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融合促“双减”碑林区中小学以博物馆教育为重要支点打造“第三课堂”
“双减”之后,打卡周边博物馆成为西安市碑林区各中小学拓展“研学旅行”的最佳途径。如何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学习知识的“第三课堂”,碑林区教育局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整合区域资源,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顶层设计。充分利用博物馆优秀文物资源和教育资源,加强馆校合作,运用系统化思维、多样化手段、常态化机制,实现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立德启智,文教融合促“双减”。
以博物馆教育打造“第三课堂”
碑林区人文底蕴深厚,区内坐落着西安碑林博物院、西安博物院、明城墙、交大西迁博物馆、西北大学博物馆、关中书院、陕西体育博物馆和于右任书法艺术博物馆等古建筑、人文古迹。碑林区各中小学以周边博物馆资源为载体,以博物馆教育为重要支点打造“第三课堂”。开展了丰富的研学实践活动;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需要,开发了一批博物馆系列课程;还积极进行学生讲解员的志愿者培训工作,将博物馆教育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和研学实践活动。
碑林区南门小学
“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双师课堂”系列课程
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教育员与南门小学老师合作完成“博悟·搏艺——汉代体育运动双师课堂”系列课程。该课程对标国家课程将汉代体育项目进行多学科融合,以古今对话的授课方式,学生们了解了体育项目的前世和今生,通过视频演示、线上线下问答、讨论以及PK赛、情景表演等,在传统的课堂中融入了新鲜、丰富的元素,增加了趣味性和知识性。这一课程体系,着眼学生发展,巧借博物馆资源,通过双师授课的独特形式打造出以文博教育进校园为重要支点的“第三课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物馆资源反哺国家课程,也让国家课程更具有陕西特色、碑林特色、南小特色。
碑林区建国路小学
开设“触摸历史,传承文化”为主题的“周秦汉唐”博物馆课程
建国路小学和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合作,将“周秦汉唐”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字画分类陈列走廊和过道,学校把鉴智楼打造成了一座“校园博物馆”。从“校园到博物馆,再从博物馆到校园”,让学生研习有滋味的博物馆课程。将博大精深的博物馆搬进课堂,让小小的校园坐拥大大的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孩子们快乐学习,主动探索的“第三课堂”。
该校博物馆课程始于2015年。先后和秦陵博物院、汉阳陵博物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合作,与学校开设了二十多年的校本课进行有机的融合,课堂采用“双师授课”模式,学校学生百分之百参与。每学期都会根据不同年级(一年级开设身边的文化;二年级开设唐文化;三年级开设汉文化;四年级开设秦文化;五年级周开设文化;六年级开设丝路文化)博物馆课程的内容,设置相应的“周秦汉唐”线上线下研学课程,制定科学有趣的旅行手册。每学期末开展“周秦汉唐”博物馆课程校园艺术节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邀请家长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参加。博物馆课程校园艺术节不仅为本学期的博物馆课程画上圆满的句号,同时也为其他年级学生新学年研习新的博物馆课程拉开帷幕,把文化自信的种子根植在每一位建小学子的心里。别具特色的博物馆课程实现了五育融合,五育互育的育人效果。
建大附小
对中国古建筑遗产保护博物馆课程的开发
建大附小以陕西省教育厅打造“三个课堂”为目标,依托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协同创新研究基地”(建大附小是基地成员之一)以及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联合设计开发了博物馆课程进校园校本课程——《中国古建筑遗产保护(小学版)》。
本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是探索博物馆文化融入小学德育全过程的有效途径。通过课程建设,帮助小学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风格样式以及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工作,展示古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小学生能够耳濡目染,浸润熏陶在传统文化启蒙教育中,培养其对于传统文化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弘扬博物馆文化。本项目研究内容的第二个方面是博物馆课程校本教材的内容编排与选择,如何紧紧围绕课程目标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基本走向。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融入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云游”博物馆,创新研学模式,升级“第三课堂”
特殊时期,博物馆线下观览的愿望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云游”也成为了最独特、新奇的观赏方式。碑林区各中小学以疫情期间拓展线上研学旅行活动为契机,积极与周边博物馆联系、合作,有效利用博物馆开展线上研学旅行活动,推进数字博物馆课程建设,推动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学生不出学校,也能了解博物馆知识,知晓西安历史、讲好西安故事,使博物馆里丰富的馆藏文物,成为学生增长见识的“第三课堂”。
碑林区铁五小学、铁五二小
创新研学新模式,红色基因“云传承”
为进一步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拓宽“六进六学”新渠道,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碑林区铁五小学、铁五第二小学开展“云走延安圣地,继承革命传统”研学活动,借助互联网线上参观的形式,带领学生共同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聆听红色故事,感悟延安精神,旨在让学生足不出户聆听革命历史、了解文化遗产,增强“云”研学的互动性,娱乐性,趣味性。
在这场别开生面的线上“云参观”活动中,同学们通过线上参观,穿越历史和时空,结合文物的挖掘,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以新颖的形式,深入浅出的讲解,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和延安生活战斗的十三年峥嵘岁月,将红色文化送入学校,带领学生和家长足不出户畅游纪念馆,在对革命文物的了解和对革命先烈的追忆中进一步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西北大学附属小学
开展“云游博物馆 播种梦之花”线上研学活动
西大附小通过线上参观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等多种形式,“沉浸式”体会博物盛宴,让同学们足不出户就拥有“诗和远方”。在历史博物馆看古人智慧结晶;在科技博物馆赏当代科技成果;在艺术博物馆做听觉视觉体验。那些古与今的碰撞,激发出同学们对历史与未来的憧憬。
该校长期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开展“秦汉文化遗产”博物馆课程,带学生走进大学考古实验室。那蒙着神秘面纱的标本,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这里收集的标本都是围绕西北大学考古学科重点领域,实验室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来,特别是周秦汉唐历史时期古代居民骨骼的观察、测量、疾病、营养健康、人与环境互动的研究参数。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漫漫历史长河中,祖国河山之好,人文之胜令人傲骄!
西工大附小
“云”游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
西工大附小为了给予同学们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深刻的学习体验,开展了“云”游博物馆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快捷的享受博物馆文化大餐。学生与家长一起通过浏览博物馆网页、博物馆APP、观看视频等方式云端游览心仪的博物馆,感受文物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感知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对世界的巨大贡献,学会热爱文物、保护文物。有的学生们制作手抄报,将“云”游的照片、收集的文物资料、感悟等内容记录下来,展现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有的学生开展我是小小“云”导游,他们录制小视频,做“小小讲解员”,带领大家在文字与图片中慢慢欣赏这悠久的历史岁月,讲述它们的故事,做文化传承小使者。学校征集“云”游博物馆优秀小报和“小小讲解员”视频进行评比、表彰,并将优秀作品在全校进行交流展示。充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同学们对美好家园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碑林区教育局通过打造、共建、发展“博物馆课程第三课堂”,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多维度一体化课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教育新生态,是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各校以博物馆教育为活动载体打造的“第三课堂”,重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与博物馆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它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师生全学段、全领域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的理解记忆、拓展应用和再现实践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发展螺旋式上升,进而实现学生快乐和健康成长,文教融合促“双减”。
上一篇:淮海中路街道跨界联手喜茶与Tims咖啡发起淮海新净界茶咖环保倡议
下一篇:全国高级礼仪培训师杨慧芳:讲礼仪美德 树文明新风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
- 加强行刑衔接协作 合力守护绿水青山
- 名单公布!南昌31名学霸上榜!
- 北京有车型优惠超10万元,南阳有门店贴出“国货惠民价7.59万元起”海报,合资车
-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转为雇员制行不行?银川市人社局回复了这份提案
- 老师曝光教室无窗帘被约谈 校长停职、教室已全部安装窗帘
- 大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 最美家庭展播二:梁芳清家庭
- 王晓龙谈国内青训:我们只有初中水平老师,教不出大学水平的学生
- 11月起 四川学业规划行业有了“国家标准”
- 河南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 gre数学有哪些备考方法
- 最优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
-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八讲 |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 重磅消息 | 第十二届商学院数字化论坛即将启幕!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路演特辑
- 建筑“黑科技”闪耀长沙筑博会
- 为青春点赞!你最喜爱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扬州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喜迎建队日争做好队员
- 深圳发布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第三轮测评结果 低于80分市场数量大幅度减少
- 2023下半年湖南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安排
- 朝阳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
- 小米 14 表现如何?数据库实测性能续航充电等
- 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青年标兵……她是曲园学子李雯鑫
-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马鞍山:水清岸绿 石臼湖风光美如画
- 「一线新动态」十年深耕涉外高端电力人才培养,“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助力“一带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