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在办真的职业教育,还是真的在办职业教育?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1-03-29
手机版

检验一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否办真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已被国家定义为不同类型的教育),还是借办职业技术教育之名搞升学教育(与普通高中同质化),最简单的检验方法是看其如何理解“五个对接”,是否真正能做到了“五个对接”(五个对接是指: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五个对接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似乎和升学有点关系,但关联并不紧密,在互联网时代,取得学历不一定是全日制,也不一定必须呆在学校。至于终身学习,方法更加多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做中学等其实就是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只不过当时未发明这个概念,人们并不知终身学习“古已有之”。互联网时代,终身学习更为便利,如常被人们视为“鸦片”的智能手机不仅是随时随地可学的工具还是最好的终身学习学伴,文凭只能代表某一段学习过程的凭证和经历,所谓得到文凭易,得到真学问、真技能难。

因此,检验一间中职是否办真职业技术教育,真的办职业技术教育,还要看学校是否坚持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群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为什么说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专业建设,而不是像普通高中那样搞学科建设?尽管中职也同样要上语、数、英、物理、化学等文化基础课;原因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建设是动态的,而文化基础课是固态的,就像函数中的常数。所以不论是普通高中的文化课教师,还是中职的文化课教师,把知识讲授清楚,让学生的分数提上去,就是一位合格的教师。而中职的专业则像函数中的因变量,产业则像自变量。随着产业的升级,专业也必须升级;产业消失,专业也会因之消失,即产业值的变化决定专业值的变化。

中职受上级部门统筹指导,还受市场、产业这只看不见的手左右。由于市场、产业舜息万变,准确定位专业并不像纸上谈兵那样简单,有不少因素是处于不可控状态。比如某职校,因当地计划发展旅游业而办了旅游专业,但没考虑市场、产业的真需求,无法得到学生及学生家长的认可,最终招不到学生,专业办了一届就办不下去了。还有汽车商务专业,专业部凭直觉认为,市场缺少汽车销售人才,于是决定开汽车商务专业,问题是学生及学生家长不买账,没几个学生报,只好取消这个专业。

于是,学校对专业设置有了新的尝试:即什么专业火爆就开设什么专业,结果又出现另一番景象,局域内的多间中职学校,彼此之间并无沟通的情况下,开设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而且一间中职学校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学生规模(中职学校学生人数,最少限定在1200人),就需办多个专业,职校往往有八九个或十个以上的专业,这就使得区域内中职学校差异减少,招生竞争反而激烈起来,设备资源重复浪费,更难有特色创新等。这也是常常抱着普通高中思维的老师感到迷惑不解的地方:中职为什么要办这么多专业?只办一个专业不是更好吗?这样不是可以集中资源把专业做强,然后做大吗?

所以是否是办真的职业教育,是真的在办职业教育,关键是看职校决策者、管理者是否真正能透彻理解“五个对接”,首先就要真正努力将所开设的专业与产业、企业、职业岗位对接。同时,面对动态的人才市场、产业,是否愿意像企业家那样承担风险。遗憾的是不少中职的决策者、管理者把“五个对接”完整的说出来都有困难。

其实办真的职业教育,是真的在办职业教育,开发新专业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专业建设的难点是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痛点则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的原职业高级中学(很深的普通高中情结,重理论教学,轻动手实践教学,轻实训基地、实训场所建设),之所以缺少吸引力,核心问题是没有很好解决或者不知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如何解决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德国等德语系国家是采用双元制模式,学生五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学习时间在学校,五分之四或五分之三的动手实践时间是安排在企业,很好的解决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问题。我国也曾投入很多资源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但由于中德的国情不同,多年的努力“双元制模式”并没有在中国生根。

其实,真的办职业教育的中职职教人,为了办真的职业教育,他们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之道,通过“引企入校”,办“校中企”和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企中校”,解决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这个难点和痛点。中等职业学校中不乏这样的案例,只是被“升学”的喧嚣淹没了。

当然办“校中企”“企中校”是真的在办职业教育,也是办真的职业教育,可这是一条并不顺畅且异常艰难的荆棘之路,虽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如同创新、创业,大家非常乐意享受创新、创业的成果,也愿意跟着喊口号,然而真的去践行,则同行者寥寥,这就是目前中职职教的现实。因为这条路即没有鲜花,亦没有掌声,不过不乏批评的声音和失败后幸灾乐祸的笑声。

中等职业学校的努力方向,其实就是能与普通高中“坐在一起喝咖啡”。虽说有政策的支撑:普职比大体相当,但中职自身也在自强,所谓“普通中学有高考、职业学校有竞赛”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上背景下提出的,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仍然缺少吸引力。接着便以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之名,重心往升学转移,结果是造成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界线越来越模糊;遂又提出“职业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但作为学生和家长,他们更希望得到技能傍身,拿到好工作的机会,一旦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学不到技术、技能,那么职教的吸引力则无存。

这几年,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普通高中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分数高的学生),往往会重点宣传自己学校本科上线率、重本上线率。如果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哪绝对不会忘记把这些学生的大头照贴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而中职也为了吸引优质生源(同样是以分数论英雄),知道自己的本科上线率无法与普通高中“同日而语”,如果完全没有学生考上本科,就说升学率达到90%以上,如果有,即使是个位数,绝对会上学校公众号的头条,同样,学生大头照亦会贴在学校最显眼的地方。给人们的感觉似乎是办好学校,主要是靠学生的好基因。

可中职职教人有没有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中职也是以“以会考分数论英雄”,不如恢复办普通高中,学生入读最低的分数肯定会比今天选择中职最高分数的学生高。

姑且不论,中职打“升学牌”是否能吸引更多优秀的初中毕业生入读中职,但显然是回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痛点,在走“普职同质”之路,这的确会让人怀疑:中职职教人,你们是真的在办职业教育,还是假装在办职业教育?

作为中职职教人,如果我们真的办职业教育,为了办真的职业教育,就应该淡化分数,淡化升学,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做实“五个对接”,把鲜花和掌声给那些全力打造“校中企”“企中校”而默默奉献的职教人。

作者何力

上一篇:教育部:未来五年 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
下一篇:教育部印发新版职教专业目录,撤销人口与计划生育等专业类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