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 laiyuan = "英雄之气 信用之诺 人民之福";if(laiyua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2-12-29
手机版

  

  “红色信用乡村”建设启动暨专家研讨会现场。(资料图片)

  发展中的四平。李刚航拍(资料图片)

  四平市“诚信示范街区”启动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会现场。(资料图片)

  四平市入驻“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培训会现场。(资料图片)

  诚信进校园之诚信大讲堂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四平市八一希望小学“童心感党恩 诚信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资料图片)

  英雄广场诚信宣传活动现场。(资料图片)

  梨树县为文明诚信经营商户授牌。(资料图片)   这是一条颇有热度的新闻!这是一个极具深意的解读!   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布了全国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名单,全国34个地区被评为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四平市榜上有名!   四平成为吉林省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地区!   自2015年8月国家开展此项活动以来,东北只有4个城市获得此项荣誉!   英雄城四平,凭此向天下昭示“英雄之气、信用之诺、人民之福”!   人以信而立,城以信而兴。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出发,四平将书写崭新的历史!   毫无疑问,信用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本、特殊资源、金字招牌。   “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是国家信用体系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此次四平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国家信用信息中心和省政数局的科学指导,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全市上下的合力攻坚。这将成为四平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进一步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助推器,也将大力提升城市美誉度,以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市政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四平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推进政务、商务、社会、司法领域诚信建设,探索构建高标准、高水平的社会信用体系,坚持强基础、补短板、重应用,让新时代诚信融入城市血脉,助推四平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这块“国字号”招牌“含金量”有多高?截至目前,在国家信用监测的261个地级市中,共有40个地级市获评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称号,占比仅为15.3%。经过近两年半来的努力,四平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位次不断跃升,从2019年初第252位升至今年最高的第17位,始终保持在前列。“信用四平”的城市名片,正变得越来越响亮!   谋定而后动——   “十四五”规划指明“创城”路径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成,城无信不兴。”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长治久安。   四平市于2016年起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由于体制机制不顺畅、部门责任不明确,在全国城市信用监测排名位次始终不高。   后起直追,需要“科学态度+务实精神+创新举措”。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四平科学设计“创城规划图”——编制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统领擘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蓝图。   根据国家和吉林省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文件要求,四平市于今年6月编制出台了《四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从规划背景、总体要求、筑牢根基、优化环境、完善机制、创新模式、保障措施等7个方面,确定了四平市信用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明确了重点任务和基本路径。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布局更加完善,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机制基本健全,重点领域诚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信用体系深度融入营商环境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中,知信、守信、用信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市场和社会信用环境显著优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稳定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前列。   《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决策部署,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优化营商环境和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主线,以助推乡村振兴为重点,以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高水平供给为支撑,以法治化和规范化为基本要求,以惠民利企为根本目的,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管理和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信用资产价值的培育和实现机制,高标准建设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奋力擦亮英雄城的诚信底色。   《规划》提出的基本原则是,依法依规,规范发展;政府推动,社会共建;城乡一体,系统推进;创新驱动,强化应用。   《规划》强调,筑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根基。深化信用法规和制度规范建设;完善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培育发展现代信用服务业;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和信用宣传教育。   《规划》要求,提升信用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政务诚信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信用惠企服务体系;加强商务诚信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规划》指出,要完善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提升社会治理水平。   大力推进信用惠民;深化基层信用治理;持续开展失信问题专项治理;加强社会诚信重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包括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文化和旅游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生态环境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医疗卫生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教育培训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科研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网络空间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规划》内容全面、翔实、具体,可操作性强,为开启四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提供了科学指引。   纳入法治轨道——   《社会信用条例》规范“创城”行为   法治是“创城”的基本遵循。四平出台省内首部信用条例,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法治化轨道上行稳致远。   四平市委、市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体制化、机制化、制度化,上升为法治化,用法治思维引领社会信用提升。按照市委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广纳社会各界意见,于今年5月31日颁布了《四平市社会信用条例》。   《条例》共7章40条,全面规范了社会信用信息管理、信用激励与惩戒、信用主体权益保障、信用环境建设和法律责任。   《条例》提出,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度。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的社会信用主管部门,负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综合协调、社会信用信息的监督管理和条例的组织实施。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条例》指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应当坚持规范发展、有序推进、保护权益、强化应用,实行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公民、信用社会一体建设、协同推进。   关于信息管理,《条例》规定,国家机关、信用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等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公开、透明的原则,依法采集信用信息;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应当与其他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加强沟通与协作,逐步实现信用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与其他信息平台或系统的互通、共享;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及其他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履行服务和安全监管职责,包括制定服务规范、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建立信息查询制度、建立投诉举报和责任追究制度。   关于激励与惩戒,《条例》规定,社会信用主管部门及其他公共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采取信用积分、信用评级等方式,对信用主体实行分类、分级和动态监管;建立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社会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对失信的信用主体,可以依法采取惩戒或者监管措施,包括约谈、告诫、书面警示,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增加监管频次、加强现场检查,限制享受财政资金补助等政策扶持。   关于权益保障,《条例》规定,单位、个人依法或者经书面授权,可以查询、复制其他信用主体的信用信息。信用主体可以对自身信用信息内容提出异议申请,接受申请的社会信用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公共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依据管理权限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异议申请人。信用主体主动履行义务、纠正失信行为的,可以申请信用修复;符合规定的,接受申请的社会信用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信用信息提供单位,应当及时删除失信信息或者对修复情况予以标注。   关于环境建设,《条例》规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完善守信践诺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在招商引资、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方面,应当依法履行承诺或者约定,不得违约拖欠市场主体的货物、工程、服务等账款;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中小企业政策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各类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提高守法履约的意识和水平,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应当依法办事、信守承诺,为市场主体提供规范、便利、高效的政务服务;审判机关应当定期发布失信典型案例,依法披露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检察机关应当依法通过公益诉讼等方式,加强对重点领域违法失信行为的法律监督;金融监督管理机关应当鼓励、引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信用贷款支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条例》的出台,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法治支撑,对于推动“诚信四平”建设,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和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促进了全市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信守承诺,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推动诚信社会的建立;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了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的社会信用联合激励和惩戒机制,在全市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营造了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降低了经济发展成本和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条例》,不仅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治支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吉林省乃至国家信用立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强化组织领导——   精心安排部署,压实工作责任   四平市委、市政府在“创城”工作中坚持做到“三个明确”:明确工作目标,明确创城主题,明确保障措施。   明确工作目标。市委书记郭灵计对“创城”工作作出批示:“要对标高位,争创一流,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积极进取的工作作风、奋勇争先的工作业绩,确保创城成功。”四平市委、市政府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作为解放生产力、增强创新力、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作为实现“两确保一率先”的重要保障,科学设计“创城规划图”,确定了“以创建示范城引领营商环境实现革命性重塑”的奋斗目标,持之以恒,一以贯之,为信用体系建设夯实根基。   明确创城主题。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创城”主题是:“英雄之气、信用之诺、人民之福”。这一主题发源于“四战四平”精神。四平是一座英雄城,“听党指挥、植根人民、一往无前、敢于胜利”的“四战四平”精神,是四平红色文化的核心,是这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创城”的根基。作为“四战四平”精神的延展,“创城主题”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视察四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体现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成为建设全国信用示范城市的不竭动力。   明确保障措施。市委副书记、市长胡斌对“创城”工作提出要求:“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于增强社会诚信意识、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要在思想认识上再深化、再重视,在重点任务上再对表、再加压,在责任落实上再压紧、再强化。”四平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任双组长,常务副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组织架构,制定了《四平市创建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分解10方面50项工作任务,逐项明确了责任落实、工作措施、目标要求、完成时限等具体要求;按照“五化”工作法,施行清单化管理、图表化推进、手册化操作、模板化运行、机制化落实。各地各部门按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取得预期成效。市财政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2020年专项资金为30万元,2021年专项资金为40万元。   压实工作责任,是强化组织领导的关键一招。四平市将“创城”的50项工作任务,列入全市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建立督查台账,挂牌督办。制定了《四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建立工作目标责任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对各县(市、区)、各部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将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地区和部门绩效考核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和部署全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各县(市、区)、各部门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落实工作机构,认定责任人。   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信用惠民利企、信用服务市场培育、信用宣传培训、重点领域创新示范工程的资金支持力度。将服务业发展、科技创新等相关扶持政策,适当向信用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建设项目倾斜。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容新容错机制,对各级各部门和市场主体开展信用建设实践给予创新试错空间,营造守正创新良好环境。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强化政府部门信用管理业务人员能力水平建设,每年举办信用建设专题培训班,加强对信用理论知识、最新政策和实践技能的学习,提升信用监管能力和公共信用服务水平。推动建立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培训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信用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家人才库,积极引入国内、省内信用领域知名专家和信用管理专业人才,打造高质量的智库和专业人才队伍。   加强信息安全与权益保护。持续完善信用信息保护和安全监控体系,督促相关部门和市场机构加强信用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用信息管理的制度保障,健全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推动相关部门和市场机构建立完善异议处理和信用修复等机制,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在信息安全与权益保护中的作用,加大对数据滥用、侵犯隐私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紧扣“四个重点”——   精准实施“创城路线图”   四平市紧盯“四个重点”,精准实施“创城路线图”。一是以建立信用承诺制度为重点,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化。   四平市先后出台《关于全面建立信用承诺制度的通知》《关于全面开展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的通知》《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施方案》,印发了《四平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任务分解表》,依托市信用平台建设公共信用评价模型和系统,对全市市场主体开展全覆盖、标准化、公益性的公共信用综合评价,依法依规将评价结果提供给各监管部门参考使用。   二是以推进“信易贷”为重点,发挥信用杠杆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四平是全国第一批对接开通国家“信易贷”平台城市,为发挥政策撬动作用,出台了《金融机构应用“信易贷”平台为市场主体贷款奖励方案》,对推广应用“信易贷”综合排名靠前的金融机构给予资金奖励。设立了“信易贷”风险补偿基金,有效缓解金融机构贷款风险。   在“信易贷”平台落地的具体风险补偿机制是:当风险补偿资金贷款发生损失时,企业信用等级为B级,风险补偿资金按20%承担风险损失;企业信用等级为A级,风险补偿资金按40%承担风险损失,其余损失由合作金融机构承担。   风险补偿资金由市财政出资设立,总规模2000万元,主要包括市财政资金直接投入和存续期间产生银行利息,初期启动资金1000万元。合作金融机构在风险补偿资金规模的基础上,给予5-10倍放大的贷款授信,并在利率上予以一定优惠。当合作金融机构通过风险补偿资金发放的信用贷款业务规模达到1亿元时,市财政局再拨付1000万元。目前,全市“信易贷”平台注册企业超过8.2万家、授信额度达140.57亿元,信用贷款总额占全部贷款总额的21%,企业入驻率、融资总额与GDP之比均居全国前列。   2020年6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梨树县支行在信用贷款过程中,对2020年度被梨树县税务局列入纳税信用AA级纳税人名单的双辽市博雅塑料制品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依法依规采取了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示范平台(信易贷)授信150万元信用贷款的激励措施,为该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流,缓解了资金压力,企业得以健康发展。   三是以乡村基层信用治理创新为重点,党建引领推进红色信用乡村建设。   于今年6月9日举行“红色信用乡村建设启动仪式”。建立县乡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累计投放“红本贷”1.86亿元,运用“村级担保基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方式发放贷款838万元。打造“粮食银行”发展模式,规模达到15万亩。首创“黑金贷”信贷模式,为农业主体解决贷款1.35亿元。对农民、农民合作社普遍开展信用评级,突出做好政、贷、电、税等信用信息的归集,因地制宜地开发适应乡村发展的信贷产品。着力丰富交通、医疗、文化、保护黑土地等应用场景,培育诚信执业、诚信采购、诚信医保理念。在劳动用工领域落实和完善企业劳动保障守法诚信制度,让百姓真正得到诚实守信带来的实惠。   四是以提升政务服务质效为重点,让守信群众办事更便捷。   实行信用承诺优化无差别全科受理,企业可主动承诺,材料可容缺承诺,事项可告知承诺。国务院第六次全国大督查对“吉林省四平市推行政务服务无差别全科受理改革提高审批效率”通报表扬。针对首次开办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推出“零见面、网上办,零证明、减材料,零成本、没费用,零等待、马上办,零跑动、送上门”新举措,最长不超过6小时,最短只有2小时。对信用良好、无不良记录的企业和群众,在办理行政审批业务时,优先施行“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免费双向邮寄”等便利服务。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做到了“三个到位”。   重视支持到位。市委、市政府以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为目标,以“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气魄,推进政务服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市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的机构职能、人员配备问题,“多门变一门”,建成吉林省首个综合性政务大厅,全面落实审批办主任一支笔管审批。设立四平市政务服务中心,核定34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按照“受审分离”原则,全面承担无差别全科受理工作。   规范实施到位。依托“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平台,进行信息资料共享和传送。窗口配置了交互设备,利用“一窗通”桌面互动终端,实现身份识别、受理(发证)、信息签字确认等功能进行交互全程电子化,审批过程中的文件电子化流转和留存;后台审批区有42个部门集中办公,实行联合审图、联合踏勘、并联审批。   务实求实到位。降低了行政成本,用13个无差别受理窗口替代了改革前的90多个窗口、130多名受理人员,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大幅降低;提升了审批效率,推行并联审批、联合踏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和超时默认,使审批服务效率较改革前提升50%以上;规范了审批行为,由于实行“受审分离”,使受理权、审批权、出证权得到有效制衡,打破了利益藩篱,铲除了腐败土壤。   攻坚“四个领域”——   建设全国一流信用环境   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个重点领域,用功夫、下大力,实现事半功倍。   一是加速推进政务诚信建设。   以政务诚信引领社会诚信,开发建设了公务员诚信档案系统,全市在编在岗公务员及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全部建档,配套出台公务员诚信档案信用信息目录和《四平市公务员诚信档案管理办法》,公务员任用和奖惩必须依据申请查询档案信用记录才可实施。目前,共建立公务员诚信档案10043份,实现全市公务员全覆盖。   通过政府的诚信施政,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以信用建设支撑“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提高行政效能。加大政务诚信建设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公务员诚信、守法和道德教育,加强法律知识和信用知识学习,编制公务员诚信手册,增强公务员法律和诚信意识。   自2020年起,四平市由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牵头,在合同履约领域开展信用监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部门(单位)在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和自身建设时,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经过协商一致所签订的政府合同(包括合同书、协议书、意向书、备忘录等),以及要约、承诺、授权委托书等涉及权利义务的文书,均纳入信用监管范围。今年四平市印发《合同履约实施办法》,进一步明确合同履约信用监管实施方式,实行统一归档、全程管理、归口监督,按照事前法律风险防范、事中法律过程控制、事后法律监督和补救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建立了合同履约系统,实现对相关合同的签约、履约、违约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置和分析,构建合同履约全程跟踪监管机制。   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等多个部门,使用合同履约系统开展监管。截至2021年6月30日,系统共归集276份合同信息。归集的合同信息包括4项内容,分别是合同基本信息、合同标的信息、合同付款方式信息、合同履约进度信息。合同信息录入后,合同履约系统将通过短信方式,通知合同信息提交人。合同履约超期后,将采取相应监管措施。企业超过合同履约期限一周未履行的,由主管部门对企业进行提示;超过合同履约期限二周未履行的,由主管部门向企业出具书面履约意见书。政府部门超过合同履约期限一周未履行的,由主管部门进行约谈;超过合同履约期限二周未履行的,年度考评给予扣分。   二是深入推进商务诚信建设。   探索开展“信易行”“信易游”“信用+家政服务”等,扩大“信易+”应用范围,将信用应用融入到更多领域。   持续推进“信易贷”工作,使企业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外汇、水电煤气、仓储物流、知识产权、电信等信息充分共享。整合相关数据,切实解决银行信息获取难问题。   落实对金融机构出台的激励政策,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2021年5月20日,四平市商务局对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等级为BB级、行业信用评价等级为AA级的四平市华生商贸有限公司,依法依规采取了“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的监管措施,该市场主体在“嗨购日”促销活动中被评选为优秀企业,在行业中起到了表率作用。   三是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建设诚信示范街区,以点拓面引领市民重信守义。开展信用示范街、信用示范社区以及诚信企业和诚信市民评选活动,引入信用企业“英雄分”评价和“信易+产品”应用,营造诚信企业重信誉、诚信市民重信义、诚信城市重信用的良好氛围。2021年5月,开通了仁兴步行街信用可视化示范街、华宇诚信示范社区、汽车产业示范园区等3个信用示范街区,对企业商户设立“诚信经营商户”牌匾,设置“诚信商家展示板”,悬挂“信用二维码”,在“信用中国(吉林四平)”网站开展企业亮信活动。对获得十佳诚信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四是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   全面推行“阳光执法”,依法及时公开执法办案的制度规范、程序时限等信息。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落地落实,通过对市场主体信用风险等级评估,对高风险企业加大抽查力度,对低风险企业减少检查频次,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四平市场监管局在企业设立登记过程中,对担任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三年仍未履行、被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四平市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井某,依法依规采取了三年内禁止其担任公司、企业法人代表的惩戒措施。企业认识到失信的严重后果,积极采取措施修复自身信用。   2021年5月9日,四平市自然资源局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过程中,对2019-2020年度均被四平市税务局列入纳税信用AA级纳税人名单的四平市华亿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依法依规采取了激励措施,在四平市24#--2B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该公司,给予加分。最终,华亿公司以9800万元的价格顺利取得该地块。   “幸福参天树,诚信是沃土。”四平人民对这句话深有感悟。困扰购房户十几年的老大难“无籍房”问题,在信用评价下迎刃而解:政府动真心,企业出实招,建立起信用评价和容缺承诺机制,凡是信用评价AA级以上企业,只要做出信用承诺,即可按“无籍房”政策办理不动产登记。于是,11万户“无籍房”一年内全部取得产权证。四平市打破常规有效破解“无籍房”的典型经验,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获通报表扬。(崔维利 袁松年)

上一篇:唐伯虎的这张作品:做到了“诗琴画意”合一,真正的文化高手玩法
下一篇:《古董局中局》中的体育老师模仿黄宾虹画作,被夏雨一眼看穿!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