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二批相城区科技领军人才计划申报详情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1-20
手机版

  一.支持领域

  项城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主要支持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数字金融、智能车联网等重点行业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

  两个。支持的类型和条件

  2022年,相城区第二批科技领军人才计划接收三类:创业领军人才、创新领军人才、青年领军人才。

  (1)领先的企业家

  支持以项目、技术、资本为核心的创业人才,特别是在相关领域创造新技术路径、新商业模式、新产业品质的创业人才。优先考虑全职创业者。创业人才分为常规、智能传感、数字创新技术产业、先进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碳中性产业。基本条件如下:

  1.普通类

  (一)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从事研发、管理或者自主创业工作3年以上,取得突出成绩;

  (2)创业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主导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潜力;

  (3)申请人应在2017年1月1日后来本市。企业登记期限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申请人应是申报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主要集中在一个城市设立企业。申请人在申报企业实收资本中的货币出资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①持股比例不低于30%;②是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自然人的第一大股东。

  2.智能传感专题

  支持智能传感主业引进的创业人才项目,重点是智能传感设备与技术、智能检测与传感系统。选择“先落户再申报”的创业型领军人物,必须同时满足常规类别的三个条件;选择“先申报,后落户”的创业领军人才,须符合常规范畴中(1)和(2)的条件。

  3.数字创新技术产业专项

  支持新型显示、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车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业人才项目,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特殊申请人和企业必须同时满足普通类的三个条件。

  4.新材料产业专项

  支持以钢铁新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纳米材料、先进有色金属材料、高性能薄膜材料为重点的创业人才项目。,贴近区域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效应的形成。特殊申请人和企业必须同时满足普通类的三个条件。

  5.生物医药产业专项

  重点关注生物药物(抗体、疫苗、重组蛋白、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化学新药(原研药、高端仿制药)、现代中药等领域,以及数字医疗、BT+IT等新兴产业和业态的创业人才项目,贴近区域产业布局,促进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特殊申请人和企业必须同时满足普通类的三个条件。

  6.二氧化碳排放高峰期碳中和产业专项

  支持以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智能电网、生态系统碳汇等领域为重点的创业人才项目,推动重点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特殊申请人和企业必须同时满足普通类的三个条件。

  (2)创新型领军人才

  聚焦能推动一个城市科技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创新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工作。基本条件如下:

  (1)拥有博士学位;

  (2)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关键岗位具有5年以上相关R&D工作经历,业绩突出,拥有能够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升级的产权清晰的核心知识产权;

  (3)申请人应于2020年1月1日后在本市企业全职工作,担任R&D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R&D重点项目主持人及以上职务,并于2022年7月31日前完成相关引进手续,正式上岗。经介绍,能够全职、连续为企业服务3年以上;

  (4)用人单位给予人才的税前年薪不低于30万元;

  (5)吸引人才的企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创办的企业;2.具有R&D区级以上机构或相关企业资质(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入选企业、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入选企业等。).

  (3)青年领军人才

  支持青年科技创业者和青年科学家在本市创业或全职引进本市企业,有望进入行业和世界科技前沿。青年领军人才分为青年创业领军人才和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基本条件如下:

  1.年轻的企业家。

  (1)年龄小于35周岁(1988年1月1日以后出生),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创业领域产品、技术相关的关键技术;

  (2)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在项城市设立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并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重点将企业设立在项城市。在企业申报实收资本中,申请人应当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现金出资(必须由自然人直接持有),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持股比例不低于30%;(二)是持股比例不低于20%的自然人的第一大股东。入选后至考核验收结束,个人实际贡献不得减少;

  (3)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预期的经济效益。

  2.年轻的创新领导者。

  (1)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具有博士学位。承担国家级人才、重大科研项目,或取得同行公认的优秀科研成果的优秀人才,年龄可放宽至38周岁(1985年1月1日以后出生);

  (2)企业引进的青年人才应具有2年以上在R&D及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工作的经历,工作业绩突出。吸引人才的企业应与吸引创新领军人才的企业具有同等资质;

  (3)2020年1月1日后引进新城市,2022年7月31日前完成引进手续,全职工作。经介绍,可在用人单位全职工作3年以上。

  三个。和申请受理。

  (一)申报方式

  本批次按照系统上传和纸质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申报。请登录苏州相城企业服务与管理辅助决策平台(http://kfj.szxc.gov.cn/)进入项目申请系统。他们需要先注册激活,然后填写相应的项目申请表和创新创业计划书,上传相应附件证明材料的电子文档(原件扫描件)。网上申请成功后,下载上述申请材料,打印一份A4纸装订成册,须经当地人才同意,报当地政府(办公室、管委会)审核推荐。

  (2)受理时间

  网上受理时间为8月1日至8月31日下午17:00。逾期则系统关闭,不再受理项目提交。

  四个。相关事项

  1.企业迁入异地申请创业人才项目和青年创业引领项目的,企业成立时间以迁入城市时间为准。

  2.企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2021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初创企业或国家级创业人才创办的企业,学历可放宽至本科学历,或企业注册时间放宽半年。企业注册资本超过1000万元的,申请人持股比例可放宽至20%或自然人最大股东。

  3.申请人股权比例是指认缴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包括技术股;自然人股东第一大股东是指注册资本中认缴金额最大的股东;申请人的现金出资是指已设立企业实缴资本中的货币出资;以股份公司出资的,股份公司对申报企业的实缴现金出资不低于200万元;申请人在申报企业中的股份计算:申请人在控股公司中的股份比例*控股公司在申报企业中的股份比例;自然人和持股公司均出资的:持股公司出资按1/2折算,加上自然人持股出资后,需满足100万元的出资要求;股权比例由自然人投资的股权比例和参与公司投资的股权比例相加计算得出。

  4.创业领袖和青年创业领袖的申请者需要担任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等职务。,并在工商信息系统中完成备案。

  5.入选后至考核验收结束,不得减少创业个人实际投资额和创新薪酬。

  6.对于优秀创业项目,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经形式审查后,可直接进入实地考察。

  (1)近5年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来一个城市前创办不超过2家公司的创业人才;

  (2)市场化资金投入1000万元(实收)以上的创业项目;

  (3)第十二届阳澄湖创客大赛决赛三等奖以上或35周岁以下青年选手入围;第十三届阳澄湖创客大赛获奖项目;第十三届阳澄湖创客大赛科技领军人才项目邀请赛获奖项目;2021年相城区第二批科技领军人才智能传感项目(先申报,后落户)通过面试答辩项目;2022年“香清秀”系列城市路演获奖项目;2022年,“胡翔”系列科技项目获得路演对接活动获奖项目;2022年,“赢在苏州,赢在未来”国际创客大赛获得西欧赛区一等奖;

  (4)创业大赛和A类大赛一等奖(金奖)获奖项目,是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的突破机制。

  7.智能传感专项项目(先申报,后落户)应于2023年3月31日前注册。

  8.申请人、团队和申报单位应遵守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近3年无重大失信和不良记录。

  9.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应当客观、真实、完整地填写申请材料。不完整、不规范的申请材料不予受理。申报材料的研究内容和拟获得的创新、技术、经济效益等指标应科学、合理、严肃,将作为项目评审、合同签订、中期检查、项目验收或评估的主要依据,原则上不予调整。项目实施期间,项目负责人不得更换。对弄虚作假者,特别是申请人学历、经历、团队成员等核心要素,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包括但不限于取消申请、项目资格、记入诚信档案、5年内不受理该单位或个人申请。

  10.苏州所辖各县级市、区已获人才引进计划资助的人才,不得申报。同一人才项目不得连续申报2次以上。已获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资助的人才可不重复申报。获得创业资助的人才和企业,在研究期间不得申报创新项目。

  11.各地要根据申报工作的有关要求,根据申报条件严格审核材料,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做到客观公正、真实可靠。汇总表的电子文档应在纸质材料上报前提交至区科技局。

  港澳剧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2,这群铸就“问天”“神舟”“天舟”的航天人,经历了这些难忘瞬间
下一篇:2022:集众智 领先机 推荐关注后南网科技收益率最高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