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新干线·散文”文哲|剥茧抽丝看当前的生育观和人口出生率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作家新干线

  

  剥茧抽丝看当前的生育观和人口出生率

  

  一日与朋友聊天,说到一个话题: 影响生育观的主要是什么因素?当时大伙你一言我一语,有调侃、有争论,最终也没个定论。就当是活动活动脑细胞,防止老年痴呆吧!不过这个问题在我心里搁置了好长时间,总也挥之不去。只能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以期找到好的答案。

  是计划生育宣传吗?我们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宣传工作一直都是很到位的。是培养孩子的成本太高了?可有的二孩家庭收入也不见得有多高,但人前人后表现出来的都是满满的幸福感。于家庭片是四处打听了一番,关于生二胎积极性不高的言论还真不少。

  一是面临的高育儿成本。现如今生孩子的成本有多大?从宝宝上学前期的奶粉、纸尿裤钱,再到孩子幼儿园到大学的学费,孩子上兴趣班的钱及其日常花销开支,一想到养个娃要有上百万高额的育儿成本,很多生完头胎的家庭,基本就不愿意再生二胎了。

  二是生娃观念的改变。从前社会经济落后,多生娃是为了给家庭创造劳动力,还有的是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现如今男女都能走上职场,单纯的劳动力不足以致富了。因此很多家庭觉得生娃不在多,而在精,只要能把一个娃养成才,那就足够了。

  三是养老观念的变化。过去人们认为养儿防老,一胎是女儿,二胎就要生个儿子。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农民收入依靠种地,需要男性劳动力,而现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可以就地成为工人,农民收入来源不仅仅是种地。过去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只能靠儿子养老,如今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比以前,要健全一些。所以这使得一些农村人,在头胎生了女儿之后也打消了必须生二胎的想法和念头。

  四是关于儿童的监护和照顾问题。现在留在农村的老人居多,年轻人都喜欢去大城市打工,家里的小孩要么给老人带,成为留守儿童,要么跟随父母一起在城市租房居住。留在老家的,老人带一个孙子就很辛苦了,再生二胎会让老人更加辛苦。跟随父母暂住大城市的,由于大城市消费水平普遍较高,养育孩子的费用自然水涨船高。

  五是来自社会层面的竞争压力山大。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他们大多会面临着房贷问题、车贷问题、非服务区高额学费和生活消费诸多问题。所以他们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在打工赚钱上,以至于自己所剩的时间和精力是极有限的。所以生育一个孩子已经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闲时间,再没有多余的时间去生育和照顾另外一个孩子了。这也是很多的夫妻不愿意选择生"二胎"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是养育孩子给家庭带来的影响太大。从怀孕开始,很多孕妈要面临失业的风险,这些家庭一般都是双职工,普通家庭要还房贷,还车贷,一方失业就代表着家庭负担的加重,甚至会造成家庭整体水平的快速倒退。

  未来,我们将面临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好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撇开成活率、人生意外等不确定因素,单从数学角度分析减一增一才能达到人口平衡。如果一个家庭不生二胎的话,未来的孩子将面临一对二甚至一对四。养老不单单是经济能不能跟的上,更主要的是能够照顾老人的人手够不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们能做些什么?如果今后的年轻人大多数都选择只生一个孩子的话,是不是连人类的延续都成问题了?

  毋庸置疑,首批00后集体已经进入婚育年龄,当代年轻人的生育观念究竟是如何考量的?

  无需杞人忧天,经过一番调查了解得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婚育年龄的这批年轻人现如今所持有的生育观念是可以参考的。而他们当中所持有的不随便、不冲动以及尊重生命的生育观念,可以说是值得年轻人去效仿的。

  其一,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地去生育。其实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理应具备不随便的生育观念,尤其是对于女性朋友而言,坚持不随便的生育观念能够更好地保护自身安全并且还能够使得自己明白人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保持一个不随便的生育观念可以说是十分重要的。

  其二,不冲动。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在要生孩子这件事情上一定要保持不冲动的生育观念,千万不要把生孩子当做是自己人生当中的一个任务,而应当认为生孩子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事情,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去安排自己的人生,如果一旦拥有冲动的生育观念,那么对于自己以及对于自己的家庭都很有可能会造成一些损伤。

  其三,尊重生命。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尊重生命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生育观念之一,因为一个孩子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存在,他并不是一件东西想要就要想扔就扔,因此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一定要尊重生命,对生命负责。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自己的家庭更加幸福美满。

  同时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在生孩子之前一定要仔细地思考自己是否有能力养活新的生命,并且也要思考自己是否能够将这个新的生命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如果自己并没有准备好迎接新的生命,那么最好就不要冲动任性的去生育。

  有个婚育专家认为,在鼓励生育方面,一定要抓住80-90年还能生的时间窗口,抓紧出台鼓励生育基金,再不出台就晚了,不要指望90后00后。80年-90年的这批人还有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念,而90后和00后不要说生二胎或者三胎,很多人甚至连结婚都不愿意。

  据相关报告统计,目前中国20-40岁的适婚人口总量约为4.47亿人。但是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独立自由,不想被婚姻所束缚,同时高婚育成本,也让年轻人实现家庭变得更加困难,这就导致结婚率下降、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加重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现象。

  那么90后、00后的婚育观到底如何?有位专家近期也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访谈调研,发现影响90后、00后恋爱或者结婚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工作,这包括工作是否稳定、收入情况以及是否有时间去谈恋爱、结婚。对待生育这个问题,他们也一直觉得养育孩子是一件神圣且困难的事,甚至在30岁之前完全不会考虑生育。而如果有了孩子后,也觉得会占用自己大部分甚至全部的精力、时间,失去了属于个体的自由。

  有的年轻人认为,影响恋爱或者结婚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注定没有好结果。因为刚毕业不久,收入不多,家庭也很普通,在经济上不能给任何帮扶,甚至于有时还需要年轻人的工资来维持家庭日常开支,以及偿还各种的贷款。因此,在目前来说,不想结婚,也可以说是不敢结婚。对于已婚人员来说,最纠结要不要孩子的,反而是那些不上不下的中产。这些中产基本上是已婚未育的一群人,平时上班工作太忙、节奏快,有时还要经常出差。不仅要面对工作职场的各种内卷,还要拼命还房贷、车贷,如果生育孩子后其原本的生活成本会明显提高且难以承受。同时这群年轻人的自我意识较为强烈也很自私,不太想为了孩子而做出妥协让步。

  有的人以为,虽然说现在三胎政策已经放开,但养育之难却是不争的事实。有了孩子后,时间、精力、经济方面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再像两个人的时候那样随性自由,生活质量会下降很多。但考虑到自古就有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所以不管是为了传承满足父母的心愿,还是为了半百以后心中有个挂念,生一个孩子也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

  也有的年轻人认为,影响恋爱或者结婚最大的问题是工作太忙无暇顾及。一是工作性质的原因,日常工作比较忙,接触异性并培养感情的机会不多,二是因工作导致精力有限,忙完工作只想放松休息并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太想被人打扰。结婚生育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大问题,而抚养下一代又是一个长期且漫长的过程,只有在自己的家庭、双方事业、时间都比较宽余时才会考虑生育问题。

  还有一种善于观察的年轻女子,平时在工作里观察到形形色色的人,认为职场和生育其实就是很难兼顾平衡的两难选择。那种25岁左右的女性,才胜任岗位工作没多久,就不考虑生孩子。主要是觉得会破坏当前比较平衡的状态,事业还需要再拼,一旦生孩子就好像会按下暂停键。而30岁左右的女性对意外怀上二胎的迷茫,就是一遍遍确认未来是否还有机会重回职场,会不会回来后跟不上工作节奏。这样的女性就是经历过老公说的“我养你”,但其实当对方在繁忙状态的时候,是无法理解生活中只有家庭、孩子而没有工作这种母亲心理的,甚至老公觉得“我给你了那么多你为什么还要闹”,双方很容易出现不能互相理解的情况。当然也有30多岁当上经理,并且生育了两个孩子的女性,家里如果有人照顾孩子,要是加班可以避免回去,就加班吧。一方面可以避免周一到周五跟孩子太多的互动,可能会影响工作,另一方面确实没有精力去陪伴孩子玩耍了。有些父母那一代其实也觉醒了,不一定会愿意支持长期带娃的,所以这种类型的家庭往往女性会更艰难。看多了这些女性的生活,自己也会考虑等到了一定年龄该怎么办。当然也遇到过丁克族的,他们就是挣钱自己花,日子过的比较有诗意,甚至还能看出对比,比如“有孩子的女性”和没孩子的肉眼可见会更沧桑一些。不过丁克也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得夫妻双方达成一致,不要孩子。私下聊过男方和女方各自的感受,都是顶得住压力,为自己以及两人而活的类型,会觉得说也许“多个孩子”还会破坏当前两个人,或者父母那一代人彼此和谐的状态,买了叶酸想想还是放弃备孕直接转为丁克了。

  前段时间我和朋友聊天,谈到了“丁克”族的做法是否合适?我朋友说过去“丁克”族一生不要孩子,很多长辈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每个人都希望找回自己的使命感,不想因为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而影响自己的人生。生个孩子又不是养个小动物,一旦有了孩子所付出的精力和财力都是非常大的,很多年轻人并不想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孩子上,甚至认为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就不要让孩子来到人世上“受罪”了!现在新型的生育观正在蔓延,之前印在老百姓骨头里的“传宗接代”观点慢慢的被轻视,“重男轻女”的思维方式更加被唾弃。那么现在的生育观到底如何?不同群体针对于生育的态度是什么?丁克一族群体真的会越来越庞大吗?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看看新型生育观的因果溯源。

  传宗接代已成过往观点。古语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几十年前如果一家没有孩子,那么会被其他人看不起的,认为这家人快要绝户了。而且,由于过去男女有别的思想,“重男轻女”的观点也深深的刻印在许多老一辈的脑袋里。在老家,爷爷疼孙子大多数比疼孙女厉害,这就是重男轻女。但是回过头仔细想一想,这种观点真的对吗?前几天我和朋友在一起聊天,说我还记得我爷爷的父亲是谁,但是再往上面一辈就记不清楚了。你说老祖宗要我们这些后辈有啥用?玩笑话虽然是玩笑话,但是确实这是事实,传宗接代的背后到底意义如何?是害怕被周边老顽固老脑筋看不起?还是感觉对不起列祖列宗呢?也许各种念头可能都会有。但是,随着新思想的浸染,当代年轻人对于老一辈那一套并不感冒。现在的年轻人和之前又不太一样,对于“愚忠”的思想很看不上,即使老脑筋的父母要求他们要生孩子,他们也并不一定会答应。甚至有些年轻人不结婚,不要孩子,进入到低欲状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宗接代的思想俨然已经成为过去了,那么过去被抛弃,未来又在何处呢?

  丁克一族的出现。虽然身边有年轻人常常谈论丁克,但是对于丁克一族的出现至今无法理解。我能够理解向往自由、向往生活的诉求,但是一辈子不要孩子,如果没有其他的原因我无法接受。因为我想,当你年轻的时候,可以尽情的放肆。但是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当你老去的时候,如果身边没有亲人陪伴,就自己孤零零的,这确实无法接受。而且,如果一生中没有抚养孩子的经历,对于人来说,这辈子活着指定是缺少了什么。虽然我无法接受丁克一族的出现,但是我也会充分的理解,毕竟每个人的追求不一样,追求自由是丁克一族的选择,在追求物质自由和精神自由的过程中,丁克一族不想因为孩子打扰了自己的生活节奏,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希望丁克一族不要太多,要不国家就不太好发展了。

  过去养孩子,生十个八个的没有问题,常常是大孩子带小孩子,这是常有的事情。古语说:“长兄为父,长嫂为母”就是这个说法,但是现在挡在生育前有三座大山,分别是:教育成本、养老难和房子贵。这些生活上的阻力会使得年轻人的生活成本提高,生活压力巨大。在这种压力之下,年轻人也需要进行不断地心态调整。原本的打鸡血似的努力奋斗激情已经过去了,当发现根本无法改变事实之后,很多年轻人就选择了停止内卷,选择躺平的方式。因此社会的经济成本提升,是阻碍年轻人生育的关键。试想一下,哪一个年轻人不想要孩子呢?不想看着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呢?但是没钱啊,生活成本太高了,如果孩子没有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那为什么让孩子到世间受苦呢?当代的年轻人感觉自己确实已经很辛苦了!“传宗接代”思维过时,并不是真的过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民收入提高,国家政策的落实确保国民的幸福度提高,那么孩子肯定是要的,否则生活就缺少了一部分。现在年轻人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在有限的资源里面需要进行选择,如果资源充足了,那么年轻人将会大喊:我热爱生活,我更热爱孩子,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

  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人口时代,人口少子化是指由于生育率下降和持续低迷,导致0—14岁少儿人口逐渐下降的现象和过程。具体而言,人口少子化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0—14岁少儿人口的比重和人数不断下降。二是指全国育龄女性非生育率下降且低迷,出生人口不断减少。不争的事实是,目前我国面临的新人口问题已然不是生育率过高问题,而是生育率过低问题,是如何走出低生育陷阱的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低生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人口问题的解决,伴随而来的是人口问题的转型。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未来我国老龄化会加快发展,“十四五”期间预计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0年之后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或超过20%,届时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最大问题是少子老龄化背景下的“未备先老”,养老保障体系负担加重,养老金短缺将成为政府面临的棘手难题。老无所养、老无所依、老无所医、老无所护是正在被放大的社会风险,而少子化则是来自源头的根本挑战。

  人口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意味着人口存在着弱持续发展甚至不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趋势,最终会制约社会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人口的发展,社会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我国低生育率问题早已出现,后养老金压力大、劳动力人口不足等问题会更加严峻。2018年以来,许多城市竞相推出吸引人才落户的政策,“抢人大战”频频上演,这从政府治理的视角宣示着人口低生育问题的重要性。我国已经进入低生育人口时代,人口负增长为期不远。

  其实,我国人口的婚育模式已经表现出极晚婚、极晚育、极少育的趋势,这进一步降低了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初婚初育年龄已经大大推后,这一点在发达城市表现突出。可以说,在大中小城市,年轻人“三十而婚”极为普遍,在这种婚姻状况的约束下,新家庭的低生育现象可想而知。而且,现阶段不同背景下国人的生育模式有趋同的特点,就是趋向“被动性晚婚晚育”“选择性独生优生”的模式,同质性增强,差别性缩小。如果说2016年前,所见多是政策性、强制性的独生子女;那么2016年之后,意愿性亦是被动选择的独生子女就显著增加了。2013年11月出台的“单独二孩”政策和2016年1月实施的“全面二孩”政策普遍遇冷,就是重要的信号,许多适龄年轻夫妇想生二孩而根本不敢生,“只生一个就够了”已成为主流主导的生育文化。

  “不育”可谓是当代我国青年“恐育”心理的一个极端表现。“丁克”一族有一些是不想生,有一部分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想生却生不了,由此催生了“代孕”等现象。“代孕”处于灰色地带,有市场需求,但伦理上显然不可取,将生育产业化、子宫市场化和生母工具化,会破坏正常的人伦关系、两性关系和社会秩序。概言之,不要希望什么都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问题,市场会走偏、会失灵、会事与愿违。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需要坚实的伦理基础,需要道德人文的指引。

  现在有不少年轻人恐婚恐育,甚至有我国“单身社会”到来的说法。“生育恐惧症”是因房价、消费高涨,不少年轻人当上了“房奴”“车奴”,年龄渐长,生儿育女日益成为困扰“80后”“90后”生活方式的共性话题。现在已婚年轻人生活压力大,“孩奴”又成了一个让新生代父母普遍发愁的事情,看到现在生养孩子需要承担巨大花销、巨大责任和巨大压力后,心理上普遍患有“生育恐惧症”。

  生育率的下降是发达世界的一个必然趋势。从经济学角度看,生育成本—孩子效用的比较可以提供经典的解释。从社会学角度看,则比较复杂,从生育文化、代际关系、生育责任等方面可以给出诠释。

  首先,生育是有成本的。社会转型导致生养成本急剧升高、“压力山大”,让年轻夫妇望而却步。随着生育理性的觉醒和高涨,我国人的生育早已经进入成本约束型的阶段。生育直接的抚育成本(如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容易被人们直观感知,生育间接的抚养成本,如时间付出等生命成本、精力和疲惫等健康成本、操心等心理成本、丧失个人自由和成就机会等间接成本纷至沓来,也让不少追求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年轻人产生了“恐育”心理。

  其实,多数年轻人不是不想结婚生育,而是因为城市生活成本太高,无奈中选择晚婚晚育。年轻人结婚年龄普遍推后,极晚婚现象挤压了“婚内生育空间”,结果必然是极晚育和极少生。年龄在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所占比例逐年攀升。显然,高房价抑制了生育意愿,生育焦虑指数非常之高,“房奴”“孩奴”成为事实,有人测算过从孩子出生到成家需要数百万之巨,高房价、高生养成本已经如此普遍,很少有家庭可以摆脱高成本约束的生养模式。虽然理想子女数平均接近2,但条件生育率却不到1,高房价、高抚育成本和缺乏带孩子的人手及不确定的巨大机会成本,都成了很多家庭想生而不敢生的障碍因素。

  这表面看是人口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人口再生产的成本飙升打击了绝大多数家庭生育的积极性。我国社会的转型已然形成了超低生育文化,印证了“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这样的命题。时至今日,没有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大多数家庭难以走出只生一个乃至于不生不育的被动选择的低生育困境。如果说独生子女家庭是风险家庭,独生子女人口占主体的社会必然是一个风险社会。因此,通过鼓励生育来提振生育率是重建人口的重大历史前提。

  其次,在客观上,生育也可能是没有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生育得不偿失的观念日渐普遍。从积极的愿景和正收益来看,生育的结果——孩子,是有预期效用(如养儿防老)和即期效用(如天伦之乐)的。传统的生育文化具有工具性价值,即积谷防饥、养儿防老,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人口流迁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以养老为主要驱动力的生育文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价值,但实际作用已被严重削弱。

  目前,多元混合的社会化养老比较适合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渐渐弱化的我国,其主体应该是社区居家养老(主要面向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以及包括安养、养护和临终关怀在内的机构养老,重点是发展需要长期照料的带有一定福利补贴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主要面对失能甚至失智的老人)。空巢老人可以选择独居养老,但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也可以尝试和子女近距离居住,或者抱团养老,或者选择养老院,等等。

  最后,计划生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重塑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育观念。长达几十年的计划生育传播了现代“少生快富”“少生优育”“少生幸福”的生育理念。但错误的地方是在于将“独生”理解为“少生”,甚至当作是“少生”的理想状态。须知,一旦形成内生性生育率,生育率就会低迷不振。例如,深陷低生育泥潭的日、韩、西欧等国家在鼓励生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收效甚微。原因是多方面的,也不尽相同,主要原因恐怕是生育意愿低迷、生育机会成本太高、生育效用降低、生育缺乏热情之故。

  取消生育限制的时机早已成熟。理由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生育意愿就已经达到较低水平,平均低于更替水平。如果取消生育限制,可能带来生育限制时代出生者与生育自主时代出生者的代际矛盾,但有可能创造社会的和谐与契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口结构。取消生育限制对极高收入群体和极低收入群体可能都有影响,前者是不惧生育成本预期约束,后者是不知生育成本看不见的约束。在生育率持续低迷阶段,取消生育限制的利要远远大于弊。取消生育限制,估计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当下的人口结构问题,仅仅是“亡羊补牢”而已,区别在于100只羊到底跑丢了多少只羊,“剩余羊”就是“机遇期”。

  综上所述,为维护和促进我国人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遏制人口少子化态势,必须改变人口与生育的负向观念。国家需降低年轻家庭的生养负担,从各个方面促进生养成本的社会化,保护生育能力,提高生育热情,打造生育—儿童—老人—家庭四友好的社会新时代。

  对于现在年轻人结婚意愿低、生育意愿低,不可能仅靠观念的宣传去进行改变,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工资不高,生活难,养孩子更难,需要真金白银地降低养育的成本。尤其是现在养育孩子的支出费用在不断增加。首先对于生育观念的宣传教育是需要的,但是光靠观念的宣传肯定是不行的,还是需要真金白银地降低养育的成本。鼓励生育它在发达国家里面算比较少的,而且近几年在加大幅度,它的生育率也是有所提升。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事情就是老人带孩子的问题。以前,我国老人都乐意带孩子,而且之前生育年龄普遍较早,老人的身子骨还算硬朗,带孩子也比较能适应。而如今,年轻人生孩子普遍较晚,老人在退休后身体和心理上不一定都有想带孩子的想法了。带一个孩子还可以,要连着生两三个孩子都让老人来带的话,可能心里就不一定认可了。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婴幼儿托育的问题,年轻仍然对于生育意愿有所担心人们生育观如今受社会影响呈现多元化倾向,要因势利导,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需要适当做出牺牲和改变。

  既然年轻人的生育观和人口出生率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的盛衰息息相关,那么,肩负历史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的各级政府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就应当在构筑宽松发展环境、营造舒适生育氛围方面不负厚望有担当有作为。

  首先,下苦功夫构建友好就业环境氛围。要完善生育支持保障体系,形成成本共担、责任共担的友好生育环境。企业可以采取弹性上下班、居家办公等工作方式,为有接送子女上下学、照顾生病或居家子女等需求的职工提供工作便利,帮助职工解决育儿困难。推动促进妇女就业的制度机制的完善,加强对女性劳动者特别是生育再就业女性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持续开展就业性别歧视约谈工作,依法查处侵权行为。同时,要积极开展人口基本国情宣传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倡导尊重生育、尊重父母、儿童优先、夫妻共担育儿责任的价值道德观念。

  其次,花大气力加强正确生育观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结合七夕、情人节等重要婚恋节日,依托社区讲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贴近群众一线的场所,通过家庭教育大讲堂、青年交友互动、家庭亲子活动、派发宣传资料、现场摊位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青年科学婚恋观和正确生育观宣传活动,倡导广大青年崇尚平等、真诚的男女关系,建立互敬互爱的夫妻关系,营造和睦融洽幸福愉快的家庭关系。

  最后,不惜重金和代价继续拓宽社会就业渠道。要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健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政策服务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其专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为年轻人的婚姻家庭美满幸福构筑温馨的港湾和舒适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予以删除)

  THE

  END

  责编

  杨志强

  

  

  

  

  作者简介

  

  

  

  文哲,山西垣曲人,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四次参加记者节新闻作品大赛,先后获得过《运城日报》优秀新闻稿件三等奖2次、优秀奖1次,获得《山西农民报》“三农”题材优秀稿件1次。

  

  推广团队

  

  本刊主编:谭文峰

  总?策?划:?周???博

  平台策划:高亚东

  小说编审:张???辉

  微信号:zhanghui750525

  散文编审:杨志强

  微信号:yzq13734283479

  诗歌编审:姚???哲

  微信号:8913480

  小说投稿:2423507967@qq.com

  散文投稿:3145057414@qq.com

  诗歌投稿:3164647436@qq.com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 :zgzjxgx

  感谢关注 ?作家新干线

  好看你就点点我

  

上一篇:@所有人!这份新校历,请查收~
下一篇:一生共画了150000多张画稿,被誉为日本动漫之父的手冢治虫是谁?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