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白看过来 | 学习中医的次第,潘毅老师说
本 期 导 读
能在这里与大家交谈学习中医的次第,从信服度上肯定是需要一点需资格或资历的。且看潘毅老师在与大家交谈前的自我介绍。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三十五年
同学们心目中的中医男神 潘毅老师
先作个自我介绍吧:我本科七七级,即文革十年大学停考试招生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如果对这个年级没概念,那给个数据——广东当年的高考录取率是0.9%。
也许是这个年级那摩羯式岩羊攀登的学前及学中经历,我对它的情结特别深。
大学毕业后即留本校任教,后又攻读了硕士、博士学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退休前是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
从事中医教学、临床三十五年。
在本校、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中医学院、正安文化及其他不同场合教过课。
正是因为潘毅老师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使得老师对学习中医的次第有着不同的见解。在这里,我们先为大家插入潘毅老师在《中医一年通》8期毕业时,告诉大家业余时间应该如何学通中医的片段。
潘毅老师有信心用1年的时间,让同学们将大学5年的知识融汇贯通,并且经常受邀为各地的从业医生进行培训,正是因为他在国内中医院校体制内教过非常多科目或内容。
教授课程涉及哪些科目或内容呢?
▼
系统教过的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周易与中医学、五运六气、子午流注、中医一年通、无极导引,以及前些年台湾中医师检定考试科目:内经知要、本草备要、医方集解等。
非系统教过的内容有:伤寒论、中医内科学、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其他校内外各类文化、医学与养生讲座的内容太广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可以说,在清华大学演过讲、北京大学讲过座、中文大学教过课。即便再谦虚,也应该可以说:在国内中医院校体制内教过这么多科目或内容的老师,该是罕有的。
由于平日乱翻各类书的积累,和以上科目的教学积淀,以及著《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时对既往学识和经验的疏理、融汇与提升。我想应该可以说,对中医学认识的深度、厚度、广度乃至高度也算略备了。
教得多或杂的好处是整个中医框架内的内容易于融汇贯通,通则透,所以教起每门课来都容易纵横贯串,例子信手拈来。
学中医通常的学习次第
本来,这在院校不存争议,几乎每个中医院校所排的科目顺序都差不多:
中医基础理论(同时开中国医学史、医古文)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与后两门并列开的通常是针灸学) 內、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与之并列开的通常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这些开课的经典)。
而正规提法的四大经典该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及神农本草经,但后两经在高校或者没开课,或者是选修课。
然后在中医诊断学之后陆续安排一些见实,在学完临床科目后安排实习。
这个顺序或次第合理吗?
▼
除了实习时间安排得迟了一点外,或者说不能边学边跟诊,其他我认为基本合理。而实习的时间偏迟是受制于医院的带教容量,这里不作讨论。
但是,近些年,我接触得更多的是院校外的中医粉丝,他们对学习中医的科目顺序在感觉上并不一致。
以下内容,主要为他们而写。注意,下来讨论的学习次第是对常人而言的,自觉天赋异禀或身边有个风清扬般的绝世高人指点者请自觉除外。
不少中医粉可能是看《名老中医之路》这样的书看多了,或是受到网上一些自命非凡的人讲话的影响,以为学中医的次第就应该,或必须是从经典开始,如此才是玄门正宗,才会踏上正途,开始虽辛苦,一旦突破,就会进境爆表,然后有朝一日自会开天门而飞升至医神境界。舍此,都是左道旁门,所得不过是野狐禅。
果真如此吗?
▼
这里得先说清楚,学医不从四大经典入手,不等于说,学医不该学四大经典。
要说经典,我的经典情结更重,这不,除中医经典常温,我甚至连经典中的经典——《易经》都援入了中医,并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与普及,在高校正式开了好些年课。就我所知,中医院校开类似于《周易与中医学》课的甚少。
我所著之书就有「道」之篇,亦开过《医眼观兵略》(孙子兵法在中医的运用)。那么,就四大国学经典:《易经》《道德经》《孙子兵法》《论语》而言,我就差《论语》未引进过中医了。所以,我该算是个经典的经典迷了。
再说一遍,今天讨论的是学习次第问题,而不是该不该学经典的问题。
常见网上的一些争论,往往自己理解有偏,或为了自己装那啥,接着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所以这里先打预防针。
学中医少走弯路
学中医的都知道,中医的治则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为使天赋非异稟的同好们少走弯路,我们不妨也因时因人地分析一下:
时代背景是要考虑的
《名老中医之路》的那些前辈,该有百岁或以上了吧?那个年代学医人的古文功底或国学常识通常高于今人,所以他们从经典开始,如果碰上高明的老师或师傅,或许这条路部分人走得通。
但即便如此,走通这条路的人的概率有多少呢?就像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北漂演员的成功,但漂在北京一直漂得不咸不淡、不汤不水的又有多少呢?
要知道中医经典都是古文,加上里面货真价实的未接触过的医学内容,咱们不妨自问:如果在毫无医学与古文基础上,自己能看得懂吗?又或者硬着头皮看,能够看下去几页?从中又能领悟多少?
现在有些读经小孩的培训,以后他们能否走这条路或许可以拭目,但终归未成大众。
还有更过的表达,说读经典千万别看别人的注解与白话文,因为别人可能注歪了,要自己先背下来,有朝一日自己悟通了才是真的通。
自己有自己的悟当然好。但说千万不看别人的注就有点逗笑了,因为:
以现代人平均的古汉语与国学水平,即便有别人的注或白话解作参你也末必就能全看懂,更不用说压根不看了,这好比一个单词量严重不足的人去翻译外文专业文章,还不许查字典。全不看注解与白话解的个人理解可能一开始从文字到句子到医学内涵都歪到爪哇国去了。不信?你可以拿本《黄帝内经》翻到以前没接触过的条文试试。如果以开初的爪哇国之歪为基础去悟,能悟回本土?
从逻辑上看,别人的注也是别人的悟,怎么就先设定了别人可能悟错了,而你悟的才是真的呢?古人由于文字习惯与思维方式,他们与原著比我们更接近,所以他们对经典的理解,常能直达本质,至少可成为我们理解的充,开阔我们的思维。很可能众多的注或悟可构成一个太阳的体积大小,而你的独悟就算没大错也可能仅仅是一个地球大小,为何要拒绝前人的帮助呢?在前人悟的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悟难道不可能更高端吗?
不看注?以王冰为代表的历代著家们如果看到这一说岂不是要吐血?因为他们算是白忙活了。
更何况,整部经典你都可以全悟通?或者再退一步来说,即便你真的是天赋异稟,全能自己悟通?但时间呢?要多久?学医可以不计时间成本?
菩提树下一坐就悟透的,难道是你?佛佗及后世的六祖慧能等不世出的奇人人数肯定不会多。如果你认为你是,那么恭喜你,走这条自悟或者顿悟之路,肯定是最快成材的。
当然,如果学白话本的粉们同时喜欢背诵经典,比如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里出现的经典引文,先朗朗上口,然后与白话内容相参着看;或者背那些实用又基本不须理解的内容,如经络走向、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等,自然好,本人严重赞同!但这很难说是从经典入手学中医,只是现代教材与经典相参而学。
如果从现代教材入手,我不敢说学出来的医生水平就很高,但他的平均值不算低。
所以,我们实际要考虑的是不同学习次第的成才概率。当然,现代教材之后如果再加上经典的学习,就会如虎添翼。
何况,现代教材,比如《中医基础理论》,经常就是经典与久经验证的各家学说的系统化、条理化、综合化与白话化,实际也为经典的学习铺好了路。
比如阴阳学说,我们现在的教材是把它放到一节里的,几乎所有跟阴阳相关的内容(包括内经及历代相关见解都基本涵盖了)都讲得条理清晰,明白易懂。
但你看看《黄帝内经》,之中有160多篇文章,阴阳学说的内容是散落在很多篇中的,你要把阴阳学说内容都拣出来,可能要看很多篇,在这篇出现一个阴阳理念,另一篇出现一个阴阳用法,很散在。
但如果学完了中医的基础知识,再去看《黄帝内经》,你就很容易对上,这一段就是我原来学中基时的某个观念,另一段是某个观念。
但为什么现在对中医院校教育的评价相当一般呢?
这不是学习次第问题。这里既有学生们的学习动力问题,不少学生是考到哪间学校就读哪间的,并不见得是带着学医目的或目标来的,同时又有课业负担重——一个学期学六七门课造成的消化不良,还有就是临床实习或跟诊的安排问题(这个命题今天不讨论),更有毕业后医疗单位的唯科研为第一权重的评价体系问题。
试想,如果医生的评价不以医术水平为第一权重,就算你是从经典入手学习的人在这体系内又能如何?
不得不从经典入手
上述老中医学医的年代是没有现代教材的,所以他们必须从经典入手。
严格来讲,他们很多也不是从四大经典入手的,多半是从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开始的。
也就是说:先从他们那个年代最浅的中医知识普及本开始,就类似于现代从中医四大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入手。所以,由浅入深地学是古往今来学习某门学科的基本路径,前人也不例外。
而现代一些在网上或书上宣称自己从经典入手学中医并学通得如有神助的,其实多半是院校出身或自己接触过白话本中医教材,然后才学习经典并从经典中得到大益的。所以,他们其实是回归经典,并不是从经典开始。
他们之所以这样说,估计是想让人认为他才是正宗且老字号,这就是典型的装了。这种说法也挺像一个人明明是吃了三个饼才饱,却对外宣称,他只吃了第三个饼就饱了,为什么?因为第三个饼卖相比较好吧!
其实我挺纳闷的,当今国内,如果不经院校培训,宣称自己一开始就从经典入手,不读白话教材的人(极少数个人境遇特殊者除外)是如何拿到执业医师执照的?如果没有执照,基本就难以行医,不能行医又如何证明自己学通了呢?
百思不得其解!即便是十多年前曾开放过的自学考试拿执照,考的也基本是院校教材。
还有最简单的一个道理,全国二三所中医药院校,没有一所是把内经、伤寒的学习放在第一学期的,都是白话基础科目打头,这种科目的好处是系统化、条理化及知识体系的完整化做得比较好。
你学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后,再去学经典,收获会多很多(至于这些教材的准确性或精确性如何,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抽空再谈)。
比如你现在没有任何基础花两个小时去读《黄帝内经》可能只能看一小段,还不见得就整明白了多少,但当你学完相关科目后再读《黄帝内经》,两个小时可能就能看几篇,更会从不同角度切入而悟得更多。
再有,大家也可以问问高校教内经与伤寒的老师,他/她们可愿意在第一学期就教?不是教不了,而是要同时兼顾的基础知识太多、太碎也太繁杂,教学难度大,也难以一下教透,也可说限制了他们水平的真正发挥。
当然,如果只选《黄帝内经》的一些好玩且养生意义大的篇来作为培养中医学习兴趣去讲还是不错的,这事我自己也经常做,而且刚好这几篇也不太难。但真正诊治疾病及谈医学机理的相关内容就真不是都适合作启蒙用的。
伤寒论亦如是,如果仅是初步了解一下六经辨证与几个对应的代表方的应用也可以一开始就接触,但系统地学习就是另一回事了。
所以,推广某一学科的学习次第时,其成才概率与时间成本是必须考虑的。
如果问我中医的核心课程是什么?该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和《中医内科学》,而《内科学》基本可说是上面前四门的组合。
前四门学通了,《内科学》就不难学通,甚至接近可以自学。而妇、儿等临床科的形式与《内科学》近似。
所以,我现在在正安文化就是以前四门为基础外加病案,兼有其他老师上的针灸、经络调理而整合成中医一年通课程,就是希望从真正的基础入手让业余爱好者能相对容易地走进中医之门。
学完这些,至少你找中医看病时,可分辨出医生的优劣和处方或措施的合理性。
同时,你也该可以初步学以为用了。学以致用是巩固与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不二法门,至于如何用,各人的学习目的与身边环境不同,自应因宜制宜。
有跟诊条件的自然最好,但如果没跟诊条件的,其实也可以看古今医案,面对复杂病例,看看医林高手们的思路及对知识的运用是怎样的,也应是一个很好的复习方式。
这里必须说明,如果真有成医的欲望,或本身就是中医文化的深度爱好者,学经典就应该且必须。因为那是中医的提高课。
正式学之前应该做什么
那么,再往前,正式学中医相关科目前又该做些什么或看些什么呢?
可以先学学推拿按摩、艾灸、刮痧、拔罐、耳穴疗法等,只要认真看看、练练,上手都不难。先体会疗效,有了疗效,自然就会生出求其所以然之心。
中国传统的不少功夫,往往都是先践行,践行有效后才回去找所以然的。
同时也可以看看对中医思维有启发的书,这些书不一定要一下读懂,只须领略其中的思维方法就好了,适应了中医的思维方法,学起中医来比较容易直达本原。
这类书不少,各花自可入各眼。这里推荐几本,一本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前半本不错,有简明的中医思维框架,如果觉得还未过瘾,可上溯到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一本是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这本书的特点是中医思维较原味,且趣味性与可读性均强。
还有一本是我写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尤其是其中的「象」之篇,能更系统、更完整地体会中医的思维方式,既可入门前读着玩,也可入门后把它当作提高的书来看,古人说「举贤不避亲」,我是爽直人,既然是好书,就该分享,直接去到「举贤不避己」。
我呢,也想继续教学相长,光站在讲台上讲似乎未够过瘾,尝试着网络交流,也算是迎接另一种教学挑战吧!
更多关于潘毅老师的资料:
教过不同层次或背景的学生又有那些呢?
▼
本科生、研究生、中西医结合二学位生、非医攻博生、非医攻硕生(香港)、自学考试生、医院医师培训生、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生(基本是现职医生),以及全国优秀临床人才(学员全是教授或主任医师,不带一个「副」字的)等。
老师的教学质量如何?
▼
自我评价:不虚伪地说,优秀是够得上的。
但自评容易让人怀疑是否有自恋的成分在?那就看看以学生为主的客观评价:
退休前是学校唯一毎届都被全校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的教师。
获南粤(广东省)优秀教师奖。
登上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
荣登2010年各省最受欢迎十大教授榜。
获得过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全校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
所著60多万字,含「易」「道」「象」篇的《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在中医界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已印刷七次。
由于擅思考,自以为供中医思考的脑内存还行,转速也算快,所以临床较擅奇难杂症的诊治。
很多同学可能会说,以上都是在中医院校体制内所取得的成就,中医粉学习中医想要成医,考取中医确有专长是必经之路,老师在中医院校外的学生都能成功考取中医确有专长?
正安文化《中医一年通3期》的同学在跟随潘毅老师学习后,很多都成功考取了中医确有专长。想必现在在大家心里,老师有足够的资格跟大家交谈学习中医的次第了吧!
往期精彩推荐:
学医,为什么最好也学周易?
一年的中医学习项目,错过要等上一年
《中医一年通》的同学们到毕业是个什么水平?了解一下
用一年的中医学习,我明白了这三个受用一生的道理。
随时随地
跟潘毅老师练就中医基本功
喜马拉雅FM榜首课程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喜马拉雅FM
【 互 动 】
你更喜欢读现代教材还是经典?
留言区等你分享~
正 | 安 | 好 | 课
咨询、报名请联系所在地学院
上海学院:正心老师 13795344601
深圳学院:喜悦老师 18124010359
北京学院:明老师 15811100090
广州学院:梁老师 18588860558
版权声明:
1.本文转载自「中医老师潘毅」,搜索「ZYLS_panyi」即可关注。
2.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或添加小编微信:「zanclub_bjb」。
3.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今日编辑:朱雀
▼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中医一年通》课程详情
上一篇:会计中级考试成绩查询入口:http://kzp.mof.gov.cn/_高顿教育
下一篇: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团信息
最近更新职业教育
- 加强行刑衔接协作 合力守护绿水青山
- 名单公布!南昌31名学霸上榜!
- 北京有车型优惠超10万元,南阳有门店贴出“国货惠民价7.59万元起”海报,合资车
-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转为雇员制行不行?银川市人社局回复了这份提案
- 老师曝光教室无窗帘被约谈 校长停职、教室已全部安装窗帘
- 大祥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圆满结束
- 最美家庭展播二:梁芳清家庭
- 王晓龙谈国内青训:我们只有初中水平老师,教不出大学水平的学生
- 11月起 四川学业规划行业有了“国家标准”
- 河南2023年度全省职称评审工作开始
- gre数学有哪些备考方法
- 最优模型估算: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种群数量为251只
- 家庭教育公开课第八讲 | 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
- 重磅消息 | 第十二届商学院数字化论坛即将启幕!
- 《志愿军:雄兵出击》发布路演特辑
- 建筑“黑科技”闪耀长沙筑博会
- 为青春点赞!你最喜爱哪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
- 扬州各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喜迎建队日争做好队员
- 深圳发布农贸市场综合治理第三轮测评结果 低于80分市场数量大幅度减少
- 2023下半年湖南英语四六级考试时间安排
- 朝阳营商环境考评成绩连续五年居全市第一
- 小米 14 表现如何?数据库实测性能续航充电等
- 发表SCI论文,申请专利,青年标兵……她是曲园学子李雯鑫
- “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丨马鞍山:水清岸绿 石臼湖风光美如画
- 「一线新动态」十年深耕涉外高端电力人才培养,“电力工程师的摇篮”助力“一带一路”