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的结尾,许多人沉思,能否这样想

栏目:职业教育  时间:2023-01-25
手机版

  读《史记 项羽本纪》,常常感叹项羽的悲剧。

  项羽自己也不自认是自己的问题导改战局改变,而是认为"天实亡我"。

  因此许多人设想:

  假如项羽回到江东重整旗鼓,历史会不会换了剧本重演呢?

  我觉得这个可能性特别小。

  首先我们说这个大的形势,决定了项羽是不太可能成功的。

  项羽在垓下被围的时候,虽然说四面楚歌,是项羽自己的感受,但是实际情形也出入不了多少。

  当时,刘邦的部队已经占了绝对优势,从四面包围了项羽,项羽只不过是困兽犹斗而已。

  他当时突围出去,一路冲杀逃跑,原来跟随的几百人,最后只剩下几十个人。

  那么项羽即使回到江东,可以断定,几乎已没有什么部下了,就剩下光杆司令。

  在全国形势都被刘邦所掌控的情况下,江东弹丸之地,想要有所作为,难上加难。

  第二,我们从人才的角度来说一下。

  项羽的人才,在楚汉之争的七年中,不能说没有,但是真正被信任的,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

  尤其是垓下决战,《史记》中没有提到项羽与任何谋士去商谈。只写了他与虞姬悲别,然后带了几百个部下突围。

  到乌江边的时候,部下也只剩下几十个人了。

  假使这几十个人都是文武双全,都能跟着项羽顺利逃回江东。

  但靠这几十个人在短时期内,建立起一个有组织有规模,能够与刘邦抗衡的军事团体,是很困难的。

  就算这几十个人都能够发挥他们的才干,而且能发挥到极致,都能独当一面,各有建树,但是新招的士兵没有经过战争的历练,他们在战场上与刘邦的军队相碰撞的话,简直是以卵击石。

  刘邦的军队都是经过多年征战,有的是从刘邦起兵开始就跟随作战的,早已骁勇无比,尤其是楚汉相争这七年,大大小小战役经过无数,所以早就锻炼出非常强的作战能力。

  这些虎狼之师,去进攻一群刚刚成立的乌合之众,那就像是巨人对婴儿一样,根本不费吹灰之力。

  第三我们谈谈项羽个人性格作风上的缺陷。

  项羽有妇人之仁,遇事优柔寡断。

  比如《史记》上所记载的鸿门宴,就能充分显现项羽这个人性中的弱点。

  项羽的谋士范增一再提醒他抓住这个时机,把前来赴宴道歉的刘邦处理掉。

  但是,项羽一直默然不应,使得刘邦能够最终逃离项羽军营,回到霸上。

  这种优柔寡断,妇人之仁,还不是最致命的。他有第二个特点,就是生性多疑。

  他不信任任何人,只相信自己,就连忠心耿耿的范增他也越来越疏远,所以常常被间谍所离间。

  我们读《史记》会发现,刘邦手下有一批能臣,而项羽就一个能臣叫范曾,最终也几乎是被他气死了。

  没有忠心耿耿的谋士能臣,事业想办成功,尤其是想要统一全国,做一个伟大的领袖,真的难上加难。

  项羽还有第三个特点,更要命,就是刚愎自用。

  他自负到极点。我们知道,自负到极点,也就是自卑到极点。

  以至于他不能容纳别人的存在,听不进别人的劝告。

  在垓下之围中,他依然凭一己之勇,来去对抗刘邦的强大的包围大军。

  这种做法,根本不是一个全军统帅应该做的事。

  却正好表明他刚愎自用、逞强使能的人性弱点。

  项羽还有第四个人性弱点,也很要命,就是目光短浅。

  我们有个成语叫“沐猴而冠",说的就是项羽。

  《汉·司马迁·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

  这段的意思是,

  项羽据关中后,韩生献计于羽曰:“关中地势险要,有山河为屏障,土地肥沃,可建都立霸业。”羽见宫悉已烧残,又心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穿锦绣之衣于夜间步行,有谁知之!”生窃曰:“人云楚人为猕猴戴帽,果然如此。”项羽闻知,便将之烹死。

  从定都这件事上可知,项羽的内心被虚荣所左右,只想到个人的荣耀,而不从全局考虑,鼠目寸光。

  作为这样的领导人,即使他再拉起一支队伍,他的这种领导方式,这种心胸和个性的特点,依然不能把一个军队领到强大无敌的高地。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国大学MOOC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原理》第四章测试
下一篇: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单词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