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抢跑幼升小:过早接触小学知识不符发展规律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2-27
手机版

  “最近论坛里多了很多明年上学的孩子家长,他们问的最多的就是孩子该不该上学前班。”冯先生的女儿正在北京海淀区一所重点小学上一年级,家长们组建了一个QQ群便于日常沟通,但是最近越来越多一直“潜水”的家长蹦出来说话了,他们大多是把这所学校当成幼升小目标学校的家长,这种“潜水”生活是为了让孩子能顺利地度过幼儿园到小学的衔接。

  继“小升初”之后,“幼升小”成了北京又一个能引起众多人焦躁情绪的词语。越来越多四五岁的孩子为了这个“幼升小”背上了小书包,提前进入了小课堂。

  但是,当一批批家长真的经历过幼升小之后,又有一种 “其实没有想象的那么难”的感觉。

  是错觉吗?似乎不是。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很焦虑,女儿和孩子爸爸有北京市户口,我没有,孩子没上过学前班,我们也没什么关系。”石女士说,但当那一天真正来临的时候,她发现自己开始预想的所有问题都能在某个地方找到解决方案,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一定要“有人”、“有钱”才能解决。

  如果不是错觉,那么这种弥漫在很多人头上的恐慌到底来自哪里呢?

  学前班让空气中充满焦虑的气息

  “看着他们我就想起了自己两年前的样子。”冯先生说,那时候每天焦虑的都是“要不要上学前班”、“要不要择校”、“要不要提前托关系”……

  当时身边的家长也都在为这些事情发愁,“空气中似乎都能闻到焦虑的气息。”为此,冯先生夫妇找到了家附近的一个学前班。

  “到了那儿,我就更紧张了。”冯先生说,学校前台挂着几张大表格,提醒到来的家长:这里的报名已经排到下半年了;教室的桌椅摆得紧紧巴巴,似乎在告诉你“挤进来就不错了”。

  参观了一圈之后,一位姓许的老师开始了与冯先生夫妇长达两个多小时的谈话,许老师的每一句话都说得很真诚,“让我觉得他完全是站在我的角度上在替我着想”,尤其是其中的一句话让冯先生很震惊:“在很多好小学,一年级会把拼音、20以内的加减法等基础视为孩子们已经全面掌握的知识,学校的任务只是查缺补漏地过一遍。”

  其实,类似的话冯先生也听过。

  自从孩子进入大班后,幼儿园门口经常能碰到一些培训机构的宣传人员,大概从冯先生女儿的身高上推断出这个孩子即将面临“幼升小”,他们每回都不遗余力游说冯先生:“来我们这上学前班吧,保证孩子一年级学着不吃力”、“一年级的孩子一个月之内就能把拼音学完,现在不学到时候跟不上”……

  当再一次从诚恳的许老师口中听到这样的话后,冯先生动心了,但随即,许老师的另一句话又迅速打消了冯先生的念头:“在我们这儿学习1年,孩子能掌握1000个左右的汉字,数学能熟练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学这么多孩子能受得了吗?因为一贯反对给幼小的女儿提早灌输过多的知识,冯先生最终放弃了学前班。

  现在,冯先生的女儿已经顺利升入小学,也并没有出现课业跟不上的情况。他很庆幸当初没让学前班的老师给“忽悠”了,“给了女儿多玩一年的时间。”

  没上幼小衔接班,课业依然跟得上

  冯先生的女儿并非特例,孩子在北京市东城区上学的李女士也没觉得孩子的学习很吃力,她的孩子也没上过幼小衔接班。

  “学拼音的时候,我还真有些着急,最初的几天真是每天拿出半个小时帮孩子学习。”李女士说,“可是,没过两天我发现,其实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更有潜力,当面对新知识的时候,她挺有把它搞懂的动力的。再加上老师比我们有经验得多,没过多久拼音的问题就顺利解决了。”

  其实,很多家长在面对幼小衔接时,最担心的就是老师会因为“别的孩子已经学过了”而不再教了。

  石女士也曾有这样的担心,“等孩子真上了学以后,你会发现那些都是传闻。”

  石女士工作比较忙,孩子刚开学自己出差了将近一个月,“等我回来一看,女儿数学刚开始认识‘+’和‘-’,我的心一下子就放到了肚子里。”

  现在一个学期即将结束,石女士的女儿数学学完了20以内的加减法,语文学习了汉语拼音及138个必须会写的生字,还有300多个只要求认识而不要求会写的汉字。

  这样的速度和这样的知识总量对一个普通的孩子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幸好当时把持住了自己,没让女儿提前学那1000个生字。”冯先生说。

  那些择校的孩子真功夫在考试之外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前赴后继,涌向遍地开花的幼小衔接班?记者调查发现,到学前班进行学习的孩子一大部分是为了应付“择校”时的考试。

  的确,在北京一些重点小学,对“片区”内外的孩子的考试内容大不一样。

  冯先生家在一所重点校的“片区”内,他记得女儿考试那天大概一共用了四五分钟的时间,一道简单的口算题,再加上几个日常小问题。

  而郑先生则带着孩子参加了与自己单位共建的一所东城区小学的考试,“考试分好几场,也分好几门,有语文、数学、外语,还有跳绳、唱歌等。”最终孩子没有考上。

  对不少并没有居住在重点校片内,又没有太多人脉关系可以利用的家长来说,如果不甘心让自己的孩子上“家门口那所学校”,让孩子上幼小衔接班,多学些知识武装起来,参加名校裸考,也许是唯一可行的路径。对他们来说,多让孩子参加一个学校的入学考试,孩子就多了一个选择的机会,到处“碰碰运气”,说不定哪个就碰上了。

  不过,一位通过“共建”成功择校的妈妈对记者神秘地说:“真要择校,功夫是在考试之外的。”

  这位妈妈有两个女儿,6年前大女儿在她的运作下顺利地进入了一所重点小学,6年之后她又把小女儿也送入了重点校。据她说,她的孩子也去参加了考试,不过“五分钟就出来了”。

  不少家长由此抱怨:现在择校越来越难了。

  的确,从去年起各种政策轮番出台,使得择校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再加上对幼儿园教学的规范化管理,使得不少幼儿园撤销了与幼小衔接有关的内容,这倒给那些学前教育机构更多宣传的筹码,不少家长应声而至,使得不少学前培训机构学位紧张。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某批发市场附近的一个学前班,因为有“外教”及“潜能开发”等特点,一年的费用已经好几万元了。

  5岁的西西正在那里上学,平时接送她的奶奶说:“学的东西真不少,才几岁的孩子每天都有不少作业,这哪里正常呀?”

  那些上了学前班的孩子 有些伤已经烙下

  家长们“抢跑”和“择校”,本意都是希望孩子能更好。但是殊不知,“过早地接触小学的知识,根本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这种做法无异于给孩子服下了慢性毒药,这种‘毒药’将会慢慢影响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在加拿大学习了多年幼儿教育,现在一家国际幼儿园任园长的黄女士这样对记者说。

  不少幼教专家都介绍过美国科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但是,超前教育孩子的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一些孩子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那些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后来却基本都赶了上来。

  这个实验至少向我们证实了“抢跑”者不一定都能赢到最后。

  但是有些伤害却马上能显现出来。

  沈先生的儿子上了一年学前班,从刚上小学那天起他就听儿子回家说:“太容易了,都是我早就学过的了。”

  但是,一个学期下来,沈先生却被老师找去谈话,因为儿子期末复习时的成绩几乎是班里最差的,有时候一张卷子能扣20多分。

  都学过的知识怎么还不会做呢?沈先生很是疑惑。

  老师告诉沈先生,他儿子的问题就在于他都学过,所以上课从来都不听讲。

  现在正在教一年级的张老师说:“在学前班的时候老师主要教的是知识,而在学校里老师更加注重的是把知识放在实际的问题中,让孩子们通过知识解决问题。”张老师举了个例子:学前班老师会教5-3+2=4,但是,在学校里,会把这样的题转换成一张图,图上有一辆公共汽车,原来里面坐着5个人,后门下去了3个人,前门上来了两个人,让孩子用数学解决这样的问题。

  学习从来都不只等于学习知识,因此,教育也从来不只等于学校教育。但是,正是因为一些家长思想中存在着这样的误解,才会被一些并不科学的观念所蛊惑。

  不过幼升小的恐慌也并不完全由家长和一些学前教育机构造成的。“在国外5~8岁是一个专门的幼小衔接阶段,这个阶段通常是放在小学里。” 北京教育科学院早期教育研究所研究员廖丽英说,不少学校二三年级的教室里还设有表演台。

  把幼小衔接的过程放在小学不失是一个杜绝幼小衔接过渡教知识的办法,但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院关颖认为,整个社会上弥漫的教育恐慌从根本上说是忽视了儿童的权利。无论是小升初的焦虑还是幼升小的压力,从根本上都是成人的压力在向儿童转移,在这个过程中有谁关注过孩子个人的意见?孩子的发展权和生存权在一定程度上都被漠视了。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上一篇:我国成人教育学科的发展困境与完善策略研究
下一篇:垃圾分类始于心 持之以恒在于行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