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钓鱼文化”: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名利官场双收尔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1-17
手机版

  渔翁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一首《江雪》可谓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再配上宋代马远的名画《独钓寒江图》,大致就构成了今日无数人心中的渔翁形象—孤傲清高。为何存在于意识中的渔翁有着如此高大的形象,且听慢慢道来。

  渔与鱼文化的形成由来

  1、渔者的由来

  远在燧人氏时代,有着较高智慧的智人发现钻燧取火可以去除食物的腥臊,一时极得民心,顺势成为一代王者。也在此时,燧人氏族发现鱼类的食用方式,一举将可获食物的范围从陆地拓展至水域,伴随着食物种类的丰富—陆地蔬果、水中鱼虾皆可食用,人类的活动范围也逐渐拓宽,人们渐渐摆脱了气候和地域的约束,人群沿着河流海岸之间散布开来,此为初代渔者,这时的人们初步具有了捕鱼的能力。

  到了舜时期,渔者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用来管理渔猎生产。此时渔猎占主要的财产地位,“虞不出则财匮少”渔猎文化也开始初具规模。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渔猎一直都是社会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即使后来种植业开始兴盛,一时也没能取代渔猎,成为主要的财产来源。“夏桀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一句便足以看出渔猎的地位,天子最大的财产是“海”,因为渔者以海为生,因而渔猎是得到财产最主要的方式,旁人无可出其右。这一局面一直维持到春秋战国时期。

  渔猎生活

  2、渔文化的形成

  因渔猎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鱼类在早期极为受人追捧,甚至有人拿鱼骨做成了首饰佩戴在身上,虽说不乏爱美和猎奇心理,但饰品大多采用鱼骨亦可见其深得人心。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创造出了一种称为“龙”的生物,有记载为:“鳞虫之长,能隐能现,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这是当时的人们臆想出来的能力非凡的生物,而这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生物却与赖以生存的鱼类有着不小的关联。“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而将鱼飞去”显然,臆想出来的龙不过是鱼类的高级形式。人类会把弱小的鱼类想象成如此庞然大物,足可见当时的人们对鱼类是有一种隐秘的尊崇。当然了,鱼类本身弱小,不值得畏惧与尊敬,所以要在此将它描述的夸张而威武不凡,以此顺理成章的进行膜拜。

  钓鱼文化初成

  钓鱼很讲究钓具、食饵和技巧,非一般人能掌握,恰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一名钓鱼高手,名为玄洲,据说此人在钓鱼上颇有成就。楚襄王听闻此事,派宋玉等人跟随他学习钓鱼。习得精髓的宋玉著成《钓赋》,将其要点详细介绍:“以三寻之竿,八丝之线,饵若蛆蚓,钩如细针,以出三尺之鱼于数仞之水中”。文中还写道钓大鱼时的精彩瞬间,“退而牵行”“因水势而施之”足见玄洲其人名不虚传,确实技艺高超。而宋玉此举,无疑起到了一个开拓的作用,玄洲的经验也因此得以广泛流传开来。

  1、钓鱼与网鱼 渔夫和渔民

  钓鱼不是件简单事,传闻姜子牙的徒弟武吉花了一天时间,也不过钓得大鱼七八尾。寻常百姓人家若是以此为生怕是无可奈何之计。钓鱼在此时可算得上是达官贵族消遣的玩意儿,那数尺钓线,无论是何材质,哪怕是最为普通的麻丝,也是普通百姓负担不起的。但民间自有民间计,钓鱼不成,那便网鱼,这做法虽粗暴,但成果十分可观,碰上运气好时,一天能捕到数十条鱼,不说大富大贵,温饱度日总是不愁的。渔夫与渔民的界限并不模糊,反而十分清晰,捕鱼为生者,乃渔民,钓鱼以消遣者,是渔夫。

  钓鱼老叟

  2、文士与钓鱼

  自姜子牙与周文王的故事流传开来,古代文人就开始了模仿名士之举。到了唐宋时期,钓鱼更是风靡一时,许多著名诗人为此写了不少颇有名气的诗句。唐朝诗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是何等惬意潇洒,足以看出此人对钓鱼的喜爱已经到了忘我的境界。还有孟浩然的《万山潭作》,“钓鱼坐磐石,水清心亦闲”都可以看出钓鱼很受文人雅士的追捧,并且逐渐的具有了独特的涵义。

  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名利官场双收也

  姜太公钓鱼得遇周文王,这事流传出去之后,当事人双方都受到了世人的赞赏,颇有伯乐识得千里马的快意。但姜太公此举算不上是个好的开头,至少之后的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的文人竞相钓鱼,却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大多不是单纯的为了钓鱼。文士仿姜公钓鱼,其意图也是十分明显了—能像姜公一般得朝廷赏识,得帝王看重,能够一展抱负大有作为,这才是从古至今文人的理想。

  1、钓鱼的普及

  司马光记载,宋真宗宋仁宗父子俩都喜爱钓鱼,多次在宫中和大臣们一起开展“赏花钓鱼赋诗会”每年春天,皇帝还邀请一些志同道合的大臣一起举办钓鱼比赛。一时间钓鱼风头无两,民间也争相效仿,爱好钓鱼之士众多。

  《东京梦华录》中详细记载了当年汴京(现开封)官员开金明池、琼林苑作为钓鱼场的情况。上行下效,皇帝酷爱钓鱼,下面臣子不管是否确确实实喜爱钓鱼,都免不了摆出一副痴迷钓鱼的样子,以获得皇帝的欢心。比较低级的官员与平民百姓都喜欢钓鱼,因此钓鱼场人满为患,官府甚至在池边设立池苑所,要钓鱼先买票,望以此限制人流,此举堪称当时世界首创,可见全民钓鱼是何等盛况。

  宋仁宗

  2、蕴含的涵义:搏得名望

  每个时代都有怀才不遇的人,这些郁郁不得志的文人不肯轻易放下心中的执念,又不愿同流合污,向现实屈服,于是他们或被贬或自我远离官场,意图做一个不问世事的闲散人。这些人心怀抱负,虽一朝不得志,却不肯轻易丢弃文人的清高,故而渔、樵、耕、读成为他们谋以度日的生计,打渔赫然成为最佳选择。一来,渔夫比起商人之流,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较高,做起这行不算辱没了文人风度。二来,渔者,耐心毅力缺一不可,是修身养性的不二选择。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借此向世人传达一个讯息,此地有渔夫,不贪名逐利,不与人同流合污,性情高雅,才华出众,以此搏得一个好的名望。

  3、真实的寄托:隐士之心,庙堂之欲

  渔夫借钓鱼修身养性也好,以此远离官场也罢,终究都是表象,他们的目的远远不是这些。姜太公钓鱼原本就不是为了消遣,他早知道会在此遇上周文王,也料到文王与他政见相合,定会得以施展抱负。因此,这些跟风模仿姜公的文人,也是想要得到同样的结果—才智得以施展,钓鱼,钓的不是鱼,是名利,是声望,是以此向世人自我推荐的举措。

  柳宗元独钓寒江,果真是对渔猎一无所知吗?冰天雪地里既钓不到鱼也十分危险,寻常人家谁人不知,可见柳宗元其人本意不在此。渔夫最开始的涵义等同于隐士,“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堪称洒脱不羁,快意人生。然而古代文人说话含蓄委婉,做人做事都不太直白,一向喜好正话反说,快言快语是文人的耻辱。

  寒江独钓

  所以,表面上看这些人确实洒脱,不问官场,无心仕途,但是在古代,文人向来把施展抱负当做至高无上的目标,这是他们心中的执念与骄傲,无论何种境地,最令他们念念不舍的总是仕途。很明显,这些自诩隐士的人并不想隐世,隐世不过是入世的委婉托词。志不得申,又不愿碌碌无为,甘于平庸,于是学做高人,借渔夫之名,企图得到赏识与重用。

  前文提到的鱼文化,其中“龙”之一物的出现,不得不令人加以重视。龙为鱼所化,现在看这些渔夫,在钓鱼的时候,心里会不会也幻想着,能如同这水中的鱼儿一般,一跃龙门,万民景仰。鲤鱼跃龙门,我不认为只有今日之国人才会有这般痴心妄想,那时的庶民百姓,渔夫樵夫,甚至达官贵族,后宅妇人,只要有欲望,都会有这种隐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古人常言,放长线,钓大鱼。这里的大鱼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字面上的意思,而是比喻十分重要的,不可轻易得手的人或物。由此古言亦可看出,古人之钓鱼,为的不是鱼,而是更为重要的存在。

  总结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古人将渔夫描述成镇静自若,不为外事所动的高人形象,可见渔夫在中国文学里的形象素来高端。当然,动漫这也是渔夫们的自我追求,无论是现实中的钓鱼,还是玩得一手欲擒故纵,以退为进,二者皆需要超强的耐心与毅力,还要极好的眼力与迅速的判断,钓鱼台,是他们心中的一把标尺,寓意着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与被认可的需求,古代渔夫,以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人的隐晦心理与不甘平庸的野心抱负。

  参考文献:

  1、《古人垂钓的几种文化精神境界》

  2、《中国钓鱼的发展轨迹》

  3、《钓鱼文化》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原工学院更名,却备受争议!倒不如建立“郑州电子科技大学”!
下一篇:事关中考!大连市教育局最新发布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