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建筑学女硕,放弃体制内稳定、卷互联网,她哪来的勇气?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1-23
手机版

  “思成学员故事,记录大学生真实求职历程”

  *以下正文改编自

  思成22届学员Jensey(化名)求职专访

  我们期待你能耐心读完

  我从来不给自己设限,是个有了目标,就会去行动、去达成的人。

  我大二想保研,但1个班只有1~2个名额,我就一咬牙一跺脚拼了,最后综合成绩第一,获得了保研名额。

  到了研究生以后,我想拿研究生国奖,就为之奋斗;想做导员,就提前准备,最后成功拿下了。

  我不喜欢给自己夸下海口,而是要说到做到。

  大家普遍都有拖延症:今天太累了,或者给自己找各种借口。这时,就要逼自己一下,对自己狠一点儿。

  大家同样是人,为什么有人能做到,我做不到?

  我们都不要否定自己,也不要有“太难了,我肯定做不到”的想法,只要你拼尽全力,你一定会有收获的。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也要学会给自己持续性的自我鼓励和奖励。

  阶段性看不到结果时,的确是很痛苦、很累,但你要学会自我调节,始终保持往上冲的劲儿。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我为了自己的目标拼尽全力的故事。

  Part.1

  大一、大二那两年,我常年混迹于学生工作,是社团里的活跃分子,对求职就没有太多的关注。

  大三时,偶然听了翔哥的专场讲座,我才对求职有了概念,第一次知道求职不是速成的,是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有计划的行动才能达成目标。

  思成可以算是我求职的启蒙导师,但大三我跟大多数人一样,面临着保研还是找工作的难题,好在幸运降临,我阴差阳错专业第一保研成功。

  我就把翔哥和求职抛到了5公里之外,什么找工作,不想了,我好好做我的研究生就好了。

  但毕竟读研了,最终还是要找工作的。

  我是个女生,家里也有从事教育行业的,就想在大学当个老师或者辅导员,感觉挺好的。

  所以我保研之后,就申请了学校的兼职辅导员。干了将近一年后,发现跟我想象的不一样。

  辅导员不仅要管学生的各种日常生活起居和学习,还担任全院的奖学金评审秘书。

  每天早晨到办公室的第一项任务就是看学工系统网办,看上面发布的新消息,下载下来,按照表格开始查验,再去处理一些琐事。

  在评审奖学金那段时间,基本上每天熬夜到10点多,在办公室里对着各种奖状,一项项核对Excel表里信息的准确性。

  这份工作的确锻炼了我的耐心,感觉做了总比没做强,但可替代性太强了,我感觉换谁都可以做。

  对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想往更高处和更深层次去挖掘和成长。我不太喜欢安逸于每天坐在办公室喝茶水、对表格、管理学生的琐事。

  我的性格还是偏外向积极的,喜欢折腾,我不想让自己从青春美少女,变成一个心态上30多岁的人,年轻就应该发挥出更闪耀的光芒。

  当然不是辅导员不光芒,他也有他的光芒点,只是可能没戳中我的心。

  在校的工作并非只有辅导员一条路,也是可以做专业的老师,所以读博我也是有认真考虑的。

  刚上研究生的时候,每次开组会,导师都会让我考虑去读博、发表A刊论文之类的,但了解的越多,发现越不想读博了。

  我是视觉传达专业的,这个专业也比较特殊,相对来说,国外的理念会更先进,所以只在国内深造,意义不大。

  再加上一些女生年龄的因素,研究生已经是“大米饭”了,博士年龄更不占优势了。

  另外是博士不仅不好考,而且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压力也蛮大的。

  很多人读博,主要是为了在高校当老师,而我做辅导员期间,也跟很多老师接触过。

  我发现高校的老师不仅要做一些行政相关的琐事,还有评职称的压力、以及学校对你的一些考核,比如说课程的修改建议、作业怎么留、录入成绩、教案更新、想创新点……

  我认识的一个专业课老师,每次晚上找他沟通一些设计方案时,他总说:我先把表格写完,因为明天要上交院长。

  这件事,给我造成了他每天晚上都要熬夜填表格的感觉。

  当然,每个学院对专业课老师的要求还不一样,我们学院是有思政班主任,也就说你不单要教课,每年还至少担任一次思政班主任。

  当思政班主任,需要你每月或者每周去给学生进行思想辅导、开主题班会、还要对成绩不好进行一对一谈话访谈……

  考博士、当专业课老师,也不是我的菜,所以我彻底放弃了高校工作的这条路。

  但每个人对工作都有不同追求的,有朋友就说:你太傻了,从成绩、学生工作到党员等各个条件来说,你完全满足了留校的条件,留校多好,多稳定!

  我就觉得越是这种舒适的环境,越让我有点岌岌可危,不知道是叛逆心理还是怎么回事,就觉得外面的世界可能更精彩,为什么不体验一下?为什么不踏出这个所谓的舒适圈看看?

  但对求职还是存在一些担忧,就找了几个学长学姐组了个饭局聊了聊。

  特别巧,其中一个学姐是在思成,最后拿到了阿里的Offer,她跟我仔细讲了她的故事之后,我回去也好好思考了一下自己到底未来想做什么。

  从专业出发,我们对口的主要是广告或者传媒,但这些行业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薪资也不高,比如说奥美,广告公司中的黄埔军校了,工作强度与互联网基本持平,但薪水却只有互联网的1/3,甚至1/5。

  所以我舍弃了对口行业,从兴趣点和能力点出发,觉得互联网是个不错的选项。

  但是去互联网的话,做什么?

  做设计?但互联网公司的设计就是按部就班的,别人给你一个方案,你就照着做,没有自己的发挥空间。

  而设计师都是比较有想法的,不能发挥自己的想法,想想就痛苦!

  虽然不知道具体的岗位是什么,但是的确想去互联网了,再就是我也是个俗人,互联网的薪资真的蛮吸引我的。

  我觉得自己需要大胆迈出第一步,就想起了思成,又从5公里以外把他给拉回来了,找了思成的咨询师聊了一下。

  聊完以后,感觉也很不错,我还记得自己说:两年后我正好研三毕业,希望那时候我也可以站在舞台上,成为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的大佬。

  当时放出了狠话,现在也算是还了小小的心愿,在思成的助力下,凭借自己的努力抓住了一些很好的机会,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我慢慢地下定了求职的决心,但家里更想让我当老师,说那是铁饭碗。

  一开始他们说他们的,我干我的。反正他们也不能24小时盯着我,我就自己悄悄准备。

  但是早晚还是得摊牌的,怎么办呢?

  我就把我当辅导员的酸甜苦辣跟父母分享了一下,他们也慢慢发现体制内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我还拉着我的父母跟我一起听了场思成的经验交流会,当时的嘉宾是文科专业的,这对我父母触动还挺大,因为我们俩的对标性特别强。

  我父母甚至还拿了小本本记一记的,从那以后,他们也慢慢尊重我的想法,也越来越支持我了。

  Part.2

  我这个人也喜欢未雨绸缪,什么事情都想得比较靠前。就业也是一样。

  我当辅导员的时候,跟就业办有一些联络,大家或者去互联网、或者回老家做一份安稳的工作、或者考选调这种的。

  这几个大方向对标我自身,我还是更喜欢互联网,符合自己想要拼一拼冲一冲的性格,而且也决定去产品或运营类的岗位。

  但是对标自己的能力点,我发现学生工作做得比较多,可比赛项目实习什么的一点儿都没有。

  我当时就是特别慌,因为我如果想进互联网,最起码要打一些非常好的商赛,或者说做一些比较有针对性的项目,去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

  虽然我在语言表达和人际这种软素质上稍微强一点,但想要在千军万马当中争得一根草吃的话,我觉得还是差太多了。

  再加上互联网对我来说,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全新的东西。

  而且我已经研一了,我还做着辅导员,我的时间就更加缩减了。

  多重压力下,促使我特别焦虑,各种找身边的救命稻草,好在有思成。

  还记得找第一份实习时,当时真的投得都要哭了:我一边做项目做商赛,补充自己的能力,同时还得去找实习……

  因为时间比较紧急,同时做的事情比较多,就费了挺多力气的。

  幸亏思成导师在VIP学员群里发了一个美图的实习,是一个用户研究岗,但我也投了。

  因为我本身没有实习,直接找产品经理/产品运营的实习还挺难的,但是这两个岗位都需要对用户需求有一个敏锐的洞察,所以我可以从用户先开始了解。

  后来,我也真的拿到了这个实习Offer。这段实习也确实让我在用户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

  我知道了如何走近用户、深入挖掘用户的实际痛点,以及结合这些痛点挖掘符合公司商业逻辑的机会,而且跟产品、运用团队也有很多的直接接触机会。

  这段实习虽不在大厂,但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leader,他以前自己创过业,他的商业思维敏锐度,思考问题的逻辑,都给了我很大触动。

  在leader的指导下,我一点点地开阔了自己的思维,打开了一些未知领域,感觉自己直接跳级,从小白一下子进阶成了二级选手。

  我也发现产品和运营这两个方向非常符合我对自己未来的预期,坚定了我去水里趟一下的信念。

  后来,我又去京东的产品运营实习了,这段实习真的太累太累了。

  当时带我的leader一个大组的leader,又要管运营又要管产品,我是他的直属实习生,所以我当时各方面节奏都非常紧张,做的事非常多。

  一方面要管理运营,一方面要整我们的APP一些产品的一些方面的改良、优化升级版本、开例会等。

  我当时真的很累,记得最痛苦的一次,我给leader做产品优化方案PPT做到凌晨4点,因为我知道他基本早上7点起床,所以我又定了个7点的闹钟,然后7点准时起来看他给我的意见。

  但即使是这样的工作强度,也没有消磨掉我对于产品或者运营的热情。

  虽然回到本行业,我有很深的基础,上手起来肯定更容易,但我觉得产品更有挑战性,也更能让我成长,这种成长的愉悦是做其他职业给不了我的。

  其实直到这时,我也没有定下来去产品还是运营,因为我发现这两个岗位需要的能力其实是相通的,是一个交叉合集的关系。

  运营可能更偏向于数据和运营方面的能力,产品更注重理性逻辑思维。但是说实在的,想干好产品,这两方面的能力都不能欠缺。

  就京东实习来说,我发现产品和运营都必须要的能力:一个是沟通,另一个就是数据分析。

  关于沟通,做运营的,要和各部门沟通,协调好大家的时间点。产品这边也是,开个组会,需要提前两三天去确认大家的时间。

  关于数据分析,运营每天都要看数据,而产品要通过运营的这些数据,来判断我们做的产品优化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数据分析能力真的很重要。 我在贝壳实习做用户增长产品经理,我们那一层的数据分析就俩人,一个休产假了,所以我们就可着剩下的那一个女生薅,需求排得老长老长。

  但我需要快速拿到结果,所以只能硬逼着自己开始跑,一点点也掌握了一些数据分析的技能。

  所以,产品经理有了数据分析的能力,能省很多事,自己能掌控进度,什么时候想看就能看。

  有了实习,也参加了很多的项目、商赛,等到了暑期可转正实习和秋招时,我发现:做过的事情太多、经历太充沛,也是一个甜蜜的烦恼。

  我已经忘记了很多事情的细节,也不知道如何把故事讲的很精彩,明明自己做的蛮不错的,但是讲出来就很平淡,像流水账一样。

  像实习,本来leader都觉得我做的非常不错,但跟别人一讲,就感觉没做什么。

  我的思成导师就给我一遍遍的改,各种纠正我的问题,让我去学会如何通过数据来说话、如何使用STAR法则。

  而且导师是一个特别严谨的人,我写的1万多字经历提炼,她真的是每一遍都认真看,改到四五遍的时候,还能给我改出来错别字,我也是笑自己,这种事情还需要人家给挑出来。

  到最后,我的经历提炼已经非常完善了,导师的严谨和耐心功不可没。如果是单靠自己做经历提炼,我总觉得差点意思。

  当然不仅仅是经历提炼,导师对于面试的把控也非常强。

  比如我跟她聊我一面二面的面试官,她就能推断出我后续面试的大致情况,简直像未卜先知一样,可能导师真的太有经验了。

  秋招也还是一场信息战,导师也会给我介绍一些校友,帮我打探各种消息,这种及时的信息真的太重要了,也许这很小的信息点就拉开了差距。

  Part.3

  秋招一共拿了3个Offer:阿里巴巴、京东和龙湖,我最后选择入职京东。

  但当时拒绝龙湖的时候,心都滴血了好几天,毕竟他给我开出了43~45万的一个薪资水平,可我也不能只看薪酬,我更关注个人体验。

  因为在京东实习过,京东给我的感觉非常不错,而且给我Offer的业务蛮核心的。

  组内氛围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是认识的一些部门其他同事曾在那边实习,他们告诉我氛围还挺不错的。

  再加上京东这个Offer是北方的,我家在北方,也更想选择一个北方的Offer。

  从去年到现在,互联网处在一个动荡的时期,很多人都担心去了互联网是不是面临着被裁的结局,关于这个问题,我也是有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想进入互联网,只是看中薪资盲目进入,还是本身对互联网充满热情。

  我本身就是对我的岗位、业务线都充满了期待,而且是真心喜欢,当我真心喜欢的时候,我就会付出的更多,所以我就可以长久干下去。

  其次就是互联网裁员一方面是部门有大的变动,另一方面是对个人能力的评估。

  只有不断的提升个人能力,才能在有大变动的时候,成为被leader选择和保留的人才。

  另外进入互联网工作以后,你不仅要关注自己的部门和岗位,也要多去结识人脉,这样就会给自己留有后路。

  即使真的被裁了,你也会很早就察觉到风向,跳槽到一家更好的公司,也许还会涨薪,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你如何去看待这件事,以及你怎么去为自己铺垫,这是很重要的。

  这也是我在思成学习到的,就是不要孤军奋战,每个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的。

  就像有些同学刚加入思成的时候,就被群内的小伙伴激起了动力并开始努力,这就是思成的一个特别好的价值,把志趣相投的人聚到一起,让每个人都变成了1+1>2的这种状态。

  今天的分享就讲到这里了,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自律才让自己自由,对自己狠一点,才能让你摸到成功的大门。

  关注思成实习校招,更多秋招求职干货、求职故事分享给你~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十大重点单词和语法讲解,教你轻松学英语
下一篇:【宣教之窗】学习二十大,我们在行动|高校书记校长热议党的二十大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