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高中评价指南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2-14
手机版

  活动 | 教育“巨”变 微博“不变”大咖热议“双减”元年的减与增

  1月12日,一场属于教育从业者的盛宴在北京昆泰酒店举行,教育部原副部长张天保,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等几十位教育界知名人士、国内外教育专家参会,围绕家庭教育、新职业教育、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等各类教育热点话题,展开了一场年度对话。

  时至今日,新浪教育盛典已经走过了十四个年头,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新浪教育携手微博教育,以全新的风貌与内容形式,为教育行业搭建深度交流的桥梁,也为行业注入更多信心。

  刚刚结束的2021年,无疑是教育行业风云激荡的一年,回望2021,“双减”与转型是教育行业两大关键词,转型中我们见证了阵痛,也见证了回归。资本与教育之间的分水岭日渐明晰,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在回归。

  会上,樊登读书APP首席内容官樊登与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李小萌的对话,也表达了对“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教育理念的支持。樊登认为,教育其实是一个大环境,营造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很重要。李小萌则表示,家庭教育应该是一个讲爱大于讲理的地方,家长应该包容,观察他、体谅孩子,发现其自身优势和天赋,让孩子成为他想要的样子,这也是“家教”的真正意义。

     在国家“双减”政策下,中国教育行业又一次迎来“巨”变,K12教育瓶口逐渐收紧,学科类教学培训遇冷,各教培机构及从业人员纷纷转型,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迎来发展红利期。

  此番微博与新浪教育联手共同举办的这一场教育盛典,是一场持续21年的教育洞察,从义务教育到通识教育,从教育扶贫到智能教育,它见证并记录了中国教育行业改革创新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微博&新浪教育大会为切片,我们得以见证中国教育产业穿越经济周期的强劲韧性。

  作为互联网头部门户,新浪教育一直在发挥媒体平台的能量,持续关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程,力求客观反映教育信息和动态。这么多年,新浪不仅见证了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也积极参与其中,用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视角对教育行业进行观察和报道。

  新浪教育是互联网平台首次推出让名人参与当年高考作文创作活动的平台,直到今天依然很受欢迎;清华北大线上开放日最早也是独家在新浪教育线上举办;新浪教育首创的五星金牌顾问、教师评选活动,打造了行业标准,在教师圈中颇具影响力。

  2021年新浪教育从用户需求出发,在微博平台发力,深度融合,探索媒体破圈之路,打造传播渠道的新路径新模式。

  2022年,新浪教育通过微博平台再度发力,重点覆盖学历提升、资格教育和职场技能三个板块的生态建设,更好服务教育从业者、服务需求用户,并持续投入超过亿级的资源补贴来扶持职业教育领域的蓬勃发展。这一举动在本届大会上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邢晖的认可,也是中国职业教育更进一步的体现。

  “双减”元年的“减”与“增” 打开边界重塑教育生态

  在新浪&微博2021教育盛典的年度家庭教育论坛上,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校长 陆云泉,数字经济智库副院长储殷,海淀著名家长、美育观察员、《拼娃》一书作者张捷和中国植物学会科学传播工作委员会成员、知名科普学者史军五位嘉宾,一起奉上了《“双减”元年 一份来自教育行业的年终总结》。

     “双减”结果怎么样?

  自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全国各地校外培训机构陆续破产、倒闭和转型。截至12月份,国内线下校外培训机构、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均压减超过80%。与此同时,以新东方、好未来为代表的头部教育培训企业纷纷转型,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对于“双减”下的教育培训行业,刘林会长归纳总结了五条路,一是倒闭破产,二是完全彻底退出,三是局部退出,即退出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四是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教育与其他业务剥离,选择这条路的主要是上市公司,尤其是境外控股的上市公司,五是转到教育的其他赛道上去。

  素质教育有什么用?

  在教培机构的转型过程中,素质教育成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同时,由于学科类校外培训受到严格监管,艺术、戏剧、体育等素质类培训班也出现了一位难求的情形。“大家都将目光转到素质教育,恐怕素质教育会重蹈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覆辙。”刘林会长不无担忧。

  《拼娃》一书的作者张捷也认为,“双减”要减掉的是资本的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资本植入到教育,势必会给广大人民造成很大的负担。现在,鼓励学习钢琴、美术、芭蕾等素质课程,难免会吸引资本涌入,结果一样成为一种负担。

  不过,储殷教授并不以为然,认为“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来讲不是刚需,孩子想玩就玩一玩,到了初中以后基本就会停下来。”

  对此,张捷表示,当前的素质教育存在一定误区,即家长并不清楚素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事实上,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能够培养分析能力,其次能够培养洞察力,第三能够培养执行力。比如:学习美术会让人变得更加细腻、敏感,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增加人的执行能力等。美术、体育等素质课程背后的内涵才是作为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只有把这些事看清楚才能表明素质教育的作用,以及所培养人的内在核心能力。

  作为科普专家,史军更是将素质教育提升到与应试教育同源的高度。他认为,应试教育就像极乐鸟身上两根用来求偶的美丽羽毛。尽管越大越美丽的羽毛更有利于求偶,但盲目加大羽毛的投入反而对其生存造成危害。因此,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

  史军特别分享了自己学习“无用之学”——植物学收获的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确定性,一个是不确定性。从确定性角度来看,家长都在不断地发掘孩子究竟适合什么。不过,在攻读博士过程中,他最大的收获却是接受了不确定性,因为没有人知道实验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能得出什么样的结果。“但是,你必须接受这个设定,这就是科学研究。”

  家长焦虑从何而来?

  史军所谈的“不确定性”,实质上正是许多家长焦虑的来源。“绝大多数家长可能在意的事情就是教育的结果,而且非常焦虑教育的结果。”他说道。

  刘林会长也认为,家长更多的焦虑是担心在孩子将来能不能考上一所好的学校,是否有一个好的未来。而这个问题则来源于教育的“指挥棒”。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就提出关于“减负”的话题。时至今日,为什么学生们的书包不仅没有减下来,反而越来越重,核心的问题就是现在的教育资源不均衡性制约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自由发展和全面优质发展的空间。这是家长焦虑的一个主要来源。

  “家长焦虑的原因第一个来自于社会的评价,第二个来自于对孩子期望过高。”陆云泉校长总结道,一方面,社会用人要求的门槛越来越高,导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名校;另一方面,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更幸福,因而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可是,幸福不幸福与读多好的大学和挣多少钱、多高的职位可能并没有特别的正相关。

  作为家长,储殷教授却认为,家长焦虑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并且家长的焦虑不是病态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家长对于孩子读大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从满足上技校,到追求上名校,这种不满足恰恰说明社会有流动的希望。当然,有些家长焦虑确实过度期待,但这并不是家长的问题。当前,部分企事业单位招录、招聘的时候依然存在学历歧视的问题。只有学历被真正公平对待之后,家长焦虑或许才能慢慢调整过来。

  张捷则进一步从社会的角度分析家长焦虑的根源——以前孩子基本上都比父母学历高得多,因为父母学历起点非常低,现在变成大量的孩子起点要比父母高,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变化。由于大量高素质人口涌入核心城市,这些群体对于子女又有着高于自己的期望,因而寻求个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导致拼娃现象越来越普遍,最终形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所以,一旦子女教育层次不及自己,就会造成很多家长心里受不了。

  如何做名合格家长?

  既然家长产生焦虑的原因众多,但是面对孩子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刘林会长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家长应该积极学习现在的政策,了解现在的信息,特别要积极地关注“双减”带来的治本措施,从而为孩子将来能够健康成长做出更好的选择。第二,要多尊重孩子,尤其要尊重孩子自身的个性和孩子的成长规律,找到适合他成长的路。 只有找到一条最适合他的路,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陆云泉校长也从两个方面谈了自己看法,第一个方面,家长不要把自己没有成功或者没有实现的愿望,完全让孩子帮助家长实现愿望。第二个方面,在“双减”引领下,家长一定要和学校配合,学校的事由学校去管,家庭教育的事由家庭去管,各负其责、各归各位。“别要求孩子做那些你都做不到的事。”储殷教授也有类似的看法,“我们大多数时候要求自己孩子的时候,最好看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多点换位思考,多点同理心就好了。”

  张捷则着重提出两个“要点”,一是不要把孩子养成“懒骨头”。人的天性是好吃懒做,一旦把它释放出来就没有救了,所以一定不要让孩子懒。二是家里再有矛盾,跟老师的做法再有矛盾,一定要记住在孩子面前服从老师。如果老师在孩子面前没有了权威,就无法达到“教”的教化作用。

  “核心要素是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是什么样的。‘一岁看大,三岁知老’,这是有道理的。”史军表示,在这种条件下,能尽可能地帮助孩子有更好的条件选择一个更适合他的学习成长道路,这是家长需要做的。只要这样做了,一定是会有一个好的结果的。

  “我们要给孩子设定的是一个既定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既定的结果。”史军如是说。

上一篇:小班招120人!淮阳区文正幼儿园2021年秋季幼儿招生公告发布
下一篇:回龙镇:宣传学前教育倡导科学育儿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