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上海老人突破500万!“大城养老”脉络清晰了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1-09
手机版

  

  上海,老龄人口突破500万!银发飘飘,谁来养老?

  老龄化社会是未来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挑战。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14.1亿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4亿,占18.7%。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城市,上海老龄人口占比超过35%。怎么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冲击?上海精准布局,从建立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到试点长护险,发展养老产业,再到利用数字化转型契机,发展智慧养老……“大城养老”脉络逐渐清晰。

  大江东工作室梳理发现,上海的“养老答卷”中有一条主线:政府主导,市场化力量参与,以有限的资源投入,尽可能发挥养老资源的效能。

  近日,大江东工作室调研了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根据去年底发布的《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至少建设一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这间服务中心在上海的很多街镇里算是标配。

  普遍性以外,这间中心特别之处是承接了一项长宁区的试点——如何用一份量表,提升运营效率,激发各方力量的活力。

  这份量表是否有用?先来看看长宁区虹一小区华老伯最近生活的改变——

  走进来:家门口的养老计划

  最近,华老伯再一次爱上了社区里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为何是“再一次”?这得回到2018年,服务中心装修一新、开门迎客时,华老伯和小区里的老年人们一样,对里面的各项服务设施充满了好奇,隔三差五就约上老伙伴们,去服务中心里下个围棋,听节讲座。

  时间久了,新鲜劲儿一过,再加上帮忙带孙子,牵扯了一些精力,华老伯便很少“光顾”服务中心了。这一现象在中心的签到簿上也体现出来,每日来打卡的老年人有段时间出现了下滑。

  老人来得少了,在量表里可是要减分的,中心的运营方——华康健康养老集团的工作人员很着急。在中心重装规划之初,华康健康便与街道合作,需求调研先行,把脉街道里近2万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发现“看病不方便”、“好的老年餐少”、“品质文体活动少”等是虹桥街道老年的主要养老诉求。因此,在一楼大厅的黄金位置,首先辟出了助餐食堂,社区卫生服务站分站点和多功能文娱活动厅。场景搭建好了,服务也需更符合老人的喜好。“运营养老机构就像开发一款互联网产品。”华康健康相关负责人丁怡媛说,“因此我们会花大量的心思在增加用户粘性上。”

  食堂入口处摆放着两个透明塑料箱,一个贴着“微笑”表情,一个贴着“哭脸”表情,老人们用餐完毕,可以抓起旁边的红色塑料球,按照意愿给今天的饭食投票。“现在的老人也很耿直,不少直接就投‘哭脸’表情。我们的工作人员就会立马上去沟通,听听老人的意见,然后改进。”丁怡媛说,“这其实也增加了中心和老人的互动性。”

  

  中心内会定期举行菜品试吃会

  在运营之初,中心为老人们安排了不少文娱活动,琴棋书画,一应俱全,但试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手机使用课最受欢迎,于是课表上手机课的频次逐渐增加,最后甚至安排了答疑解惑的专员常驻中心,解决老人们数字化生活的困难。

  中心和社区卫生中心相隔不远,因此,中心里医疗功能的吸引力有所减弱,但自从引入了针灸等理疗服务后,中心的日活量又迎来了一波小高潮。

  现在,华老伯吃过早饭后,便去中心早早地排上一个针灸号,做完理疗后,顺手就将一周的药配好,然后直接在中心里吃午餐,省得回去买菜又做饭。下午在活动室听手机使用课程,就这样度过悠闲充实的一天。

  最近,华老伯正在考察中心里提供的日托服务,像针灸、扦脚、助浴这些热门服务,购买了日托服务的老人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且,日常还有专业社工带领老人们做活动,可提前干预认知障碍的发生。“等我年纪再大一点,就让我儿子早上送我来日托中心,晚上再来接我。再老一点,就住在这里了。”认定“原居安养”的华老伯对未来家门口的养老计划心满意足。

  走出去:撬动90%的居家养老人口

  虹桥街道辖区面积4.08平方公里,整体呈东西走向的狭长形状。虹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街道东边,即使今年在街道内还会再开出一间分中心,但服务能级和覆盖范围依旧有限。能够走到中心参与活动的属于少部分活力老人,还有大量的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认知障碍老人,他们以及家属都需要社会的帮助。

  早在2005年上海就提出了“9073”养老模式,即90%老人在家中养老;7%老人依托社区养老,3%或4%老人在机构养老。养老的基本盘在家中,社区里的为老服务中心与居家老人们形成联动,提供更大范围的家庭支持是量表中一项重要考察项目。

  49岁的安徽大姐谢玉群是一家健康服务机构——全程玖玖的长护险护理员。她所在的站点就设在中心内。每天早上7点,谢玉群挎着一个工具包,开着一辆电瓶车,开启了一天的上门服务。公司通过系统分配给她10位老人,他们经过评估,分成6个护理等级。6级老人需要一周7天每天都上门服务,其他老人根据等级不同,上门服务天数依次递减,服务项目也各不相同。

  最多的时候,谢玉群一天要上门服务5户。以前她在一家养老院机构做护工,经小姐妹介绍,她考到医疗照护员证书后,转行专攻长护险的上门服务。和养老院护工比起来,现在的工作虽然风里来雨里去,但如果勤劳一点,一个月收入可以过万。有养老机构业内人士透露,长护险推行以来带来了养老院内护工的人员流动,不过这种竞争也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谢玉群所在的站点可以服务周边521位老人,据介绍,长宁全区有20多个站点,目前全区审批通过的长护险老人已超过4万人,其中已经开始享受居家照护服务的有1万多人。

  

  老人们在服务中心内做手工

  90后谷东雪是一家认知障碍社区支持服务机构常驻虹桥为老服务中心的社工。她介绍,2018年中心刚开始运营时,做小组活动时只有三四个人。随着社区推广和媒体宣传,人们越来越正视认知障碍这一疾病,现在做小组活动经常能达到20多人。更重要的是,如今有很多小组活动是家属专场。“有时候家属是更需要帮助的人。大家在一起寻求情感认同,学习照顾的方法,虽然我们也会做上门干预支持,但家属在日常生活中比我们更能发挥作用。”谷东雪说。

  2018年,长宁区在3个街道进行了一次社区筛查,发现认知障碍的发病率在60岁以上老人中达到了7%。相关数据显示,长宁区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5.32岁,认知障碍其实也是一种长寿病。

  经过多年的探索,长宁区摸索出一套认知障碍友好社区的建设标准和居家照护的规范,2019年,这一标准也得到了全市的采纳。

  一张量表,聚合各方需求

  养老产业让人又爱又恨,这是很多从业者的心声。随着中国老龄人口的增加,养老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社会和经济的因素,互联网上常曝出“养老机构持续亏钱”、“黑心养老院卷钱跑路”等问题。

  虹桥街道为老服务中心像一个试验场,在这里可以看到政府、机构、组织和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居民需要优质的养老资源,政府的诉求是“资源的有限投入”,民营养老机构需要金字招牌提升口碑,社会组织需要平台提升服务能级——如何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长宁区试着用一份量表来解决这一难题。

  量表是如何“诞生”的?今年,长宁区民政局对全区10个街镇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进行了调研,发现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老年人参与度不高、空间共享不足、部分服务项目收费有偏差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在面积、功能设置、地理位置等因素上存在“先天差异”;另一方面,社会化运营在服务项目、收费定价、空间共享、效能评价等方面缺乏“参照系”。

  为此,长宁区民政局着手制定“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社会化运营效能评估的实施意见”,配套指标体系从“规范运作”、“功能实现”、“多元评价”3个维度切入,涵盖多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和加分指标。在细化指标的过程中,区民政局先后征询了区财政部门和各街镇的意见,并在虹桥、北新泾两个街道开展试评估,对评估操作性进行论证。例如服务中心的日活量、医养结合程度、生活服务和家庭支持、空间利用率等,都量化成具体的分数。一个服务中心运营得好不好,现在有了精细化的“标尺”。

  量表如何发挥效用?首先涉及到来年政府的项目招投标和预算安排。在一个服务中心内,集结着类似华康这样的“大业主”和十几家提供细分领域服务的“小业主”,养老行业竞争激烈,能够承接优质项目也带来了品牌效应。而服务质量的提升,最终受益的也是社区居民。

  “这份量表目前还只是1.0版本,日常运作中我们还会不断改进,让社区里的为老服务中心更好发挥枢纽功能,打造社区嵌入式的大城养老体系。”长宁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图片由虹桥街道提供)

上一篇:高等教育立足当下 更将引领未来
下一篇:要想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