什么要去小的平台上找?此外不少做平台的企业也开始逐渐转向做内容,然后把自己的内容推到排名首位,这让用户对平台的权威性产生质疑。”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虽然还未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但这些生存着的企业相信,中国儿童群体有一亿多,他们的需求是刚性的,因此也正在寻找新的商业模式,寻求新的出路。

  魏纬告诉记者,现在一种比较可行的商业模式是线上线下结合,在线上增强用户的黏性,线下不断拓展盈利的可能。“儿童App其实对品牌的塑造要求很高,在做好内容的基础上,让用户认可这一品牌,随后在线下开实体店,推出周边产品,增加销售收入。”魏纬说,而推出的周边产品不仅是一个玩具,也要和互联网沾边,比如这个玩具可以通过线上来增加新的功能等,真正形成线上和线下的互动。

  用户说

  从市场角度来说,业内人士面临着诸多问题,而作为儿童App企业的衣食父母——用户,在决定儿童App产业能否走远的进程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

  家长:误导孩子 后果很严重

  “我挺后悔给孩子下载这些学习软件的,虽然本意是寓教于乐,但对于小孩子来说,游戏的成分要远远大于学习本身,更严重的是有的App中出现了误导孩子的内容。”市民小龙忍不住吐起了苦水。

  小龙是个不折不扣的数码迷,有新的数码产品就会入手,而其刚上幼儿园的儿子也是这些产品的享受者。为了让孩子在入园时能胜人一筹,小龙特意下了关于画画、拼音、数字、唱歌等各类App,儿子也非常喜欢,认认字、画画图、学学拼音、玩玩游戏……小龙也轻松不少,让孩子跟着iPad自己学。

  偶尔一次,小龙在研究某款儿童教育类App时,却发现这款App问题百出。“这是一款拼音App,但我听下来发音有很多是错的,比如a应该发‘啊’的音,而它的发音是‘哎’,把我吓坏了,赶紧删了,有点像盗版书的感觉。”小龙告诉记者。

  市民郝小姐也给3岁的儿子下了多款儿童App,但却一直不太敢给孩子用。“除了担心他近视、沉迷游戏之外,我听说多玩App会对孩子的身体机能产生影响,比如iPad大多数操作只要右手的一根食指就能完成,时间长了,孩子只会用一根手指进行操作,其余的手指就不灵活,而以后写字、运动不可能靠一根手指来完成。”郝小姐告诉 《IT时报》记者。

  专家:要遵循儿童成长规律

  作为儿童教育专家,范娟并不像很多家长那样看到App就色变,但是她表示儿童App并不能完全替代教育。“在父母或者教师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可以得到眼神、情感、语感等各方面的感染,这是App所不能实现的。”范娟说。

  有专家表示,中国儿童在基础知识方面并不落后,相对落后的倒是社会能力、想象力、科学素养、手眼协调以及运动能力等,但此类的App很少,多数倾向于基础知识教育。一些游戏会通过闯关的方式吸引孩子,这其实是在用开发电脑游戏的思维来开发儿童教育游戏。这些游戏通常把升级、闯关等概念放大,让孩子有玩下去的动力,一旦孩子习惯这种模式,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不会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主动性。“现在儿童App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没有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范娟告诉记者。

  目前儿童App背后的开发团队以IT从业人员为主,很少有教育者会参与研发。“我们学校不太赞成小孩用App,因为App中出现的错误对孩子影响很大,一旦孩子耳濡目染,给家中或老师带来的纠正难度就高。”中福会幼儿园教师潘虹告诉记者,儿童App企业首先需要改进的是自身的基本内容,其次要研究小孩成长的规律,不要因为内容参差不齐坏了整个市场的名声。

  记者手记:儿童App一定要“号”准教育脉

  这是一个很热的领域,资本注入、媒体关注,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却又前赴后继地倒下;这又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因为没有一套成熟的运营模式,没有人可以告诉运营者如何盈利。对于一些以App研发为主的创业公司来说,生存面临很大的挑战。

  不可否认,移动互联时代下,教育不可小觑,儿童App的市场也在伺机“爆发”,但教育本身的特性是否被创业者们真正认知,却是成功的关键;而是否拥有好的内容,是从诸多竞争者中胜出的第一要素。

  孩子和女人的钱最好赚,但也最难赚,儿童App,且行且珍惜。

上一篇:Unity 将于 10 月 13 日调整专业版、企业版及工业套件订阅价格:约 1
下一篇:东营市各级少先队组织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